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講解

上海理工大學顧寶炎教授: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很高興能夠到溫州大學來參加這樣一次學術沙龍活動。今天我選擇的一個話題是“管理理論與鮮活實踐”。

特別是最近這一、兩年,為了總結我們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召開了許多學術研討會,包括我們管理學界也召開了很多學術研討會,也有很多國內、國外的專家學者都來參加。在這個會上大家共同談到了一個問題,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那麼快,其中內在的原因和實踐的總結還是不夠。甚至有些專家在會上提出來,要防止拙劣的理論驅趕了我們優質的實踐。這個引起了大家廣泛的討論,也有很多的思考。改革開放走了30年的路徑,在今天的沙龍上我也拋磚引玉,結合大家討論的話題,結合我自己的思考,結合溫州的實踐,我想提出一些問題供大家一起探討和研究。

我想分為幾個問題:

一是我們要理清理論和實踐的關係;

二是很多經典理論都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三是我們一定要處理好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

四是就溫州的企業實踐,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很好地去認真重視。

第一,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這是一個我們學術界很重大的問題,過於強調理論會形成教條主義,照抄照搬一些理論。但是,如果我們過於強調現實,把一些實際的經驗來照搬就會造成經驗主義。一方麵要防止教條主義,一方麵要防止經驗主義,把兩方麵結合起來。所以,我們要在管理的學術研究和實踐當中,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處理好。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地重視管理。比如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派出很多的留學生到蘇聯學習,包括江澤民同誌、李鵬同誌都到蘇聯去學習管理問題。也有很多的蘇聯專家到中國指導企業的管理問題,陸陸續續也開辦很多企業管理的專業,培養了很多的人才。

我自己是1962年上的大學,當時我們學校辦的第一屆企業管理專業,那時候不叫“企業管理”,叫“企業組織與計劃”。當時大家對我們這些人,表示了很大的希望,當時的國家很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也陸陸續續地搞了不少的教科書,另外,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比如鞍鋼憲法等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這方麵我們做得確實也不夠。“文革”以前有些企業管理的操作手冊、文件彙編,操作性很強,但是理論性不夠。

改革開放我們開始引進了西方的管理理論,做了很多的工作。1978年我開始讀研究生,當時我們完全把美國英文版的書拿來看。看了以後,也很有感受,我們的書操作性很強,但是理論性很差,指導性比較差。我們看了西方的那些書以後,覺得他們的理論性比較強。30年來我們引進了西方的理論,開闊了眼界、擴大了思路。老一些的同誌都知道,當年大連理工大學跟紐約布法羅大學開始舉辦管理的師資班,在全國吸引了很多的老師去學習,也是鄧小平同誌親自批準的。後來,我們又有中美合作,中國和加拿大的合作,中國和歐洲的合作等等。這些對西方理論的引進,對於推動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因為有了80年代溝通和交流的推動,90年代,從1991年開始在全國開始推行工商管理的教育,MBA的教育。今年我們也將隆重慶祝,全國MBA教育20周年,在這方麵培養了許多的人才,對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現在問題是30年已經過去了,如果30年前我們對西方的管理理論不了解,那是我們無知。如果今天我們仍然停留在這個層次,隻知道西方而不知道我們自己,我們就無能了。所以,我們不但要注意對西方理論的引進,還要結合我們自己實踐進行創新,這個問題就提出來了。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我們現在看起來很多的理論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不是在理論之間搬來搬去搬出來的。我們都知道,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怎麼來了呢?就是他當工人的實踐。泰羅在工廠當工人,他看到了一個現象,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很大,資本家需要獲得高利潤,工人需要高工資。這個矛盾很尖銳,怎麼辦呢?他說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出路在於降低成本,擴大利潤,如果有足夠多的利潤,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就可以協調,如果利潤太少了,這個矛盾就很尖銳。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要把蛋糕做大的道理。怎麼把蛋糕做大呢?要加強管理,通過動作研究、實踐研究,搞公司定額、獎金製度,慢慢就可以把成本降下來。什麼東西都可以計算,成本多少,利潤多少,工資多少,慢慢地把成本降下來,利潤提上去,就可以解決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列寧後來講:泰羅的思想是最科學的也是最殘酷的。泰羅是科學管理之父,這也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梅奧的行為管理理論,他做的霍桑試驗,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他的產量是怎麼提高的,是什麼因素影響著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影響著生產產量的波動?最後他發現了裏麵有一個非正式組織在裏麵起作用,不但有生產條件在起作用,還有他們相互的情感和士氣在起作用,他後來提出了行為管理理論。到今天,這個行為管理理論,對我們指導實踐還是很有作用。亨利·明茨伯格可以說是最有名的管理學家,他現在在加拿大。他現在是管理學大師,大師的成名著作是什麼呢?就是他在麻省理工大學念博士時候的那篇博士論文,他調查了十個企業的總經理,研究他們一天都在幹什麼,他總結出總經理扮演著三個方麵十個角色,書名為《管理工作的本質》。我也經常給學生講,我們也能寫這個東西,找十個民營企業家,看看他們都在幹什麼,在開會、接待客人、吃飯、跟工人聊天。我們找十個國有企業企業家,問他們在幹什麼,我們能不能總結出一個東西,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工作。明茨伯格就是這樣注重實際問題的研究。其實他和泰羅的做法是一樣的,搞動作研究和實踐研究,把它記下來,記下來以後我們再進行分析。

