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企業怎麼辦?國內企業有些盡管做得很好,它真的應該認真的思考這些問題。那些龍頭企業已經思考到這個問題。所以在慢慢地進行改變,雅戈爾去年內部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它的船非常大,掉頭很困難,但是它在積極主動的去調整,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在今後幾年,如果調整好了,就不怕Boss等品牌與它們競爭了。
在品牌重新定位的時候比較宏觀,思路上一定要前瞻一點,手段上要創新,產品必須先進。品牌做到後來,最後盈利的手段是產品,品牌的故事編的再好也沒有用。
第二,國內企業大部分還是粗放型的。很多擴張企業很粗。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號稱做品牌的,在跟我們接觸的時間當中,他說要通過三年、五年變成中國十大男裝品牌之一。我到他的企業裏麵去吃飯,在跟老總交流的時候,忽然發現腳下有東西在走動,一看有狗,狗在下麵看著你。這種情況下怎麼做品牌,狗也不是自己養的,都是一些流浪狗,起碼在很正規的講某種文化的地方很難存在這種情況,這樣的企業也能存在,它有它自己的文化特征,可以仔細地分析一下,為什麼有狗存在?當時我去的時候,養了七條狗號稱“七匹狼”,它的目標對象就是七匹狼。
中國的這一類企業太多了,一定要精細化運作,從精耕細作當中像農民學習。農民精耕細作以後產量就提高了,我們也是一樣,我會把服裝行業看成跟農民差不多的一個行業。服裝行業是靠天吃飯的,農民也是靠天吃飯,在這兩個方麵我們有共同之處,我們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中國的企業有很多做品牌對產學研不怎麼熱衷的。他們熱衷是應付政府的。對政府說我也搞產學研,隨後去爭取一些條件做表麵文章。其實我勸企業應該認認真真去想這個問題,如果真的不做產學研可能就會垮下來的。
因為現在已經進入智力經濟的時代,還不動腦筋,隻像以前憑運氣、膽量做事情已經不行了。我覺得我們的老師在跟企業合作的時候,也灌輸給企業,變被動為主動,本來不怎麼關注產學研,讓他們自己真正的關注起來。
比如像耐克大家都知道品牌。兩個大學生搞起來的品牌,現在聘請100多位專家、科研學者、運動專家等等來幫助他們做這個事情,我們不學習一定不行。起碼在產品上麵,戰略方麵是會落後的。
產學研教了很多年,現在發現一個新的變化,就是有八個方麵來參與在裏麵。政、產、學、研、用、金、介、傳,八個方麵來駕位。其實這八方麵的價位也就是我剛才說的服裝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裏麵發生了變化。因為它們的介入,政府很起勁,產學研可能它比企業還要起勁,它會搭平台來幫助企業搞產學研,學校比企業起勁搞產學研,企業不怎麼起勁。
什麼道理?學校為產業帶來真實利潤沒有?如果帶來了真實的利潤它會很起勁。用是用戶,金是金融機構,還有中介機構的介入、傳媒機構的介入。傳媒的介入非常符合品牌的特征,在做品牌推廣的時候,沒有傳媒的加入自己瞎弄弄是不行的。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還是要尊重這個規律。企業接下來要做產學研的時候,不妨考慮八個因素共同來運作效果可能會好一點。
我想跟老師聊聊的有關話題,關於服裝教育的想法。在四月份的時候,搞了一個國際服裝教育論壇,歸納了大概有幾個方麵:
(1)務必要務實高校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
每個學校由於自己的定位不同,環境的不同,在這三個方麵都有所側重。中國很人為地把高校分成科研型、教學科研型和教學型三種,其實在國外沒有這種分法。
