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黃斑病變的多焦視網膜電(2 / 3)

在10例特發性黃斑前膜病人應用,估計特發性黃斑前膜的手術前和手術剝離後的黃斑功能,對1區和2區的視網膜反應密度進行術前和術後3~6個月比較並估計黃斑前膜下視網膜的功能狀態。發現手術前中央凹和旁中央凹區的視網膜反應密度明顯下降,經過3個月的術後觀察,上述區域的反應密度有所改善,這種改善持續到術後6個月。

第三節 黃斑囊樣水腫

黃斑囊樣水腫是眼底的常見病但不是一種獨立的特發性眼病,而是很多眼底疾病在黃斑區的表現,常見於血管性病變、各種炎症、變性、遺傳性眼病、外傷、手術後和腫瘤等,如無明顯原因則稱為特發性黃斑囊樣水腫。

一、臨床特征

黃斑囊樣水腫的眼底表現多種多樣,輕度的黃斑囊樣水腫在眼底鏡下很難辨認,可能除中心反射消失外無明顯體征,也有的病例在視網膜出現不規則的散亂反光,隨著水腫的發展,在黃斑區可見到水腫性改變並有小點狀滲出物,嚴重的黃斑水腫呈蜂窩狀外觀,或互相融合形成囊腫樣外觀,視網膜的色彩較蒼白,失去正常橘紅色的外觀。

較輕的黃斑囊樣水腫,造影早期未見明顯異常熒光,但隨造影時間延長,逐漸在黃斑周圍出現散在小片狀強熒光,邊界模糊,嚴重的黃斑囊樣水腫在造影晚期形成典型的菊花樣強熒光。

光學相幹斷層成像可以清晰地顯示黃斑區視網膜囊樣水腫的外觀,是診斷黃斑囊樣水腫的一種較好方法。

二、多焦視網膜電圖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導致黃斑囊樣水腫的改變目前報道較多。在3改變與黃斑區形態學改變的相關性方麵,在25例(45隻眼)糖尿病性黃斑水腫病人和21例(21隻眼)正常人進行檢查。在18隻眼圖像發現囊樣黃斑水腫,27隻眼為沒有囊樣水腫的彌漫性黃斑腫脹,前者的中央凹比後者中央凹明顯增厚,糖尿病黃斑水腫眼(尤其在囊樣水腫眼)最好矯正視力和黃斑區反應密度明顯降低,中央回厚度與兩者呈負相關,與潛伏期呈正相關。在與視覺心理物理學測試的對比方麵,通過在11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進行激光前後視野、和局部檢查,發現治療後,心理物理學檢查結果幾乎沒有改變,在觀察到改變,局部反應顯示潛伏期延長和振幅下降。潛伏期的改變比振幅明顯。

在5例(8隻眼)病人進行經睫狀體扁平部玻璃體手術,在術前和術後進行、眼底檢查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隨訪3年,術後視力改善2行以上,黃斑區的振幅術後短暫性下降,但隨著時間延長有所改善。周邊部波振幅在6個月的觀察期下降。黃斑區和周邊部的潛伏期在術後1個月明顯增加,然後下降。

第四節 黃斑裂孔

由於黃斑中心凹的視網膜較薄弱及中央為一無血管區等組織結構上的特殊性,在一些外界或內在因素作用下,黃斑中心凹可發生破裂而形成黃斑裂孔。黃斑裂孔常常發生於老年人,女性多見,原因不明者稱為特發性黃斑裂孔。眼前段受到鈍力衝擊後也可導致黃斑破裂而形成裂口,亦可因黃斑囊樣水腫發展為黃斑囊樣變性破裂所致。

一、臨永特征

隻有視網膜內層破裂稱為黃斑板層裂孔;若視網膜破裂穿透全層,並可透見底部的脈絡膜結構時稱為黃斑全層裂孔。

黃斑裂孔一旦形成,中心視力就受到不可逆性的嚴重損害。表現為中心視力突然明顯下降,視野有絕對性中心暗點,部分病人可感覺到視物變形。

黃斑裂孔的眼底表現為:①眼底見黃斑部中央有一圓形或類圓形的暗紅色凹陷病灶,邊界清晰。②裂孔底部可見數個黃白色點狀沉著物。③在裂孔的邊緣可見到環形的反光暈,代表黃斑水腫的改變。④部分病例可並發視網膜脫離。裂隙燈三麵鏡檢查光帶在裂孔處錯位、中斷。

