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多焦視誘發電位的臨床應用(3 / 3)

(二)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萎縮指的是任何疾病5起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及其軸突發生病變引起的軸突變性。視網膜及視神經的炎症、退變、缺血、外傷、壓迫、中毒、腫瘤等多種疾病均可引起視神經萎縮。是1例眼外傷後繼發視神經萎縮患眼的波描記陣列圖和閾值視野灰度圖。除所有的僅振幅都顯著降低外,信號記錄不到的區域與視野缺損圖之間有比較好的相關性。

(三)先天性視盤缺損

先天性視盤缺損引起的視野改變,有時酷似青光眼性視野缺損。兩者均有大而深的視杯和神經纖維束性視野缺損。主要鑒別點是視盤缺損引起的視野改變是非進展性的。是一個先天性視盤缺損患者右眼的視野圖,上方弓形暗點,鼻側下方旁中心暗點。

(四)視交叉病變

視交叉病變引起的視野損害典型表現為:①垂體腫瘤向上壓迫視交叉及其血管,產生以顳上視野缺損為主的雙顳側偏盲。②來自視交叉上方的占位性病變,可引起以顳下視野缺損為主的雙顳側偏盲。

視交叉損害最常見的原因是垂體腫瘤。垂體腫瘤引起的雙顳側偏盲,典型的發展規律是首先累及顳上象限,然後發展到顳下,隨腫瘤繼續長大,顳側非交叉神經纖維受壓,視野缺損向鼻下、鼻上象限發展,即右眼視野缺損按順時針方向發展,左眼視野按逆時封-方向發展。

(五)視交叉後病變

視交叉後損害的發生部位在視束到視皮層之間,病變以腦腫瘤、出血及梗死多見。1例腦梗死引起的鼻上象限缺損患眼的波描記陣列圖及4個象限的組合反應圖。在視野缺損的象限,記錄不到信號。

第三節 弱視

弱視主要是視皮層或外側膝狀體的功能障礙,而且是感覺中心視野有精細辨別覺的小細胞係統受累。心理物理學研究表明,弱視的視功能,如視力、對比敏感度等,在黃斑區的降低比在黃斑外要大得多。弱視眼的常規全野圖形是異常的。利用!可以觀察弱視眼的在視野各部位的損害情況,為弱視眼視功能障礙的分布提供客觀依據。

一、弱視多焦視誘發電位潛伏期隨離心度的變化

餘敏忠等應用枕部單極記錄方法記錄弱視患者8.6。視野範圍內,包括屈光不正性、屈光參差性和斜視性(內斜)3種類型的弱視。為了觀察隨離心度的變化,把視野範圍分為中心區及中心區外的3個環來分析,這4個區域的外直徑分別為0.6,3.3,5.0和8.6。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在中心區和第一環所有3種類型的弱視眼都發生了潛伏期的延遲,其中潛伏期在中心區延長約223,在第一環延長約100,差異有顯著性,在第二和第三環,潛伏期延長沒有顯著性。

二、弱視多焦視誘發電位振幅隨離心度的變化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屈光不正弱視眼的振幅在中心區、第一環、第二環都有顯著性降低,其降低的程度隨離心度的增加而減弱,在第三環差異無顯著性。而屈光參差性弱視和斜視性弱視的振幅降低的區域較小振幅都隻是在中心區發生了顯著性下降,在其他區域沒有顯著下降。

對於振幅,斜視性弱視在中心區有顯著下降,在其他各區沒有顯著下降;而屈光不正性弱視和屈光參差性弱視在所有各區都沒有顯著降低。在弱視眼振幅的變化中,巧振幅和振幅有不同的表現,這可能反映了和2成分起源的不同。

報道全野圖形的凡波成分起源千初級視皮層的輸入層層,波成分的起源局限在初級視皮層的第3層,而在波以後出現的成分則是整個紋狀區各層綜合電活動的總和,特別是第5層以上各層,一直至紋狀外皮層。盡管關於各成分的起源可能有不同觀點,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波和波有不同的起源。

三、弱視多焦視誘發電位在鼻側和顳側視野的差別

心理物理學研究顯示,斜視性弱視的鼻、顳兩側視功能如視力、對比敏感度等的缺損是不對稱的。為了利用觀察斜視性弱視的不對稱損害,餘敏忠等把組合成鼻、顳兩半側視野進行分析。他們發現,內斜斜視性弱視眼顳側視野的波潛伏期比鼻側視野要長約108,而正常眼和屈光參差性弱視的鼻、顳兩側視野的波潛伏期沒有顯著性差異。內斜斜視性弱視眼的振幅和振幅在鼻、顳兩側有顯著性差異,鼻側振幅約是顳側的3倍大。而屈光參差性弱視的鼻、顳兩側的:振幅沒有顯著性差異,盡管它們同正常人相比都有顯著性的下降。對於正常人,鼻、顳兩側的:振幅也沒有顯著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