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狄更斯 (1)(2 / 3)

狄更斯的名望並不是起伏不定的。瓦爾特·司各特、薩克雷等天才的一輩人在他麵前也不免有些黯然失色。狄更斯的逝世,好像把整個英文世界的心都撕裂了,那把照亮人們內心的火炬從此熄滅了。大街小巷的人們都在談論這件事情,驚恐和不安的情緒籠罩著整個倫敦市,就好像是經曆了一場慘敗的戰爭。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即英國的萬神殿裏,在莎士比亞和菲爾丁的中間。成千上萬的讀者來到這裏祭奠他。每天都會有很多的人來到這座樸實無華的紀念館,為他獻上鮮花和花圈,而且直至今日,狄更斯逝世四十年後,懷念的鮮花還總會出現在他的墓前。盡管這麼長時間過去了,他的聲望和讀者的熱情卻絲毫沒有枯萎。現今狄更斯依然是在英語世界中最受愛戴,最讓人讚歎和為人稱頌的敘事文學作家,正如當初英國將一個世界性榮譽的禮物出乎意料地賦予一個毫無名氣、一無所知的人時一樣。

一個文學家的作品要想在廣度和深度都產生驚人的巨大影響,隻有通過兩種通常是相互抵觸的成分罕見地會聚在一起才可以實現,即天才的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傳統具有一致性。一般地說,天才總是包含一些反傳統的東西,兩者是水火不容的。的確,它作為一種正在形成的力量所體現的精神內涵與過去的傳統精神是敵對的,它作為一位新族群的男性祖先宣告和逐漸消亡的同族鬥爭,這幾乎成了天才的標誌。天才和他所處的時代就像是兩個世界,盡管會互相交換光明和陰影,但是在其他的多數領域中還是會揮拳相向。它們在彼此循環的軌道上相遇,但從來沒有重疊過。現在正是星空中難得一見的時刻,一個天體光明的表麵被另一個天體的陰影遮住了,於是它們就互相一致了。狄更斯正是他那個時代內心世界與時代精神完全相符、絕無僅有的偉大的文學家。他的長篇作品和當時英國公民的欣賞口味幾乎是吻合的。他的作品是英國傳統精神的具體化:狄更斯是幽默、是旁觀、是道德、是美學、是精神與藝術的內涵、是海峽兩岸六千萬人所特有的,這些常常對我們而言是陌生的,也常常是與我們尋常的生活感情有某些關聯和眷戀。

可以說,他不僅是在創作一部虛構的文學作品,而且寫出了英國的傳統精神,將那種最有力,最豐富,最獨特,因此也是最危險的現代文化描寫得淋漓盡致。這種文化的生命力不可小覷。和德國人相比,每一個英國人身上的英國氣質都更為濃重。這種不是一層表皮,也不是附著在人精神機體表麵的顏色。它滲透到了每個英國人的血液中,對血液流動的節奏產生影響,使一個人最內在、最深處、最獨特的東西充滿活力:我們稱其為藝術性。英國人在藝術家這個角色扮演方麵也比德國人或法國人更具有民族的責任感。因此,英國的每位藝術家,每個真正的文學家在內心裏都曾與英國這種傳統作過鬥爭。但是,即使是最為激烈、絕望的仇恨也無法抑製住傳統的力量。傳統精神以其纖細、廣布的血管在人們的內心中根深蒂固,以至有人想要去掉英國氣質,他就必須將整個機體撕碎:重傷失血而死。有幾位出身貴族非常渴望成為自由世界成員的勇士,曾經做過這樣的冒險。拜倫、雪萊、奧斯卡·王爾德就是傑出的代表,他們都想要徹底消除自己生就的英國氣質——這種讓他們憎惡的英國人身上永恒的東西,結果他們隻是把自己的生命撕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