大部分的學校想往上走,其實要看,尤其我覺得服裝專業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更強調一些社會服務,特別是設計類的,設計類的搞科學研究是沒有什麼科學研究的,不要把自己說的太大。服裝設計有什麼科學研究,最多是靈感、實踐手段上麵有一點科學性。但是我更在乎的是所謂的研究,讓社會、讓企業產生效益,才是根本所在。否則我們的研究毫無意義。
服裝教育新的要求歸類到這樣一個結構裏麵去,要有高度、精度、廣度。
高度就是人才培養,要把眼界提高。有的行業裏麵,對學生反應是眼高手低。我是比較讚成的,在手沒有達到的情況下,先眼高再說。眼不高手不會高的,光手高是沒有用的,手高是匠人、師傅。學校教育隻有四年,又加上很多莫名其妙的課減掉了一年,真正有效的課,大概三年都不到。在三年裏麵要變成一個高級技師是不可能的,還不如眼高,眼高會等於給你打下基礎,到了期以後,如果有悟性的話,通過實踐還是有發展餘地的,這是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前瞻性還在於有海外眼光,多加一些這樣的因素進去。
(2)完美性。完美性和高度是有矛盾的。我是講專的不講廣的,如果你什麼都要學結果什麼都不精,企業是不需要這樣的人才。但是這與高校的寬口徑是矛盾的。目前的高校往往是寬口徑專業可以稍微低一點,我認為是不對的,這是不符合產業發展的要求。企業裏非常需要這樣的人,一進去馬上就用,現在的企業比較急功近利,不培養人直接使用人,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某一方麵很行就可以了,不要樣樣都行,沒有時間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大學教育已經大眾化了而不是精英化,再用以前的眼光來看是不對的。
(3)國際性。我在東華大學的課程裏麵是比較強調國際性的,每年都有國際上的一些老師、院校來教學培養,為了將來的社會越來越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際性企業進入我們中國,我們的畢業生能夠更多地進入到他們的企業裏麵去,我們的學生並不是完全為本土企業服務,也要為國際性的企業服務。攔也攔不住的,這不存在愛國主義與不愛國主義。因為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總趨勢,擋不住的,我覺得這裏可以加強,這是一個新的要求。
這個裏麵各個學校蠻重視的,國際交流就看你怎麼交流、怎麼合作,是一般派學生,還是隻搞講座,還是有更深的交流,大家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做法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現在覺得國際交流,已經不應該停留在學校之間的交流,應該是往國際產學研發展,我在東華是主張這樣的,我們引進一些國際企業進入到東華。
關於教育改革的思路,也是很宏觀的,從八個方麵說:
(1)拓寬學科的視野。
這個每個學校都在做,做的程度不一樣。我們的服裝學科最好有很多其他學科來加入,這次我們做世博會的服裝就是這個例子。世博會其實一開始不是我們做的,我們隻是後麵加入的,社會上一共有20多支團隊參加到世博會的競爭當中去,包括法國、日本的團隊都有進去。為什麼最後我們中獎了,拿到了?是因為我們發揮了大學科優勢,我的背後有紡織學科、染整學科。紡織就可以從麵料開始,要染色就需要化學,我們有染整學院在後麵、包括還有材料學院。這樣結合起來爭取到這個項目。所以,看來各個學校這方麵可以拓寬一下。
(2)加強校企互動。
我們是一個應用型學科,如果沒有企業的支持,沒有產業背景的話我們一定會死掉的,必須要加強這一方麵,務必強調這一塊,給老師有更多餘地、空間做這塊事情,如果不做這一塊,僅僅是在學校上課,老師自己是沒有長進的。
(3)實施項目性教學。
