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中國傳統思維方式(2 / 3)

再說社會文化現象。應該說,社會文化現象是思維方式的產物。但也不盡然,社會文化現象又反過來促成和強化思維方式。在遠古時代的中國,有許多小部落,小部落又逐漸合並成為大部落,到西周時形成了統一的大國家,而整體的思維方式正是順應了國家統一的進程。因此,社會文化現象也是形成中國式思維的一個因素。

我們再來談談中國傳統思維的具體特征:

一、整體思維

中國的整體思維不僅強凋宇宙自然是一個整體,而且強調主體與客體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不僅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而且人的生前與死後也是一個整體,又如莊子所說“生死存亡為一體”。在中國的整體思維中,人與自然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在這個巨大的生命體中,各個部分密切相聯。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任何一個個體都處在一個相互聯係的網絡中。中國的整體思維最傑出的成就就是建立在整體思維和辯證思維之上的中醫學。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互交感,是一個相互交感、息息相通的整體。人的身體內各髒腑和器官也是互為表裏、息息相通的一個整體。可惜中國的這一思維優勢,發展到今天,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已經日益衰落了。而聊以自慰的是,現代物理學的尖端成就,卻神奇地與中國的古老的思維方式乃至古老的文化走向了同一。如量子理論認為,物質的最基本的粒子(客體),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隨著觀察者(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可見,主體與客體是緊密相連的,不存在一個純粹客觀的獨立體,一切都在一個相互交感、相互滲透的整體之中。其實,中國思維中的整體思維方式,更接近本體,從而也更接近真理。但是整體思維不同於原始思維,原始思維認為世界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是一個神秘的實在。在原始思維中,完全否認事物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特性。而在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中,既承認事物的個體特性,叉承認事物的普遍聯係性。因此,較之原始思維,整體思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可以這樣說,中國傳統思維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有機思維方式,這與西方的現代的肌械的思維正好相反。整體的有機思維注重事物的功能和聯係,而機械思維注重事物的元素與區別。

二、辯證思維

前麵講了,中國傳統思維認為天地人是一個相互交感的整體,同時又認為,在這個相互交感的整體中,存在著一個相互對立的兩極,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兩極組成。這對立的兩極,在道家那裏稱為二儀,也就是陰與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和陽並不是指兩個實體,而是兩個屬性。這兩個屬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轉化。全部《易經》講的就是陰陽轉化之理。而中國傳統的中醫學,也是建立在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之上。中國古代的辯證思維,在儒、釋、道三家的學說裏,都有充分的體現。如儒家就是以尋找事物的兩端作為認識世界的途徑。大儒孔子有言:“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我者,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的意思是:人家都認為我是個大學問家,我真的有很多學問嗎?其實沒有。有人問我某個問題,我什麼也不知道,隻知道找出問題的兩端就完了。孔老夫子的話真可謂一語中的。其實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太多,隻要善於找出事物對立的兩端就可以了。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的兩端組成。由此可見,辯證思維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方法。在道家那裏,更是萬事萬物都作“陰陽觀”。以陰陽之理來“觀察”宇宙人生。於是乎道教人士的修煉場所便以“觀”來命名。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任何事物都是互為對立的兩端相生相成。全部《道德經)都是講的對立兩極發展變化之理。佛教講超越二元,有中觀之說。何謂“中”也?法,非法,非非法。這是《金剛經》中的一個著名命題。佛教認為,你不要執著事物的任何一端,因為執著於任何一端,就陷入了分離的痛苦之中。人生幸福的本質在於圓滿。而圓滿的大法就是要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你執著於某個真理,謬論就包圍著了你;你執著於神聖,世俗就包圍著了你。你隻有超越這些二元執著,才能獲得生命的大圓滿。從佛教的這些觀點看,隱含著更高意義上的辯證法,並對中國傳統思維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