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的觀察進展到的細微結構和細微變化。觀察到人眼波並不單純在紅光刺激下還有X波。以後多方麵工作包括前適應可影響波幅適應增強可使振幅降低,而暗適應下則可取得高於明適應的振幅值及閃光頻率的影響等。
發現含雙重波,第一個波存在於明適應眼,紅光刺激下明顯,第二個波在暗適應後,用藍光刺激明顯。他在不同型視網膜的動物實驗中進一步獲知,前者主要與視錐細胞有關,後者與視杆細胞有關。證實人眼在明、暗視兩種成分和初步確立了用檢測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功能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起,從開創微電極細胞內記錄技術後,對各個成分的細胞學起源的探討有了極大進展,如波起源於雙極細胞,即光感受器與神經節細胞間的神經通道。以後各國學者的工作證明波起源自光感受器,波為視網膜色素上皮,波除雙極細胞外,或為細胞起源。而振蕩電位可能與無長突細胞有關,以及受視網膜血循環的影響等。
20世紀60年代後,先後關注到早期感受器電位,這個電位也可能與光感受器內的光化學過程有關。
由於計算機技術在上世紀中期的迅速發展,可以使視覺電信號通過疊加的平均技術,剔除了多種影響因素,更好地提取,發展了成熟的視誘發電位記錄。加上刺激條件等的進步,可以將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源起的視誘發電位的記錄和分析技術迅速擴展到臨床應用。
由此構成從視網膜色素上皮開始,經視網膜的光感受器及細胞通過神經節細胞和視神經、視路至大腦視皮層的完整的視覺係統神經網絡結構和視覺電生理的通道,這在臨床應用上有極重要的價值。
近10年來興起的多焦視覺電生理技術,對視網膜東大腦視皮層的視覺係統可以記錄多個局部區域視覺生物電活動,以達到在同樣刺激條件下,同時記錄分析,這又是視覺電生理學跨越的重大一步。
但是到目前為止,以多焦視網膜電圖。例對幹所記錄到的生物電反應的生理知識,仍在探索中。這種測量技術本身也要求有其特殊性質的刺激和分析方法,而到目前為止,認為所記的群波形或稱波描記陣列並非來自幹局部視網膜直接電反的“反應”,而是通過數學方法提取的記錄信號。因而將波形與特殊類型的視網膜細胞間確立相應關係如同常規中的波還為時過早。即對成分細胞起源還需進行研究。
第二節 臨床視覺電生理記錄技術的發展
19世紀開始的對眼電位的探索,是在很簡單的條件下進行,隻是用非極性電極,加一個電流計和固定動物的裝置而已。從在體的眼到離體的蛙眼可看到光照下電流計有小的偏移,即電反應。以後采用極靈敏的電流計對離體眼球摘出後時間的長短、光或熱刺激及強度變化,脊椎或非脊椎動物等各種不同條件和類型做比較。用毛細管電流計終於可以觀察到有圖形細節,給光時在角膜側先有瞬間負電位,再有正電位。用記紋鼓記錄“撤光”時又有電位偏轉。到1924年用熱電子放大器可以分析圖形。20世紀30年代采用電子放大器,可以記錄到很好的曲線。用直流耦合放大器,再加以具備攝影裝置和時間標誌的示波器,可以更好地觀察波的各種變化規律。
在記錄條件不斷改進的同時,引導電極變革也是重要一環。20世紀30年代前用細金屬絲電極,棉心電極等,到采用鞏膜接觸鏡內附加-銀質電極,開創了記錄誘導電位的新紀元。以後,不斷改進和創製不同類型的掊觸鏡電極,一直沿用至今,它是臨床和實驗研究中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