現在我們工商管理商學院,都有這個課程,這個課程是怎麼來的呢?哈佛大學有一個小組,這個小組叫動力實驗室,他們研究企業發展的動力來自哪裏,他們怎麼研究呢?這個很簡單,他們把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找出來,過幾年它還是五百強的企業嗎?五年之後五百強企業做個比較,有一些企業淘汰了,有一些企業進去了,哪些淘汰了,哪些進去了,從裏麵選了十二家企業,原來不是500強現在進了500強,把這12個企業歸納起來,他寫了一本書,叫《追求卓越》,也是很經典的一本著作。他說一個企業辦得好,關鍵是他的戰略管理比較好,他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正確的戰略,他的戰略能夠得到切實的貫徹實施,不是書麵上、口頭上的,戰略管理對一個企業來講非常的重要,戰略管理學站起來了,就成了一個學科。

大野耐一的豐田生產方式,可能大家也很熟悉,我們知道豐田是在日本戰後發展起來的,有兩大企業是引起我們研究和注意的,一個是索尼,一個是豐田,索尼這個企業的創始人叫盛田昭夫,他到美國去,在酒吧喝酒,酒吧的服務員就問他“你是日本的?”,“我是日本人”。酒吧服務員就跟他講“你就是雞尾酒上麵的那把傘”。也就是說日本的東西是很差的,年紀大一點的人我們都知道,日本的貨我們叫東洋貨,東洋貨是不好的代名詞,盛田昭夫他回來以後就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叫Made In Japan,就是說我要搞出個東西來,讓你們知道什麼叫日本製造,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搞索尼公司就是這個思想。豐田公司他有一個思路,他覺得日本要發展,日本是缺少資源的國家,他不允許有任何的浪費,浪費對日本來講是不可承受的一件事情,所以要節約,要節約就要想辦法減少浪費,要減少浪費就要檢查現在什麼是浪費,他認為庫存是浪費。因為有大量的庫存,就要庫,有庫就要有人去管。我們也是學企業管理的,我們也有庫存管理、物資管理,怎麼要用計算機來控製等等。要有庫,就要有一套管理製度,就有管理成本,有管理人員,管理人員之間還會產生矛盾,這些矛盾還要去處理,等等。他說庫就是一個很大的浪費,而且這是創造浪費的浪費。如果要解決這個庫,沒有庫就要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準確的數量,送到這個地方來,早也不行晚也不行,早來了,沒有地方,晚來了,就耽誤了自己。大野是豐田的副總裁,他為了實現這套模式,在豐田公司裏整整探索了15年,把這套模式搞成功了,這也是他們在實踐當中總結出來、探索出來的一些問題,實踐向我們提出來要解決的問題,而實踐也向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答案,我們的研究不能離開實踐,我們看很多的經濟文獻。比如說,科特勒講的營銷理論,4P、4C又是4R、4B怎麼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後來總結起來,原來還要做4P,後來4P不行了又出現4C了,這就是在實踐過程當中總結出來的,包括他的SWOT的戰略分析,又是什麼STP的定位理論,又是什麼鼓勵模型等等,都是這樣的,這樣的例子很多,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離開實際。剛才講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梅奧的行為管理理論,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職責,他講了三個方麵,十個角色,這是他的成名作,這就是管理學大師總結出來的。這是豐田生產模式(圖片),他一開始搞的不是很好,後來搞精益生產模式,他繼續研究,繼續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不停在做這些事情。

