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巴爾紮克 (2)(2 / 3)

巴爾紮克是在拉丁區一個狹小房間裏開始寫作的,所以他的主人公也都在這個區裏聚會。他們是社會生活原始的表現形態,如到處鑽營往上爬者拉斯蒂涅,醫科大學生德斯普蘭,畫家勃裏杜,哲學家路易·朗貝爾,新聞記者呂邦潑雷等。這是個年輕人的聚會,他們都是未經雕琢的、純潔的人。不過,他們的全部生活都圍繞著難以想象的伏蓋公寓裏的一張餐桌桌麵。這些主人公們都被裝進了生活的大烤箱裏,受著激情高溫的煮熬。而後他們又因失望而冷卻下來,變得僵化了。由於受社會自然的複雜影響,化學的分析,分子的分解,磁性的吸引,機械的摩擦,這些人都變質了,他們失去了自己原來真實的本性。巴黎就像是強酸,溶解了一些人,腐蝕掉他們,排除掉他們,讓他們消失,而對於另外一些人則是讓他們晶化、硬化、石化,甚至還要對他們進行變形、染色和結合,結合起來的元素會形成新的複合物。十年以後,這些剩下來的人,這些經過重新雕琢的人,在人生的頂峰上,互相麵帶會意的譏諷微笑,相互致意。其中有部長拉斯蒂涅、大畫家勃裏杜、名醫德斯普蘭。與此同時,生活的飛輪卻把呂邦潑雷和路易·朗貝爾絞碎了。

巴爾紮克鍾愛化學,他研讀拉瓦錫(拉瓦錫,法國科學家,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係,被後人稱為近代化學之父。)和居維葉(居維葉,法國動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的奠基人。)的著作不是白費力氣。他覺得在分離與排列,作用與反作用,親合性、分解與晶化,排斥與吸引的各種過程中,在對組合的成分進行原子的簡化中,其間所顯露出的社會成分形態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清晰。每一個人都是由環境、習俗、氣候、偶然事件,尤其是那些命運注定他會碰到的事情所雕琢而出的產物。每個人都在一種環境中培養自己的本性,以使自己能製造出一種新的環境。巴爾紮克覺得,內心世界與周圍世界之間的普遍依存關係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公理。於是,藝術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記錄有機物在無機物中的痕跡,重現生命的跡象,聚集生活中瞬間出現的精神財富,描繪整個時代。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交融的,一切力量都在懸而未決中,無一是自由的——這種相對論否認任何事物的持續性,甚至是否認性格的持續性。巴爾紮克總讓他的人物在重大事件中鍛煉自己、培養自己,為自己塑形,就像黏土泥團放在命運的土中那樣。甚至那些人物的名字也是不斷轉變的,而不是統一的。

法國貴族院的議員德·拉斯蒂涅男爵是貫穿了巴爾紮克二十本書的人物。相信大家早已經在沙龍裏,在大街上,或是在報紙上認識了這個無所顧忌的發跡者,這個殘酷無情一心隻求向上爬的巴黎鑽營者的原型。他極其圓滑地鑽了法律的一切避難所,出色地體現了一個腐朽社會的全部“道德”。有一本書也有一個拉斯蒂涅,他是年輕的窮貴族,來到巴黎,他父母寄予他的希望很多,但寄來的錢卻很少。他是一個溫和、軟弱、簡樸且易動感情的人。在這本書裏講述了他如何住進伏蓋公寓,如何陷進那個由形形色色人物組成的群魔之鍋,如何陷入那種按透視法縮短的天才的表現方法之中。在那裏,巴爾紮克將脾氣、迥異的性格和紛繁複雜的生活全都關閉在了裱糊簡陋的四麵牆壁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