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陸人像趕集

在東亞,台北在國際化上可能雖趕不上首爾,也趕不上上海和東京,城市建設除了101大樓等也沒有太震撼人心之處,但幹淨、整潔和悠閑的程度與這些城市有得一拚。這個城市沒有灰塵,每個角落都是幹淨的,高層建築不是那麼多,老房子卻也裝修得極講究,沒有隨意讓其老去的破敗感覺。每一個地方的裝修設計都是匠心獨運的,無論是居家,還是店麵,或是辦公。總是生活在設計和美學裏,生活在藝術裏,生活在對細節的琢磨裏。不是我們的粗放的生活和粗放的設計。台灣整個城市的素質至少領先我們二十年(當然也有個別混蛋,我就這麼說是城市的素質,而不是人的素質。比方少數深綠的,不喜歡大陸人,對所謂中國人和中國二字抱有刻骨仇恨,而忘了他們血管裏流的是什麼血,祖先是誰?這都與民進黨的精神狂亂的煽動有巨大關係)。

過去的神秘如今也沒什麼神秘了,看了也就看了,看後坐飛機回來了。有說好的,有說歹的。有說喜歡的,有說一般般的。兩邊都見過了世麵,一個台灣也勾不走誰的魂。走出桃園國際機場,滿當當的人,全是大陸來的,趕集似的。接站的舉著紙,江蘇的、湖南的、湖北的、廣東的,江西來的某某、北京來的某某,上海來的誰誰,還有台灣某某同鄉會、某某同鄉會,各省各地的,接大陸官員的,大陸官員端著架子,西裝革履,僵著脖子,有人提包,有人打傘,然後照相,西瓜甜不甜?甜!OK!

台北或者其他旅遊景點的地方,也是擠著大陸人,當然也有香港人日本人。夏潮基金會宋總說,4月是大陸客來台高峰,又加上幾個什麼節,現在台北缺大巴500輛,他們好不容易才弄到一輛。

我以為沒什麼不同,旗幟有點不同,似曾相識。開會的方式不同,早晨起來看電視,直播的,民意代表們為陸生來台又打起來了,藍的要開放,綠的不開。打架的地方就在我們所住喜來登酒店的後頭,就想去見識見識。那些電視台的轉播車都在,直播的,也不是。我看見記者從“立法院”院子裏舉起的是錄相帶遞出來交給車上的。三立、中視、中天、TVBS、東森、民視,都停在路上,估計是長期住紮。想進去,進不去,門口一個破大棚,有很多宣傳標語,裏麵是要反對簽ECFA的公投連署。問他們為什麼把這棚搭在堂堂“立法院”門口,他們說是爭取了路權的,一個月,之後就搬到某某路去。還有幾個台北市的綠“立法委員”帶著十幾個人在那兒靜坐示威,反對中國學生來台,反對承認中國學曆。幾個綠色組織者發水給他們。一個老者穿著隻有前後的白袍,寫著馬英九下台、馬舌牛舌,他媽的睾丸不是內髒。是為牛舌馬團隊有人說錯過話。就是開放美國牛肉牛內髒的問題。不過人太少,也就是“鬧眼子”。到了“監察院”門口,一個穿白衣的女子打著鑔子,寫著“司法生重病”之類的字,敢情那邊也有司法不公,上訪告狀的。隻是她在那兒鑔著,沒人理她。10天後我們離開台北,那女子可憐還在那兒鑔著,依然沒人理她。看著心酸。

主人帶我們去看當年陳水扁住過現在馬英九住的地方;去拜訪夏潮基金會時,宋總指給我們看對麵的“地寶”別墅,地寶就是台北最貴的房子,連戰先生買下了。花了幾個億台幣吧。覺得也就不神秘了。還買了一張“秋海棠”地圖,也算是曆史或者許多中國人的夢想吧。買了一本台灣學生用的《國語辭典》,孔子之類的人物還是說成“我國”,書前麵的中國城市焦點,還是把太魯閣、台北國家音樂廳圖片收進去了。還有一點點“中國”痕跡,比如說前幾年沒改掉的中國石油、中國信托、中國青年旅行社、中國時報、中國廣播公司,不多了。這些年“去中化”去得很徹底。

2.台北夜市

台北是一個很有情調的城市。最有情調的又屬台北的夜市。

在台北5個晚上,一共去了3個夜市。基本上半夜在外麵亂躥。第一個去的是西門町。我們是晚9點多才走去的,台北晚上夜生活非常豐富,燈火輝煌。10點多鍾到了騎樓的地方,大約是武昌街旁,突然百輛摩托瘋跑。才知是參加補習班的中學生放了學。台灣中小學補習很狂熱,補習班的老師都賺了個缽滿碗滿,好的老師的班還進不去。競爭激烈,生存不易,都想上個好的大學。這跟大陸無二,大陸不是補習,就是學校晚自習。兩岸的孩子一樣苦。

晚10點多的西門町依然熱鬧,店鋪是沒關門的,人流少了點。西門町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康定路、漢口街和中華路所構成的街區。據說西門町就是熱鬧的意思,又在過去台北的西門外。西門町是台北著名的夜市,徒步區就是我們說的步行街,這裏紅樓、刺青街、電影街、KTV、萬年大樓、萬國百貨、誠品書店和各式各樣的精品或非精品小店都在這裏彙集,至少有10多家以上的電影院在這裏營業。主要是年輕人愛去的地方,嘿歌,街舞,看電影,情人約會,是個好去處。如今西門町更成為小型活動、簽唱會和記者會的場地。據說林青霞當年就是在這兒閑逛被星探發現一舉成名的。

那天晚上我們吃得太飽,是出去散步消食的,所以沒吃西門町的美食。事實上西門町的小吃也很有名,享譽國際,成為台北旅遊必去之地。什麼老天祿的鹵味、阿宗麵線、鴨肉扁、成都楊桃冰,都是50年以上老店,還有一些連鎖店如萬年甜不辣、麻辣火鍋、日式咖哩飯和甜甜圈等。占街心的小吃如麻辣魚蛋、祖傳地瓜球、蔥抓餅、烤鳥蛋、烤香腸最受歡迎。不過我見到他們作鳥獸散的場景,那是警察來了,也抓占道經營。我們這邊小攤販怕的卻是城管。嗬嗬,總是一物降一物。

逛華西街夜市是那天參觀了101大樓之後,去看龍山寺。101大樓沒什麼感慨,就樓高。看了上海的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也就不驚奇了。多說兩句龍山寺。它坐落在廣州街,過去叫萬華,昔稱艋舺(還有這個電影),是台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原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居住區。艋舺的名稱,起源於凱達格蘭語“小船”的譯音,清朝中期這裏與台南府、鹿港並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就是關於台灣的代指,可見龍山寺的地位。龍山寺前供觀音後供媽祖,廊柱多有絕佳的雕龍。龍山寺倒不在它的大和古老,在我看到了那天做法會時那些虔誠的信徒。那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一,寺內信徒擠得水泄不通,人們都閉目唱經,手捧經書。供果不計其數,鮮花也多。如此虔誠的場麵,讓人感動。有老人,也有年輕人。信仰在台灣不缺,寺廟眾多,連鄉村也是。走幾步就會碰到很講究的寺廟或教堂或道觀。據說現在台灣寺廟已超過12000座,台灣社會安定與信仰不缺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