第三個我要說的是,一定要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這些年,我們的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GDP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成就。30年前我們還在提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會被開除球籍(從地球上開除出去),但是經過30年以後,我們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不管怎麼樣講,第二也好第三也好,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

這中間我們的企業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個第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一個一個企業的一點一點做出來的,這些成就是怎麼來呢?這個問題要回答,應該說我們在學習西方理論的同時,結合我們的實踐,摸索出一條路子。我們很多企業是因為照抄照搬了一些西方理論所以他搞成功了,是這樣嗎?可以說,我到今天還沒有遇到這樣的企業。不管是聯想也好,海爾也好,TCL也好,包括我們浙江、溫州的企業也好,我沒有發現一個企業因為照抄照搬了西方的理論,一條一條地做下來,他成功了,我們沒有找到一個。

應該說他也學習了一些東西,我剛才講的,開拓了他的眼界,開拓了他的思路,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實踐,摸索出適合自己的一條路子,這條路子是什麼呢?這裏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很好的總結、繼承、傳承下來的東西呢?我們要好好地總結,把實踐的東西抽象出來、升華上去,提煉出我們自己的新的理論。

比如說我們講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叫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和其他的市場經濟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優勢,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比較適合我們國家發展的一條路子?這都是要做說明的,我們要提煉出一些新的理論,來豐富我們的理論寶庫,更有效實現我們未來的實踐。

現在很多國家到我們國家來了解、學習,需要我們告訴他我們怎麼做的,我們就有責任要告訴他,如果我們沒有總結,我們就講不出來。應該承認我們有很偉大的實踐,另外就是把這些東西很好的總結出來,企業有了非常大的變化,企業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有這樣的發展,這個過程當中有什麼經驗,我們有什麼錯誤,這個錯誤怎麼防止他重犯?而且我們要注意防止成功時的錯誤,要防止錯失機遇,我們現在回想起來,有些機遇我們是錯過了,該買房子的時候沒有買,現在想買來不及了,我們怎麼會錯過機遇,怎麼能夠不錯過機遇,這些都是值得很好地總結的事情。

最後我想說說,結合溫州談談我的看法,大家都承認溫州是商都,在整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起到重要作用,因為溫州是商都,我們要拯救溫州。溫州這個路是怎麼走過來的,改革開放前,大家對溫州的了解是不多的,改革開放之後,溫州在外麵的生意是很響的。但是這幾年溫州的生意又有點往下走了,溫州是條什麼樣的路子,到底怎麼回事?一定要好好地總結。

另外溫州要好好地培養,這片沃土要好好地培養,好好地規劃,好好地推動它。培養的基礎上我們到底怎麼來發展溫州?在外界我們也要正確宣傳溫州,我們今天請了好幾位企業家,都是在溫州非常優秀的企業家,昨天我拜訪了兩位企業家,吳總和陳書記,拜訪了新雅集團和儀邦集團,對我有很大的震撼,特別是新雅集團的實踐,儀邦集團的文化建設,都是非常有特色,但是我們好像聞所未聞。

