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篇 消化係統疾病用藥病案(二)(1 / 1)

三、免疫抑製劑

1.腎上腺皮質激素曾被廣泛用於治療各型肝炎,但經30多年的臨床應用,目前認為其主要適應證為HBeAg陰性、有自身免疫標記的慢活肝病人。激素長程治療對自身免疫性慢活肝有肯定療效,而國內的慢活肝病人以乙型肝炎(乙肝)為主,HBeAg陽性,皮質激素雖能改善症狀、緩解病情,但反可使體內乙肝病毒複製增加,對疾病的根治不利,故目前多不主張用皮質激素治療慢乙肝。但短程療法如強的鬆。(60mg、40mg、30mg、10mg和5mg各2周)共10周療程,並與抗病毒藥物合用,可治療慢乙肝,即利用其停藥後的免疫“反跳”作用把HBV-DNA清除,並使病情改善。伴有肝硬化的慢乙肝不宜應用此療法。另外,急性肝炎原則上不用激素治療,但對於有嚴重惡心、嘔吐,病情較重,特別是有重型肝炎傾向者則可應用。

2.硫唑嘌呤具有抗炎、抑製免疫、抗纖維化等作用。單用療效不及皮質激素,僅可小劑量與皮質激素合用。

3.D-青黴胺因毒性較大、臨床應用不多。

四、免疫增強劑

慢乙肝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常常低下,致使乙肝病毒在患者體內持續存在並形成慢性肝損傷。免疫增強劑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清除乙肝病毒,從而達到治愈肝炎的目的。臨床.上試用的細胞免疫促進劑主要有兩類。①從免疫組織中提取的轉移因子、胸腺素和免疫核糖核酸等。常用胸腺素或胸腺肽,可使病人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得到改善,但對隻攜帶狀態無明顯影響,宜與抗病毒藥物聯合應用。②為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如左旋咪唑、異丙肌苷等,療效不確切。另外,最近用基因工程方法生產大量純化的白細胞介素2,可降低DNA多聚酶活性,同時還可促進機體對的免疫反應和增加感染肝細胞的溶解,但其確切療效有待進一步評價。

選用肝炎藥物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休息、營養。用藥過程中絕對不應忽視休息、營養等主要治療。隻有在充分休息和注意營養的基礎上,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2.用藥要少而精。肝髒是人體代謝中心,幾乎所有進入機體的物質都需肝髒代謝,如果陽藥過多過雜,就會加重肝髒負擔,甚至造成肝損害。因此,在肝炎尚無特效治療情況下,應盡量少角藥或不用藥。用藥一般不超過2—3種,療程也不宜超過3個月。

3.選藥時應根據各類藥物的作用特點以及病人的病因、病型、病期而定。

4.正確理解降酶藥物的作用。某些藥物如五味子、聯苯雙酯等能使血清轉氨酶下降或恢複正常,但並不說明病毒已被清除或肝髒炎性病變消失。

5.目前肝炎藥物的作用很局限,都隻是在某方麵對患者有治療作用,而肝炎的治療往往是多方麵的,不僅需要抗病毒治療而且要調整機體異常免疫功能,還要保護受損肝細胞等,但肝炎患者又不允許使用太多藥物,因此需要同時具有多方麵作用的肝炎藥物。最近我們所研製的新藥白芍總甙(省“七五”攻關項目),不僅對多種化學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治療作用,且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還具有抗病毒作用。臨床預初試驗發現能明顯改善患者自覺症狀、增加食欲、增強體力,使%複製指標轉陰,肝功能改善,副作用很少,目前正進行嚴格的臨床藥理試驗,很有希望成為一種治療肝炎的有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