第3章 :青梅事—這個秋日比別處溫柔(1 / 2)

——雙調憶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隨手翻看案頭的宋詞,來不及設防,就跌入了秋思秋愁秋怨的圈套。

數百年前宋人的傷流逝、歎別離被初秋的寒露、暮秋的凝霜裹挾著,不期而至,化作惱人的秋風秋雨、蕭索的衰草枯藤、瑟瑟的倦柳枯荷、冷冷的寒江暮湖、長鳴的殘蟲孤雁,化作文人墨客的一紙歎息。

明快的夏季一消,秋意就濃了起來。唐宋文人的才思在這個季節總是格外敏感,一葉知秋,落葉見愁,以至於詩詞裏的秋境也籠著淺淺的一層愁色。

想到千年前對著秋風秋月吟誦唱和的宋人,總覺得他們的眉頭該是皺著的,嘴角當是垂著的,就連潤筆的墨可能也是和著煩惱調和出來的,也難怪,連他們吟出的詞都帶著清冷的涼意: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相見歡》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

——範仲淹《漁家傲》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裏念行客。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晏幾道《思遠人》

讀罷這些詩詞,當真容易讓人心生喟歎:秋風秋雨愁煞人!但是,年輕的李清照自是有些不同。

那時候她還沒品嚐過“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刻骨相思,也未萌生“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的憂國之殤,她擁有的是與生命共鳴,與天地齊舞的朝氣,所以旁人眼中蕭瑟的暮秋湖色也多了幾分蓬勃與可愛。

這幅晚秋湖景由一個遠鏡頭開始:高遠的天空下,一片遼闊而曠遠的湖水泛起微瀾,秋色已深,遠遠地望過去,塘裏的紅蓮衰萎,昔日空氣中濃鬱的荷香也淡薄了些。這些意象也有點泛著冷秋的韻致,但在李清照眼裏,這委實是一派令人怦然心動、忍不住想去親近的山光水色——這風景之妙、之好,“說不盡”,道不窮。

鏡頭被推近:荷葉雖然早已凋殘,但放眼看去盡是飽滿的蓮子,兩岸的水草、沙渚上的蘋花受清露洗滌、滋潤,與搖曳的蓮蓬一起,給人豐盈充實的質感,又讓人感受到含翠凝碧的生命力。景色如此令人流連,但遊人卻不得不離去,百般不舍的詞人婉轉地表達了內心的不舍:那眠沙鷗鷺一定舍不得讓我走,你看它都別扭地不肯理睬歸去的人!

這一頁秋日格外溫柔,似乎它的下一頁不是寒風颯颯的嚴冬,鶯歌燕舞、沁人花香馬上要穿透紙張浸過來。這首詞盡在寫景,但字字都含情語,詞人把自己的感情澆灌在客觀景物之上,是為“移情”,所以山水主動與人相親,花草水鳥都在留客,萬千心事都在一“親”一“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