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企業之前,必須要有一些了解。比如說,女裝企業,你能對它能夠頭頭是道的說一些東西的時候,這個企業就會對你另眼相看。如果說不出來,還挺像一個學生似的就比較麻煩。同學們如果到企業去應聘,務必更多的擺脫學生氣,盡量不要看上去像學生,你的成功率就高了。現在企業對剛剛進入企業的學生沒有耐心,如果在實際行動上改變學生氣,多參與企業實習,不要去談報酬,實習期之間可以不要報酬,但是要它給你機會,因為賺錢是今後幾十年的事情,最要緊的是把自己專業知識弄好,不要很皮毛的學一些東西。

提問3:劉教授,您好。我對於您舉的Boss的例子不是很認同,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位,Boss的品牌定位可能在於購買它的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也實現一種個人的意念,更多的體現它的精神層麵。比如說,它體現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如果Boss把價格降到兩三千塊,能買得起雅戈爾的人也能買得起Boss,原本的Boss消費者可能就覺得自己的身份被貶低,短期來說它可能會打垮雅戈爾,但是長期對於自己的品牌來說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不知道我這樣說,您有沒有什麼覺得不認同。

劉曉剛:剛才我說的是假設,我是說如果Boss被逼急了,現在它不急,因為它的利潤空間很大,國外的很多品牌都是在中國加工的。如果被逼急了,它的利潤空間大大被中國品牌擠壓的時候、沒辦法生存的時候,要與你一搏,就會放下身價,顯然對自己的品牌增長確實是不利的,如果放下身價而本土品牌又撐不住那麼多年的時候,它還是活下來了,國內很多跟它競爭的品牌卻死掉了。我這隻是一個比喻,這個事情發生的概率很低,但是真的拚價格,中國的企業是很危險的。

提問4:劉教授,您好。您剛才提倡大家眼高手低,可能我們學生在地方高校上很多文化或者技術上麵不如其他高校,但是我們老師很注重培養我們提高眼界和自身創新方麵。

然後,您又說現在在地方高校不應該做創新類的東西,我想如果提高眼界就是讓我們把自己的眼界開闊到專業技能創新方麵,老師也教導我們一定要在創新上麵下工夫,這也是服裝行業必需的和欠缺的地方。我想說,如果我們地方高校不把這些運用到創新上,那麼,我們服裝設計應該在哪裏才能運用?

劉曉剛:我的這個問題可能很容易受到攻擊,我的觀點往往和主流媒體提倡的是不一樣,很多人不這麼認為。我說的眼高手低,學校的生活隻有四年,有效的時間大概隻有三年,在這個時間裏麵你要成為一個人才是不可能的,三年時間不可能把你培養成一個馬上獨當一麵的人。在有限的時間裏麵還不如把眼界提高,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以後,把眼界提高。

我說的並不是純的理論貶低技術,它有一個比喻的問題,每個人的看法是不同的。眼界提高起碼能看得明白東西的好壞,做服裝你審美的趣味在哪?不要搞出來的東西工藝非常精,東西很土,那是賣不掉的,寧可品位很高技術差一點還能買賣。

那麼,地方院校也好,其他的院校也好,每個院校的背景情況不一樣,隻能說在你們本來這個學科的基礎上盡可能去拔高。具體來說,多開一些能夠提高口味的、提高眼界審美這方麵的課程,可能學生眼界會拔高一點,就怕兩眼一抹黑,看不到東西。現在好就好在,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靠學校,有很大一部分是靠自己的,比如說網絡,運用網絡來學習,這與十年、二十年前發生很大的改變。

學生如果比較主動性的學習,可以通過一些第二課堂、網絡課堂等等開拓自己的眼界。

李運河教授:我們換個頻道,剛才同學們提了好幾個問題,有柔和的,有尖銳的。我們的劉老師睿智的做了很好的回答。接下來,我們的老師們有沒有什麼問題進行交流?

