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篇 消化係統疾病用藥病案(三)(3 / 3)

奧曲肽用於非肢端肥大症的長期治療時也易引起膽結石。用奧曲肽100μg皮下注射,每日3次,治療10例睡眠性阻塞性呼吸暫停,持續2-3月後,2例(20%)發生勝結石,與同斯奧曲呔治療肢端肥大症所致的膽結石發生率無顯著差異。奧曲呔用於類癌綜合症的長期治療時也有類似發現。

臨床特點

奧曲肽相關性膽結石具有下列特點:①多發性:結石數量少至數個,多至整個膽囊填滿結石。②直徑小:多為微小結石,直徑常小於10mm,多為1~15mm,少數達10~15mm。③膽結石多數無症狀,極少數發生膽絞痛、膽囊炎、膽管炎,甚至引起胰腺炎。④膽結石發生前,膽囊內常可見到沉積物及膽固醇結晶,且膽結石與膽囊沉積物常同時存在⑤膽結石多數為可透過X線的膽固醇結石,結石在膽酸中易於溶解。⑥停用奧曲肽後結石常自行消失或數量減少,直徑縮小。

發病機理

奧曲肽所致的膽結石與非奧曲肽所致膽結石的發病機理相似,也具有膽結石形成的3個基本因素,即膽囊內膽汁流出、膽汁中膽固醇等成分過飽和及過飽和膽汁中膽固醇結晶等的異常成核。

腸分泌的縮膽囊素(CCK)具有促進膽囊收縮,使膽囊排空的作用。奧曲肽抑製餐後飲食刺激引起的。CCK分泌,使CCK介導的餐後膽囊收縮消失或減弱。奧曲肽還直接抑製膽囊收縮功能,結果使餐後膽囊排空發生障礙。另外,奧曲肽可增加括約肌的收縮頻率,使括約肌內基礎壓力增高,影響膽汁排入十二指腸:16%以上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引起膽囊內膽汁瀦留。

奧曲肽減少膽汁的形成,改變膽汁成分,使膽汁中膽固醇等膽汁成分處於過飽和狀態。研究發現,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奧曲肽可使狗膽汁中膽紅素、總蛋白鈣的濃度增加。使人體膽汁中膽酸、去氧膽酸、膽固醇和磷脂的濃度增加,膽汁分泌量減少。推測與奧曲肽致膽汁瀦留於膽囊內時間過長,使膽汁中水分及電解質回吸收增多有關。膽汁分析發現,奧曲肽長期應用時膽囊中膽固醇的含量可高達70±8%,明顯高於對照的29%士1%;膽固醇結晶形成率達64%,明顯高於對照的6.8%。

過飽和膽汁中膽固醇結晶及沉積物的形成,為異常成核提供了基礎。研究顯示,奧曲肽長期應用時,膽囊中形成結石核的時間可由正常的10~13天縮短到1天。

總之,奧曲肽引起膽結石的一般順序是:膽囊收縮被抑製,膽汁瀦留,膽汁成分改變和膽汁成分過飽和,膽固醇結晶及膽囊沉積物形成,最後形成結石。其中,關鍵是膽囊收縮長期被抑製,致膽囊內膽固醇結晶及沉積物不能排出而成核。

防治

長期應用引起的膽結石雖與用藥劑量大小有關,但依靠降低奧曲肽用量來預防膽結石發生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奧曲肽在5μg的微劑量注射後,膽囊收縮的抑製也達6~10小時。下列方法可預防或減少結石的發生:①研究顯示,奧曲肽100μg皮下注射後8小時,原被完全抑製的膽囊收縮性即部分或完全恢複。餐前給藥較餐後給藥膽結石形成率高。因此,餐後給藥的方式可能減少結石的發生,或者每天至少1次在奧曲肽注射8小時後進食1餐含有豐富蛋白質及脂肪的食物,促使膽囊排空,可能起到預防結石發生的作用。②由於停用奧曲肽後,膽囊排空常在24~96小時內恢複正常,且出現膽囊收縮的高運動性反彈,而生長激素可繼續被抑製達1周以上。因此,有作者建議,奧曲肽用於肢端肥大症的長期治療時,可每周停藥1天,以便膽囊內容物排出,降低結石發生的危險。合用熊去氧膽酸可能降低膽結石發生率。研究顯示,奧曲肽長期應用於肢端肥大症時,合用熊去氧膽酸450mg/d,膽結石發生率(14.3%)明顯低於未合用熊去氧膽酸者。合用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也可能減少結石形成。

對於已形成的結石,停用奧曲肽後3周~8月內可自行消失或結石數減少、變小。對於不能停藥者,加用熊去氧膽酸口服,部分患者結石亦可以消失。報道,奧曲肽長期應用形成的膽結石,在加用熊去氧膽酸10μg/kg/d後平均2,3月,42.8%的患者結石消失。對於少數膽結石並發膽絞痛或膽囊炎者需手術切除膽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