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正常人多焦視誘發電位(2 / 3)

第三節 多焦視誘發電位的重複性

為了探討多焦圖形視誘發電位的重複性,對同一受檢眼進行了4次檢測,用的是單通道雙極記錄方法,比較4次檢測的波形及振幅的變化情況。是4次記錄所得波形的重疊顯示。在每一個位置都可以見到比較好的重複性,波形很相像。相對而言,振幅在一些位置有較大的變異。所有60個位置振幅變異係數平均為177度,其中大部分位置的振幅變異係數小於207有6個位置的振幅變異係數大於307度,這些位置位於上方周邊視野、水平子午線或生理盲點處。這提示對振幅變化的解釋需要謹慎,特別是對上述區域。

在多通道記錄的條件下,對每個正常受檢者在不同的4天進行僅記錄。1個受檢者其中2次記錄的波形。可以看到在每個位置上波形都有很好的重複性。在很少的幾個位置上波形或波形極性略有不同,這是因為在這些點上,第二次記錄時反應最大的通道與第一次記錄時不同,兩次記錄所取的反應來自於不同的信道(在多信道記錄時,每個位置的反應取的是該位置上多個信道反應中振幅最大者廣但這種變化是很輕微的。比較每個受檢者在每個位置4次記錄的振幅,計算其均值、標準差和變異係數。5個受檢者變異係數的平均。還可以看到,變異較大的位置處於視野較周邊的部分,特別是上半視野較周邊的部分。多信道記錄比單信道記錄(如垂直方向的單信道記錄,這反映了多通道記錄的優勢。

第四節 多焦視誘發電位的個體間變異

在某些位置,這兩眼有幾乎一致的反應,但是在其他的很多位置,反應有較大差別。特別是在某些位置一個受檢者的反應較大,而在別的其他位置卻又是另一個受檢者的反應較大。對於潛伏期也可以看到同樣的變異。如果在一組受檢者間比較,變異則會更加嚴重。6個正常人在每個位置的最大反應(紅色)和最小反應(藍色)。可以注意到在一些位置上最小的反應已經很難與噪聲區分開來。在60個位置上顯示一組受檢者的最大反應(紅色)和最小反應(藍色),在60個位置中的大部分位置,至少有一個受檢者的反應小到難以可靠地從噪聲中分離出來。

在單通道記錄的條件下,分析個體間的變異時發現,一組受檢者的振幅在刺激野的60個位置的平均變異係數為56.57,±207。進行扇形組合分析後,變異性小了一些,但還是有45.9,±37。

多信道記錄比單信道記錄有更小的變異性,但即使應用了多通道記錄,個體間變異依然很大。在各個點上的變異係數介於範圍(平均34.87。±6.9)。在同樣的檢查條件和受檢者情況下,垂直單信道記錄的平均變異係數為42.07。

個體間變異主要有兩方麵的來源。第一,距狀裂與顱骨標誌(如枕骨粗隆)的位置對應關係存在個體間變異;第二,皮層折疊的方式以及初級視皮層在這些折疊的皮層中的定位存在個體間變異。為了研究距狀裂定位對的影響,分析了50個正常人的磁共振成像過化掃描圖,以測量距狀裂相對於記錄電極位置的定位和角度。首先在截麵圖上標出枕骨粗隆和距狀裂的位置,然後作一直線通過距狀裂的後部並延長與頭皮相交於點,為頭皮上對應於枕骨粗隆的位置,進行雙極記錄的兩個電極位。即點越往下移,意味著距狀裂延長線與電極間連線所成角度越小,這時,上半視野和下半視野的反應振幅的比值越小,即上半視野(距狀裂下唇)的反應變得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