老師甲:我想劉院長在聯合辦學還有國際合作這方麵做出了很多成績,在這方麵提出兩個問題:

1.您說的校企互動,您說是形成一種新一輪的互動。服裝教育三十年走過來,經曆過精英和大眾的教育。我們因為社會行業背景比較好,在校企合作這一塊也做了一些嚐試。

像今天晚上的畢業設計展是企業讚助的形式,還有一些大賽、一些課程方麵有一些改革、互動。但是,我想平民的水平可能還是不行的,我想問一下劉院長怎麼能夠深入進這方麵的互動?因為您剛才也講過要為企業做事,我們怎樣為企業做事,怎樣互動更深入的進行開展好?當然,目的是培養人才。

2.關於國際合作的事情。一方麵我們可能還是做的不是特別理想,我想問一下你們那裏有很多成功經驗,在國際合作這一塊我們怎樣去運作、怎樣去操作?

劉曉剛:校企合作其實我覺得溫州條件是蠻好的,包括寧波的那些院校也是非常好的,比較羨慕。我們是因為上海找不到企業才去外麵找企業。在校企合作之前必須要牢牢記住自己是在為企業服務,這點是蠻難做到的,有時候做的工作不怎麼太到位,沒有切合企業真正想要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兩個人和好,和好的利益點在哪裏,都有利益點一定能夠好下去,沒有利益點或者一方麵隻是你贏他不贏,他為什麼跟你合作,肯定是合作不下去的。聽上去像大話一樣,但是在很多細節上會體現出來了。

我舉個例子,江蘇的一家企業,一年要做16個億的布,非常想做服裝,自己沒有服裝品牌要我們做一個品牌,後來給它從零開始創立一個品牌,也推上去了。在這個過程當中,突然它的一個做形象的團隊集體辭職,急得不得了,馬上就要開業了,打電話向我求助,我跟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不要急,東華大學就是你的後盾,什麼事情都由我來解決。隨後我開始給他做,他們撂下的活我全部接手,沒有加一分錢。有人可能提出來了,工作量加大了,要給一點錢。先不要談錢,要先幫人家解決問題,他非常感動,我們做完之後尾款二話沒說直接就打過來了,接下來談第二期合作。

比如雅戈爾我們已經做了四期了,他的設計師很多,具體產品不需要我們設計。為了讓他的產品有更多的實效性,第三期結束的時候,給他們特別列出一個問卷,問每個看過我們成果的設計師,下一期的設計認為哪些方麵還是需要改進的,內容是一樣的,做法上希望哪些是有幫助的,哪些是沒有幫助的等等,問明白以後再調整方向,讓他覺得我們的報告更有效。我們做的是男裝趨勢報告,它有五個品牌,比較分散,不知道做什麼,而且元素會相互打架。我們做的工作像檢查一樣,規則列出來,他覺得很有效,覺得我們是真誠的。其實,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讓他從中得益。

我在學校開科技會議的時候,也講過這個觀點,科研項目分兩類,一個是縱向一個是橫向。縱向做的很多是浪費的、玩玩的。橫向才是看你的水平,橫向你能連續三期、四期、五期做下去,你就是厲害的。你的項目企業認為沒有用的話,它隻上當一次,賣你一個情麵,第一次它給你做。第二次它再也不會找你,企業是非常實在的。考量自己的時候就要看,我做的東西企業真的有用嗎?這樣就比較穩固了,你的思想一定要想這方麵,行為是會跟上去的。

合作辦學開始一般是從兩校之間建立聯係,尤其是公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聯係。國外的很多公立學校他們也喜歡跑來跑去,競爭也比較多。私立學校也有一起來談,談到以後差不多看哪一點上麵相互補缺的東西,從一些小的項目開始,比如課程交流,隻要有錢,承擔對方的講課費。隨後開始交換學生,看看兩校之間的文憑是不是能夠承認,他能夠承認你的文憑,它再發一個文憑,對學生的吸引力是比較大的。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學校的背景不一樣,我們出去可能自認為還是可以的,因為是中國紡織類裏麵最大的學校,有一個“最”字在,溫大出去就不敢說我是紡織裏麵最大的一個學校,學校和學校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差異。這就存在一個門當戶對的問題,找一個跟你差不多的,也不是很牛的學校,這在國外很多,先弄起來再說。當然,我們希望攀得越高越好,有的時候是一廂情願的。國外很多的學校跟中國合作的時候,它有一個標準,就找你一流的學校,同樣我們也會有這樣的要求,也是希望找一流的學校。

老師乙:劉教授,有國外企業被您引進來了,這方麵是怎麼運作的?

