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肝炎藥物的合理應用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
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其中尤以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為甚,最近國際上已肯定五型(甲、乙、丙、丁、戊)病毒性肝炎的存在。多年來,用於治療肝炎的藥物已達幾百種,但至今尚無公認的、確有療效的藥物,因此臨床上肝炎藥物的使用非常混亂,不合理用藥現象比較普遍,醫生和病人的盲目、隨意用藥,不僅造成極大的浪費,而且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會給受損的肝髒增加負擔,甚至加重損害。目前多數用於治療肝炎的藥物僅起到輔助和對症作用,有些甚至缺乏嚴格的臨床藥理學試驗。因此,正確認識各藥特點,掌握其使用方法,做到有針對性地合理用藥,才有利於肝炎的治療。現將常用的肝炎藥物的使用作一介紹。
一、抗肝損傷藥物
是現有肝炎藥物中最多的一種。我國從中草藥中篩選出很多抗肝損傷藥物,適用於治療各型肝炎。本類藥物有較好的降酶效果,但多數通過肝髒代謝,部分藥物本身還有某些毒性,故應用不當反而增加肝髒負擔,對肝炎恢複不利。
1.水飛薊素:西德產商品名為利肝隆,國產的為益肝靈。作用機理是保護肝細胞膜的穩定性,促進肝細胞再生。適用於各型肝炎,主要用於慢性遷延性肝炎(慢遷肝)和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活肝),對改善症狀和糾正轉氨酶異常有一定療效,也能改善肝組織變化。本藥療效出現較侵,療程一般為3個月,毒性反應不明顯。
2.右旋兒茶素:具有多方麵保肝作用,如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穩定肝細胞膜等。在歐洲已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肝病。對慢遷肝的療效比較肯定,對慢活肝療效不明顯。毒性較低。
3.甘草甜素:係從甘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日本用甘草甜素、半胱氨酸、甘氨酸組成方劑,稱強力新,據稱是日本治療肝炎的良藥,但國內臨床療效不一致,尚需繼續觀察。
4.中草藥:目前國內從中草藥中篩選出很多抗肝炎藥物,但進行全麵係統研究的不多。主要有五味子、垂盆草甙、田基黃、齊墩果酸、葫蘆素B和E以及在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過程發現的中間體聯苯雙酯等。其中比較突出的為聯苯雙酯和五味子,這兩種藥物降酶(穀丙轉氨酶)速度快、幅度大,但臨床觀察發現,它們的降酶作用同肝組織病變的改善不一致,且多數病人於停藥後出現SGPT:“反跳”,因此尚不是治療肝炎的理想藥物。
二、抗肝炎病毒藥物
1.幹擾素:是一組由生物細胞產生的糖蛋白,具有廣譜抗病毒和抗腫瘤作用。幹擾素有α—幹擾素(人白細胞幹擾素)、α—幹擾素(人成纖維細胞幹擾素)和γ-幹擾素(免疫幹擾素)三種。用重組DNA技術產生的基因重組幹擾素也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α—幹擾素可經皮下、肌肉、靜脈注射,一般采用肌注。β—幹擾素在肌肉組織易滅活,應靜脈注射。幹擾素從1976年起才用於臨床治療肝炎,十多年來的臨床應用,表明幹擾素可抑製HBV複製,使Dane顆粒,DNA多聚酶和HBeAg轉陰,但停藥後又轉陽性。因此一般需要治療5~6個月。HBeAg轉陰很少。本品副作用發生率較高,一般較輕,多能自行消失。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引起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停藥後即恢複。幹擾素價格昂貴,且療程長,單用效果並不理想,近年來多與阿糖腺苷、無環鳥苷等聯合應用,以縮短療程、減少劑量、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
2.阿糖腺苷和單磷酸阿糖腺苷:對多種DNA病毒具有抑製作用,單用療效欠佳,多與幹擾素合用或短程激素聯合應用。
3.無環鳥苷:為合成的鳥苷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活力,其抑製隻的作用較阿糖腺苷或幹擾素為差,常與幹擾素合用。
4.聚肌胞:具有誘導幹擾素生成等廣譜抗病毒作用。目前國內臨床應用較多,但療效尚不一致,一般認為對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具有較明顯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