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IBS過去稱刺激性結腸、痙攣性結腸、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為慢性排便異常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常伴有全身性神經官能症的表現。有下消化道症狀的患者中50~70%為本病。女性較男性為多2:1,80%在20~50歲之間,35歲以前患此症者占50%以上。
一、病因
結腸動力學的研究雖提供了一些線索,但整個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在臨床上患者發病或症狀加重惡化時,往往可以找到應激和情緒波動的致病因素,有的作者還發現患者尿中兒茶酚胺排出量明顯高於正常人和其他結腸病變者,說明本病存在著一定的應激狀態。結腸動作電位的改變顯示與腸易激綜合征的腹痛腹瀉有相應的關係,如腹痛伴便秘者其結腸環形肌產生短的尖波爆發增加,無痛性腹瀉者其結腸環形肌產生短尖波爆發減少。另外,神經體液因素對腸運動功能和分泌的影響已是眾所周知,但其在此症的發病因素中所占的地位如何,尚難斷言。
二、本病的特點
目前大多認為是結腸運動功能及分泌功能失調,部分為痢疾的後遺症(痢疾後結腸功能紊亂眾以腹瀉伴輕度腹痛為主,無發熱、消瘦等周身症狀。精神和情緒因素常誘發,並常伴全身性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表現。夜間不發生腹瀉,大便亦無膿血,而呈粘液便或溏便。
三、臨床表現及分型
1.臨床表現:
腹痛:多數呈較長時間的腹痛,呈絞痛或不適感,疼痛部位以左下腹或下腹較多,也可在其他部位或臍周。腹痛常於便前發生或加重,便後或排氣後緩解或消失,進餐後也可誘發腹痛。
便秘或腹瀉:25~45%便秘伴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便秘時因結腸痙攣呈現便量少而硬,表麵可帶粘液。腹瀉以粘液性溏便為特征,嚴重時便次頻數,糞質少粘液多。
胃腸脹氣和消化不良:由於胃腸功能失調氣體易留於腸管內和產生吞氣症而呈現上腹脹滿感,頻繁噯氣,尤以餐後明顯,或呈上腹壓迫感以至出現左下胸痛或胸骨左旁區痛,常被誤為心絞痛或裂孔疝、膽囊炎等。
常伴有周身性神經官能症表現,如焦慮、緊張、失眠、乏力、胸前不適、氣短、心悸、手足多汗、血壓偏低、頭麵陣熱,頭暈等症狀。
2.分型
痙攣性結腸:陣發性腹絞痛,便呈幹硬球狀。
腹瀉不伴腹痛或輕微腹痛型。
胃一結腸反射敏感性腹瀉型:多見於餐後腹痛,便意窘迫及水樣便。
粘液性結腸炎型:由於結腸分泌亢進,糞便呈多量粘液樣。
以上四型可在同一患者同時出現或交替出現。
四、診斷
需首先排除下消化道的器質性疾病如炎症性腸病、慢性痢疾、結腸癌、結腸憩室和盆腔疾病等,因腸易激綜合征可以發生在上述疾病的基礎上。又如慢性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肛門疾病也易發生腸易激綜合征。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糖尿病以及月經周期中間及排卵期等,由於內分泌失調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導致腹痛腹瀉、便秘等征象,均需與真正腸易激綜合征區別。本病診斷依據如下:
1.以腹痛、腹脹、腹瀉及便秘等為主訴,常伴全身性神經官能症症狀。
2.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發熱。體格檢查可有腹部輕度壓痛,回盲部可有充盈腸管感,乙狀結腸可有索條樣痙攣或糞塊。
3.多次糞便常規及培養(至少3次以上)均陰性,糞便潛血試驗陰性。
4.鋇劑灌腸造影檢查無異常發現或有結腸激惹征象。
5.纖維結腸鏡檢查:部分患者腸運動功能亢進,插鏡時腸壁收縮增強使腸鏡難以推進是本病直接征象。腸腔內可見粘膜充血,粘液分泌增多或正常,活體組織檢查正常。
6.進一步檢查可做結腸功能測定:可以應用結腸內放置導管測壓或吞下微型傳感器或胃腸肌電圖等方法測定腸管運動功能有否異常,
乳糖酶缺乏症可發生於成人,在進食乳糖或乳製品後發生腹脹腹瀉,測定方法是口服50g乳糖後,血糖出現低水平的葡萄糖升高曲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