劉曉剛:第一個引進的是施華洛世奇的企業,已經好幾百年的企業,非常好。第一次是與他的一個老板談合作,談了以後,他對我談的東西比較感興趣,他一聽,然後說:“你到我總部來,對我施華洛世奇有更多的了解以後再說。”幾個月以後我就到奧地利去,我們去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更細化,他一看我們的合作方案,讓他的同事帶我參觀他的公司以後,連夜修整方案,第二天跟他的高層一拍即合。

歐洲人和你合作他是非常小心的,不是一開始就全麵合作。他拿一件、兩件小事情來試你。他給我們一件小事情,在蒙特卡羅讚助了一個秀,為世界電影明星製作服裝的一個秀,用世界各個設計大師用了水鑽這個活動,要拿到中國來做展覽。施華洛世奇對中國不是很了解,他希望跟中國一所院校合作,他要找中國最好的院校,居然找到了清華,沒有談成。後來說把合作點放在上海,找上海最好的學校合作就是複旦大學去談又沒有成功。接著找上海服裝最有影響的學校就找到我們。進東華搞展覽,我們知道這是試探性的活動,他就是掂量掂量有沒有基礎,我們就用非常規範、很國際化的做法跟他做,做了一次後非常滿意。2006年的5月份我們施華洛世奇創意中心就成立,外國人做事情是非常投入的。

這個創意中心就是一間標準教室那麼大,但是它內裝修到現在來看是全東華最漂亮的,一間小教室花了兩百七十萬,先請法國設計師來設計,全麵推翻,再請一個香港設計師,重新設計,滿意了施工,很精細,做得很好。具體合作主要是運用他的水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使用他的水晶,對水晶有認識,以後成為潛在客戶,隻要用水晶就能想到施華洛世奇,它在中國的水晶業務是占全球業務的10%。

它麵臨著中國兩大地區的競爭,一個號稱是溫鑽,還有就是粵鑽,對它的打擊很大,這兩種鑽跟它的鑽放在一起比,明顯有差異,不放在一起有時候感覺不出來。我們有三個專業可以無償使用他的水晶,先設計出來感覺不錯的話,拿他的水鑽做作品,做完作品以後評比,第一名去奧地利實習。有一個學生的作品放在世博會向公眾展示,就在奧地利館,奧地利館的國家館服裝是我們設計的,他們的前財政部長跟我們簽約奧地利館的設計。

院長點評

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李運河:非常感謝劉教授。劉教授從四個方麵對今天的話題做了一個全麵的闡述,我覺得非常感動,考慮的很細。比如說,服裝品牌的新認識,服裝市場的新機遇。品牌的新認識談到宏觀層麵、微觀層麵以及產品的構成三個層麵。提到係列產品、設計元素、設計風格。我聽過來,對我們在座的服裝學子們以及畢業從事服裝設計的這些畢業生們,非常有指導意義,以後我們從事品牌服裝從哪裏入手幾個層麵。

服裝市場的新機遇談到經營模式的變革,比如輕公司、快時尚、網絡銷售、大眾參與等等,既對我們在座有些企業界的朋友有指導,同時對我們畢業生接下來從事服裝領域的一些品牌的管理、設計運作非常有指導意義。服裝企業的新作為,特別是提到產學研的新思路(政、產、學、研、用、金、介、傳)應該說也是劉老師多年在品牌研究和企業合作當中的一種心得,非常的寶貴,拿出來和我們大家共享。最後一點談到服裝教育的新設想,特別準備跟在座的老師做交流,談到培養、規格以及文化建設,談得非常深刻、全麵,說得非常仔細,百忙當中,給我們帶來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