(4)凝練專業特色。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每個學校要認清自己的特點。前幾天一個老師發給我的你們今天晚上的三十個係列作品,我看蠻好的,有溫大的特色。還是比較注意自己的特點,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如果溫大做服裝專業太強調創意,企業就會把你們拋棄了,其他的院校可以的,但是地方院校不可以的。
(5)培養規格區分開來。雖然教育部不允許專業細分太厲害,但是我們自己要精一點,精度是吻合的。
(6)國際合作要加強。
(7)重視學科交叉。
(8)參與文化建設。
大家看“十二五”規劃,可能專業老師不太關注政策層麵東西,其實還是要關注一下,包括經濟層麵的。“十二五”規劃裏麵把文化產業提出作為支柱產業,就是占國民經濟5%以上是支柱產業。目前文化產業占百分之一點幾,想想看它的空間有多大?一點幾到五以上,空間太大了,服裝產業絕對跟不上它的速度。服裝產業跟文化又好像很有關係。既然跟文化那麼有關係我們為什麼不關注它?我們可能參與到這些事情當中去。我聽過文化部的某些官員,他們在做文化產業的時候,最近的手筆非常大,投入是超過教育的。
上午聽一個服裝企業家在說,他在拍電視劇。這個服裝企業家很有頭腦,他已經拍完一個電視劇很成功,八月份要拍第二部電視劇,他主動參與到文化中去。教育和文化既然聯係那麼緊密,為什麼不去關注一下呢?我們的老師如果有興趣的話,關注一下文化部的網站,看看他們的科技司裏麵,做項目的項目指南是什麼,我們可能參與進去。
我的話到這裏,謝謝大家。
話題討論
提問1:劉教授,您好。我想問一下,如果是繼續深入對設計讀研的話,是從各個方麵都有展開還是也是設計方麵的教學?
劉曉剛:目前服裝設計類的研究生在設計藝術學下麵分為各個方向,其實每個學校研究生教育都不太一樣,研究生教育比較個人化或比較個性化,在一個學校裏麵每個導師又不太一樣。這跟你到底將來想幹什麼非常有關係。如果讀研究生的話,把自己就業的意向結合起來,不要為讀研究生而讀研究生,或者說不要因為目前找不到工作,不能找到太好的工作,讀了研究生再說,這也不是很好的。而是在這之前就想好,我要幹什麼。如果你將來想做老師讀到研究生還不夠,還要讀到博士。如果專業方麵更精一點,以後到企業裏麵去工作,碩士就夠了,千萬不要讀到博士,讀到博士企業不歡迎。
關鍵是你到底想幹什麼,在你的設計結構裏麵缺什麼,你具體讀的時候就要搞清楚每個學校的特點,服裝設計很多學校都有,每個學校的特點是什麼,另外這個導師的特點是什麼?那你就能學到東西。要不然讀研的過程你可能會很失望,希望你不會失望。
提問1:您說到每個學校的教學特色,我想具體了解一下如果是東華大學的話,它的本科教育和溫大有什麼細微的差別?
劉曉剛:我不是很了解溫大,隻是從溫大的網站上麵去了解溫大,今天是第一天來到溫大,不敢說太多。東華也有很多自己的缺點,很多缺點不是一個老師自己能改變的,是由整個高校體係缺陷造成的。我不會說高校體係是很完美的,中國的高校體係其實是有很多的問題,東華的問題可能也是很多全國同類院校共同存在的問題。在沒有太了解溫大的情況下,我不敢說之間的比較,隻能說我們存在的某些問題,比如說學生的積極性等等都會有一些問題,目前相對來說東華學生的積極性不如前一段時間。
提問2:劉教授,您好。我想問一下您剛才講到的品牌服裝企業,它對人才所需是比較重視哪一方麵的專業素質或者一些專業技能?
劉曉剛:作為一個品牌,最簡單地從它的原始結構來看,品牌隻要三個人就能做。一個管產品,一個管生產,還有一個營銷,這三個是核心,構成一個鐵三角。一個公司裏麵缺這三個中任何一個公司就趴下了。這三個是黃金組合加上其他的配套,品牌一定是成功的。
從學服裝設計這個專業來說,我感覺你要有一定的所長,雖然學了很多的男裝設計、女裝設計,全國的服裝院校開的課程是差不多的,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在應聘的時候,到企業裏麵要說得出來,有所準備,不能等企業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