檢查在相應於裂孔處見到光帶中斷現象,一些小裂孔在眼底檢查中很難辨認但可清楚顯示。熒光血管造影在裂孔形成初期可無異常改變,但經一段時間後可見與裂孔大小相稱的類圓形色素上皮脫失改變。

二、多焦視網膜電圖

黃時洲等在17隻正常眼和14隻原發性黃斑裂孔眼進行檢查,發現特發性黃斑裂孔眼第一環至第二環的波振幅和第一環至第三環的波振幅比正常人明顯降低,潛伏期則無明顯改變,顯示出與病理性改變的一致性。除了中央振幅高峰消失外,黃斑旁未見明顯改變。

對於黃斑裂孔的治療,近年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玻璃體切割術、視網膜前膜和內界膜剝離,但是由於術後大多數視力恢複仍不理想,因此在臨床應用中仍有一些障礙。在1例IV期黃斑裂孔病人術後6周,測定視力、進行眼底照相、熒光眼底血管造影和檢查,發現病人視力從0.1改善到0.7,黃斑裂孔封閉,記錄顯示規則的振幅。51在40例(40隻眼)特發性黃斑裂孔病人進行術前和術後檢查,手術後時間為1~12個月。發現手術前瓜6中央凹和旁中央凹區的視網膜反應密度明顯降低,術後平均3~6個月,其中央四和旁中央凹視網膜反應密度改善到術前水平的2~4倍,並繼續改善到術後1年。在15隻黃斑裂孔眼術前和術後進行檢查,所有眼玻璃體手術獲得成功,裂孔封閉。顯示1區和2區視網膜反應密度改善,甚至在2例術後視力沒有改變的眼也一樣。盡管在術後視網膜反應密度和視力存在相關性,但是同樣視力的眼之間視網膜反應密度不同。

第五節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常見於青壯年的黃斑病變,男性多見,多有近期精神壓抑、過度疲勞或其他誘因。

一、臨床特征

在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初期,病人於黃斑區或黃斑周圍發生一個或多個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隨後在其表麵和鄰近視網膜發生漿液性脫離。假如脫離沒有累及黃斑區,病人通常沒有症狀,脫離可以自行吸收;如果脫離擴展到黃斑中心,病人就出現視物變形、陽性暗點和視物變小。用表可發現相對性中心暗點和視物變形。視力通常僅輕度下降,用低度遠視鏡矯正可接近正常。

眼底鏡檢查可發現視網膜的漿液性脫離,脫離區水腫的視網膜與鄰近正常的視網膜之間可見到橢圓形的反光,中心凹反射往往缺如。一些病例視網膜下可見到淡灰色或淡黃色的滲出物,可以呈多點狀或較彌漫的視網膜下沉積物。視網膜色素上皮的脫離不容易發現,在典型情況下,它呈小的圓形或橢圓形區,有的病例呈橙黃色清亮外觀,常常小於1/4。

熒光眼底血管造影對確診本病頗為重要。有些病例在動脈期開始可以看到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的高熒光,隨造影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強,形態、大小大致不變,靜脈期開始在色素上皮脫離的部位可出現小點狀熒光滲漏。有的病人看不到色素上皮脫離的表現,僅於靜脈期開始出現小點狀高熒光滲漏。滲漏有兩種形式,一種呈炊煙狀向上方噴出,隨造影時間延長漸呈蘑菇狀,晚期在其周圍形成橢圓形弱高熒光,勾畫出神經上皮脫離的邊界,一種呈墨染性擴大,邊界不清。恢複期病人可存在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的征象,也有的病人出現視網膜色素上皮色素脫失的改變,其高熒光隨造影進行到晚期而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