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多焦視誘發電位的波形特性
枕部單極記錄到的波形見,可看到上半視野的反應比下半視野小很多,更容易受噪聲的幹擾,很多部位的反應甚至沒有超出噪聲水平。上、下半視野波形的極性是一致的主要的偏轉出現在刺激後100左右。
枕部雙極記錄得到的波形,可看到記錄到的電位在整個的刺激區域比枕部單極記錄有更加均衡的分布。無論在上半視野還是在下半視野,都可以看到有比較好的信噪比、比較清楚的波形和比較明顯的振幅。上半視野與下半視野的波形朝向相反。半視野的主波朝上,下半視野的主波朝下。主要的波是於刺激後左右出現的偏轉,其前、後各有一相反方向的偏轉。正常受檢眼上、下半視野主波的潛伏期和反應密度的平均值。可以看到,下半視野的潛伏期稍短,反應密度稍高,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產生這種差異可能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即使采用了跨枕極的雙極記錄,記錄電極相對於上半視野和下半視野的兩個視皮層投射區並不是完全對稱的。另一方麵,可能是在視覺神經係統中下半視野的信息處理比上半視野更有優勢,比如在視網膜水平,上半視網膜(下半視野)的神經節細胞密度大於下半視網膜(上半視野)。
基於空間可疊加的特性,把上、下半視野誘發的反應相加可得到全野的反應。雙極記錄時,上、下半野誘發的是極性相反的信號,由麵積相同的上、下半野誘發的相疊加得到的將是部分抵消或者甚至是完全抵消的全野反應。所以經常是一些比較大的半野反應疊加後得到的是非常小的全野波形,上、下半野反應疊加後相互抵消的程度與上、下半野反應的潛伏期差有關,潛伏期差越小,相互抵消越嚴重。
對於單極記錄,由於上、下半視野的極性相同,不存在信號抵消的問題,所以由上、下半視野的反應疊加所得的全野反應具有相當大的振幅。但是由於上半視野的反應相對於下半視野小得多,對全野反應的貢獻很小,所以全野反應主要是由下半視野的信號所決定。因此,盡管單極記錄的全野反應較大,對於上半視野的缺損卻往往反映不出來。
第二節 多焦視誘發電位在不同離心度區域的比較
應用枕部雙極記錄測得的上、下華野極性相反振幅和潛伏期都有不同,所以在分析枕部雙極記錄測得反應時,下半野不應簡單合在一起分析。龍時先等在分析用枕部雙極記朵測得的即在視野範圍內隨離心度不同而變化的特性時,把進行記錄的視野和下半視野各分為5個同心半環,通過軟件得到每個半壞的總和反應。根據一組受檢者半視每個半環?主波反應密度和潛伏期的平均值繪製的曲線圖。各個半環的潛伏期差異無顯示性意義,但每個環之間的反應密度差異都有顯著性的意義,從中心到周邊反應密度先是急劇變小,然後是緩慢變小。反應密度隨離心度的增加而急劇降低的現象與視力的變化趨勢及視野小同部位在視皮層投射放大倍數的變化趨勢相一致。
由幹周邊區域的幅度太小,所以傳統的檢測方法很難記錄到。在傳統的檢測巾,刺激範圍總是包含有中心區域,所得到的隻能反映中心很小範圍的功能。如果視野的非中心區誠有病變,通過傳統是很難檢測出來的。特別是對十青光眼患者,很多時候是先出現暗點,應用傳統很難早期發現這種損害。應用技術,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分別記錄到中心區域和非中心區域的反應,為非中心區域先出現損害的視神經係統疾病提供廣新的診斷和評估手段,增強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