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距狀裂定位對有明顯的影響,但是個體間變異較大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應該是皮層在折疊上的差異。在與上、下半視野振幅比值的對數的相關係數隻有0.74;而且,具有相似距狀裂定位的不同個體可以有很不一樣的波形。
第五節 多焦視誘發電位的雙眼間比較
把同一正常受檢者兩眼的反應疊在一起顯示,可以看到在所有的位置上兩眼的反應都很相似。可以通過計算兩眼間,來觀察兩眼間反應的相對大小,計算60個刺激小塊的兩眼間比值,其平均為1.05,標準差為0.16。這說明來自兩眼的反應有幾乎一樣大小的振幅。
同一正常受檢者兩眼的僅,紅色代表左眼,藍色代表右眼。
用通道雙極記錄記錄正常人,並在每個刺激小塊分析雙眼間在60個刺激小塊的反應非對稱係數。結果顯示,正常人兩眼間非對稱性非常小,兩眼在視野的同一部位記錄到的波形幾乎相同。
視野的同一部位分別投射在兩眼視網膜的定位是不同的,視野中投射到眼視網膜顳側的點會投射到對側眼視網膜的鼻側,投射到一眼視網膜鼻側的點會投射到對側眼視網膜的顳側。顳側視野(鼻側視網膜)的潛伏期會比鼻側視野(顳側視網膜)的稍快。可以看到,在左側視野左眼的反應(紅色)比右眼的(藍色)稍提前,而在右側視野則相反。把組合反應沿著時間軸移動,使得左右眼的反應波形對齊,可以定量找出上述的微小時間差異。對所檢測的一組正常人,上述的時間差異平均是4.8,標準差為1.08。這個微小的時間差異最有可能是由於在視網膜水平,鼻側視網膜的動作電位傳導到視盤的路程較短,所用的時間較少引起的。
隨著年齡的老化,視覺係統的有關神經細胞會逐漸減少。有關的視功能(如對比敏感度、視網膜電圖等)在老年組比青壯年組會明顯降低。對於傳統圖形,有關年齡對潛伏期的影響,不同報道的結果不-致,但比較多的報道還是認為50歲以後,潛伏期會明顯延長。而很少見到有關即振幅受年齡老化影響的報道。
等觀察30例年齡39~75歲正常人?沒有發現年齡與有相關關係,也就是沒有發現信號隨年齡的老化而較弱。認為可能的原因是,盡管隨年齡的老化視覺係統的神經細胞會減少,但同時老年人皮下組織較薄,對信號傳輸阻礙較少。兩方麵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不受年齡老化的影響。
胡曉鵬等觀察小於50歲和大於或等於50歲兩組正常人(共37例)的。把刺激野分為6個區域進行分析。發現兩組正常人的僅振幅在所有區域都沒有顯著差異,但潛伏期在鼻上和顳下兩個區域確有顯著性差異,大於或等於50歲年齡組的潛伏期延長,在其他區域則沒有顯著性差異。
胡曉鵬對所觀察的正常人進行性別分組,比較兩組在6個區域組合反應的情況。發現在所有的區域,女性潛伏期短於男性,而振幅則無顯著差異。
傳統全野也是有性別差異的。對於圖形女性的潛伏期一般比男性略短。在閃光中也有報道存在有小的性別差異,但對於這些差異的原因還沒搞清楚。可能與男性的頭頗較大、顱骨較厚有關,女性的枕骨粗隆至鼻根的距離比男性平均小3.9。另外可能與女性體內深部和腦的溫度較高有關,腦幹誘發電位和體感誘發電位亦有類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