昨天到兩個企業去,對我來講是震撼,兩個企業家給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課,陳書記給我上了一堂很好的黨課,我說我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聽過黨課了。溫州不僅要成為經濟溫州、商業溫州、資金溫州、貿易溫州。溫州人會做生意,而且還要做有思想的溫州。吳總和陳書記這兩位企業家很有思想,我們要更聰明,要成為聰明的溫州,要成為厚重的溫州,成為培養優秀企業家搖籃的溫州。怎麼來總結溫州的實踐呢?我想來提一些議題供大家參考,有很多的問題我們可以做,我們的企業家也好,我們的老師也好,比如說溫州企業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動因和經曆。他的過程是怎麼一個過程,發家史也好創業史也好,我們給他口述曆史記錄下來,以後就沒有了。我們不是有家譜嘛,老輩在的時候,都說要記一記,要不後輩都不知道前輩都做了一些什麼,很值得我們好好做這個事情。

說溫州的企業之間資金流動很快,有些人說,這是地下的錢莊,或者等等。我們要了解為什麼企業之間的資金流通那麼快、那麼迅速?他裏麵有什麼基本的規則,我們現代的人民銀行搞的又是擔保又是抵押,審查來審查去,結果還是風險也克服不了。能對我們金融的監管,資金的流通改進,我想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大家知道我們中國人民銀行的副行長胡曉煉,他就在提這個問題,他認為中國要注意地下錢莊和小銀行的發展,要先了解清楚,而不是一味的懲罰,這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金融體製改革中間我們很想知道的問題,可能對我們金融體製的改革會帶來很多的啟發,現在不討論國有銀行經營體製改革的問題,我們先講溫州企業到底怎麼搞,先把這個弄清楚。大家都知道,現在銀行壓力很大,因為中央銀行縮緊,有些貸款還不許貸。有人提出來銀行的壓力測試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也提出來,如果超過25%的話可能是個極限,之所以現在壓力很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風險,溫州的企業怎麼搞的,不要看它是小事情,但是很有意義,可以看到很多的東西出來。溫州的企業要發展,不是孤立的,即使做皮鞋、打火機,比如你引用的供應鏈、產業鏈的組織問題。怎麼能夠順利地把供應鏈、產業鏈組織起來,組織起來以後這裏麵有什麼遊戲規則,這也是很有趣的一個問題,沒有供應鏈、產業鏈,孤零零的一個企業,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發展的,這裏麵有很多的問題是可以探討。溫州企業家的市場識別和投資決策的思路,外界總說溫州人的“炒房團”,又說到山西去“炒”煤,它怎麼識別社會市場,怎麼來決定它的投資決策,“炒”就是市場識別投資決策。怎麼來判斷、按照什麼原則來判斷這些決策,能不能做一點了解,下手快的就上去了,下手慢的就沒有了。說溫州企業在海外拓展中的經驗教訓,溫州企業家在外麵打官司打得很凶。溫州企業在海外拓展的規模越來越大,全世界都看到溫州人,這裏麵有一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很好的總結。

溫州家族企業的傳承發展的主要思考:家族企業怎麼搞、怎麼傳承?這個方麵我們也做了很多的調查,寫了文章,前兩個月我們開會的時候,大家對這兩篇文章很感興趣,要拿到美國去發表,現在美國加拿大都已經發表。為什麼這篇文章大家會紛紛轉載?因為它是事實依據、有調查的,而不是空談,現在家族企業對傳承發展是怎麼樣來思考,包括怎麼樣來培養我們的子女、怎麼樣的繼承。去年我來的時候,溫州大學有一個學生開車送我去機場,他也是企業家的孩子,他說我們不但要繼承父母的資產,我們還要繼承父母的精神,而且在繼承父母的資產和精神的基礎上,我們要不斷地創新。我覺得很有思想,在這一方麵也是值得調查和了解的。我們企業家的素質、人品、特質、識別和培養路徑:這裏麵我寫的企業家,沒有寫這些經理人,我想包括了企業家,也包括了職業經理人,他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什麼樣的人品、什麼樣的特質,我們要怎麼去識別他們,他們的培養路徑是什麼,這樣的人也不行那樣的人也不行,到底什麼樣的人能行,是不是要找十全十美的人,可能就找不到,是不是一些基本的要求一定要有呢?那些是基本的要求呢?大學培養了很多畢業生,但是企業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個是我們要好好研究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