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抗癲癇藥(1 / 3)

(苯妥英——乙醇)

要點:長期飲酒對苯妥英代謝的影響比較複雜。過去報道,長期飲酒可加速苯妥英的代謝。新近認為,長期飲酒可抑製苯妥英的代謝,導致苯妥英血濃度升高;戒酒後,其清除加速,血濃度降低。少量飲酒無此作用。

有關藥物:其它乙內酰脲類衍生物(乙基苯妥英和3—甲基苯乙妥因)與乙醇可能發生類似相互影響。機理:機理還不清楚。

建議:長期飲酒者應用苯妥英時,應測定苯妥英的血濃度,使其控製在治療範圍。濃度穩定於治療水平後,如果病人戒酒,苯妥英血濃度可能降低,此時需酌情增加劑量。

(苯妥英——別嘌呤醇)

要點:一例正在接受多種抗癲癇藥(苯妥英.苯巴比妥、氯硝安定和丙戊酸)治療的患兒,同時應用別嘌呤醇後,苯妥英血濃度升高。這使得苯妥英的劑量需減少22.8%(當別嘌呤醇的劑量為150毫克日時)和35.4%,當別嘌呤醇的劑量為200毫克7日時)。

有關藥物:別嘌呤醇和其他乙內酰脲類抗癲癇藥、乙基苯妥英和3—甲基苯乙妥因)之間的相互影響未見報道,但因為它們在藥理上相類似,故相互影響有可能發生。

機理:別嘌呤醇不僅是黃嘌呤氧化酶的抑製劑,也是混合功能氧化酶係統的抑製劑。由於苯妥英幾乎完全經肝微粒體加單氧酶係統代舉,故在有別嘌呤醇存在時,其代謝受阻而導致血濃度升高。

建議:兩藥合用期間,需密切觀察病人,卻有毒性發生,應將苯妥英減量。

(苯妥英——氯黴素)

基點:研究表明,氯黴素可直接抑製苯妥英的代謝,升高其血濃度,另有研究發現,苯妥英可影響氯黴素的處置;其中一項研究證明氯黴素血濃度降低,另一研究證明氯鋒素高峰血濃度升高。

有關藥物:根據代謝途徑推測,其它乙內酰脲類抗癲癇藥(乙基苯妥英和:3―甲基苯乙妥因。亦可雜與氯養素發生類似相互影響。

機理:葡糖醛酸絡合是氯黴素代謝的最重要途徑,而苯妥英代謝的限速步驟是混合功能氧化酶係統的羥化過程。因為兩個途徑都涉及細胞色素,所以,氯黴素可抑製苯妥英的代謝。苯妥英對氯黴素代謝的抑製作用,很可能起因於肝藥酶結合部位的競爭。

建議:鑒於應用氯黴素後可使苯妥英血濃度升高,故開始用氯黴素治療時,應經常測定苯妥英血濃度,仔細觀察有無苯妥英中毒的症狀和體征(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需要時,適當調整苯妥英的劑量。為了防止氯黴素的毒性,建議氯黴素劑量不得超過75毫克公斤/日。

(苯妥英——撲爾敏)

要點:據報道,一例應用苯妥英和苯巴比妥治療的女性癲癇患者,給與撲爾敏(每次4毫克,每日3次)後,苯妥英血濃度達65微克/毫升。停用撲爾敏後,苯妥英濃度降低,中毒症狀消失。另一女性癲癇患者,在兩藥同用12天後,出現頜麵部運動(無共濟失調及眼球震顫)。停用撲爾敏後,運動消失,苯妥英濃度降至16微克/毫升。

有關藥物:苯妥英和其它抗組胺藥(苯海拉明、異丙嗪、安其敏等)之間,及撲爾敏和其他乙內酰脲類抗癲癇藥(乙基苯妥英和3—甲基苯乙妥因)之間,也可能發生類似相互影響,但還未見報道。

機理:可能是撲爾敏抑製了負責苯巴比妥代謝的肝微粒體酶。

建議:上述兩種藥物同用時,有必要測定苯妥英的濃度。如果出現毒性,需減少苯妥英的劑量,或停用撲爾敏。

(苯妥英——申腈咪胍)

要點:同時應用苯妥英和甲腈咪胍,可使苯妥英清除率降低,血濃度升高,部分病人出現毒性。據報道,兩藥高劑量同用時,一患者發生嚴重白細胞減少。

有關藥物:甲腈眯胍與乙基苯妥英和3—甲基蘋乙妥因之聞有可能發生類似相互影響。胃安太定(另一種受體培抗劑」與苯妥英之間不發生相互影響。

機理:甲腈咪胍可抓辦肝微粒伴酶,損害苯妥英的代謝。已知這兩種藥物都抑製骨髓,它們的協同作用可致白細胞減少。

建議:兩藥同用時,應測定苯妥奘血裱度。有中毒跡象時,需將苯妥英減量。由於此種梠豆影響依賴於甲薅賕胍的劑量,故也可通過減少腈眯胍的劑量處理。另外,應用胃安太定代替甲腈咪胍,可避免這神相亙影響。

(苯妥英——地塞米鬆)

要點:地塞米鬆抑製試驗表明,苯妥英可損害機體對地塞米鬆的反應。同用苯妥英,也可削弱地塞米鬆的療效,但苯妥英的半衰期明顯延長,血濃度升高。

有關藥物:據報道,苯妥英可加速氫化可的鬆、強的鬆、強的鬆龍和甲基強的鬆龍的代謝。根據代謝途徑推測,其他龐質類畫醇(可的鬆、倍他米鬆、去炎鬆等)也可與苯妥英發生類似相互影響。

撲癇酮可加速堆塞米鬆的代謝,降低其臨床療效糸據推測,乙棊苯妥英、3一甲基苯乙妥因及酰胺眯嗪也可與地塞米鬆和其它皮質類固醇發生類似相互影響,因為它們都具有肝酶誘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