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的波形,發現與正常人相比,所有病人第一次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發作時波振幅明顯降低,病人的波和潛伏期明顯延長。在視網膜脫離吸收後,盡管振幅明顯增加,但是在追蹤期間,無法改善到正常水平。
在6例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病人和5例正常人進行檢查,2例病人也進行全視野常規檢查。所有病變眼有中央部黃斑脫離,而對側眼除了少量小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異常以外沒有明顯異常。結果發現不僅在脫離區有振幅下降,而且在病眼脫離區外和對側眼整個後極部都有振幅下降,全視野是正常的。作者認為顯示本病存在廣泛的視網膜功能紊亂,強烈提示此病的彌漫性性質和可能存在全身性病理狀況,滲漏本身可能是一種較為偶然的現象。作為漿液性脫離易感性的臨床指標是有用的。以後進一步在5例已經恢複的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病人和10例年齡匹配健康者的雙眼進行檢查。
所有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病人在7~23個月前第一次發作期間都有雙側性低於恢複後,在脫離吸收處波振幅明顯增加,雙眼後極部普遍性輕度增加。然而與正常人相比,雙眼的信號保持低於正常值或在正常低值。雙眼波潛伏期從延長改善到正常值的中間數值。他們認為急性期單側性病人的雙眼出現降低。盡管恢複後反應振幅中度升高,但統計學上它們在雙眼整個後極部仍然低於正常。這些發現支持視網膜下液體瀦留是繼發於脈絡膜和(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的彌漫性病理改變的理論。結果提示異常僅部分改善,同時有判斷發生症狀性的危險性的價值,也有相似的結果,他們在5例單側性病人進行壓檢查並分析中央視野(第一環到第二環)的功能地形圖特性,發現與對側眼比較。然而,追蹤期間,甚至當視網膜下液體已經消失時,這些反應也沒有恢複到正常範圍。
在49例單側性急性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病人進行熒光眼底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和檢查,並且在6周和12周後進行複查。振幅在患眼和對側眼下降,僅緩慢恢複。在追蹤期間,44例病人熒光造影中滲漏已經恢複,而振幅的降低恢複很慢,沒有達到正常的水平。
第六節 其他黃斑病
一、光中毒性黃斑病變
光中毒性黃斑病變可能由於長期接觸光線等所引起。例日食後光損傷病人進行檢查,第1例病人的出不僅證實存在殘留黃斑病變(如靜態視野顯示一樣),而且可以定量中央凹損害的程度。其他3例病人檢查發現其他常規試驗完全忽略的中央回缺損。他們認為在分析黃斑功能方麵,還沒有任何其他試驗可相比。
報道1例38歲男性患者,在電焊弧光中工作2小時後,出現雙側性視力喪失和急性眼痛而在當地眼科醫生處就診,在雙眼發現中央凹損害,產生雙側性視力下降。9個月後,患者到了大學眼科診所進行檢查和進一步研究,自動閾值視野計發現雙側視野缺損,在右眼發現中央性缺損。
二、局灶性隱匿性外層視網膜病變
急性局灶性隱匿性外層視網膜病變,指常規檢查無法發現的輕微視網膜病變,主要累及光感受器,不明原因出現視力下降或視野有暗區。110有助於判斷病變是位於視網膜或視神經水平。在1例右眼急性局灶性隱匿性外層視網膜病變的47歲女性患者記錄明視、暗視、單閃光。其右眼視力在追蹤期間為1.0,顯示右眼的視網膜損害,主要在視錐細胞,顯示相應於靜態視野計視野缺損處的反應降低。
三、氯喹性視網膜病變
氯喹是人工合成的喹啉衍生物,羥氯喹是氯喹的羥基化合物,用幹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全身性紅斑狼瘡等的治療。兩者引起的視網膜中毒臨床表現很相似。
氯喹性視網膜病變主要表現為中央凹旁有色素上皮低色素和顆粒狀色素改變,以中央四下方明顯,中心四光反射減弱或消失。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在中央凹有細小成簇的類橢圓形色素沉著圍繞,形成“靶心樣”改變。晚期黃斑區病變擴大,周邊部亦出現色素沉著,視網膜血管變細,視盤蒼白。熒光眼底血管造影於黃斑區可見對稱性的、呈“靶心樣”的色素上皮脫失改變。部分患者停止給藥後,病情仍繼續發展。
在3例不同時期氯喹性視網膜病變病人進行全視野檢測。在1例輕度氯喹性視網膜病變病人中,視力、視野和全視野正常,但色覺已經出現異常。第2例病人為中度氯喹性視網膜病變,具有正常的視力、視野和暗適應全視野,然而明適應和閃爍光全視野處於臨界值。第3例病人有嚴重的氯喹性視網膜病變,伴有視力降低、視野和色覺缺損,全視野降低。在所有3例病人按圍繞中心的環形視網膜區域估計的振幅和潛伏期,在旁中心四區發現嚴重的功能不全(振幅或潛伏期),而在中央凹區和周邊部表現為正常或僅中度降低。
四、多發性短暫性白點綜合征
1984年首先描述了多發性短暫性白點綜合征,它多發於健康年輕女性。常見症狀是急性視力下降或視物模糊,伴有周邊部暗點,也可有閃光感。病人可有頭痛、眼部不適感或感冒樣症狀。大多數病人的病程較短,在周內恢複視力,可達0.6以上,大多數病人可恢複。白點也同時消失,但中心凹顆粒狀外觀持續存在。
多發性短暫性白點綜合征眼底改變輕微,但可見到在外層視網膜或色素上皮水平存在較多小白點、中心小四的小顆粒、玻璃體細胞、視盤水腫、盲點擴大和視網膜電圖異常。病損主要見於後極部,可擴展到周邊部,它們集中於中央四旁區域,大多數病人黃斑區有顆粒狀外觀,使內界膜反射不規則。數周內,視力可恢複,眼部異常可吸收,但有複發、雙側受累和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報道。少數病人有時可發現後玻璃體內少量細胞,視盤邊緣輕度模糊、孤立性血管旁鞘膜形成,偶爾見到棉絮狀斑。
急性期的熒光眼底血管造影可在眼後極部視網膜色素上皮水平見到多群針尖樣高熒光,相應於白色斑點,早期點狀高熒光常常排列成花環狀樣式,晚期斑點區輕度視網膜色素上皮染色,也常發現視神經染色。偶可見到旁中央四區的晚期毛細血管滲漏和局灶性血管炎。恢複期病人可見到散在小點狀視網膜色素上皮脫失改變,部分病人熒光眼底血管造影無特殊發現。
在1例患多發性短暫性白點綜合征的19歲女性進行檢查,發現其右眼視力降低,眼底檢查發現白點及相應於白點處的高熒光,閃爍光的振幅下降,但單閃光在正常範圍,圖形潛伏期輕度延長,病眼出的振幅在相應於暗點區域處明顯降低,在中央視野的其他區域中度降低,提示視網膜功能不全區域比主觀方法和常規電生理檢查所發現的區域大,延遲恢複提示在多發性短暫性白點綜合征中視神經受累,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