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陳述
溫州市委黨校教授朱康對:很高興參加這次沙龍。記得在八年以前,浙江省經濟學年會召開的時候專門探討溫州模式。當時浙江大學的史晉川教授采用了格雷夫教授的分析框架,用人格化和非人格化的交易方式來分析溫州人和溫州經濟問題,指出溫州製造業的代際鎖定導致了溫州的產業結構多年來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公權和市場相結合又導致了溫州區域內產權保護的“親疏”,導致了民間資本的大量外流和外來資本的拒絕流入,這就必然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最終影響了溫州經濟的競爭力。當時史教授預言在未來五到八年的時間內,溫州模式在全國的影響力將會明顯下降。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原先一直領先於浙江省其他城市的溫州的經濟增長水平在全省的排名就開始走下坡路,雖然當年的增長率高達14.5%(浙江省統計局後來公布的數據為14.8%),後來馬上發現,浙江省其他城市中最低的衢州也是14.6%。在接下來的若幹年中,溫州GDP增長率一直位列浙江省的末幾位,07、08、09連續三年全省倒數第一,去年是倒數第二,幾乎都是在墊底。這種情況下,溫州的經濟到了今天也是我們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前段時間,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到溫州來調研,我帶他們去了甌海瞿溪的一個小工業園區看一看,在這裏,我們真正看到了溫州的活力和溫州存在的問題。這個工業園區的企業都是水泥攪拌機製造廠及相關配套企業,企業的規模很小,平均不到10個人;大概總共隻有55畝地的工業園區裏麵有幾十家企業,這樣的規模你們可以想象一下是什麼樣的?在這個園區裏,產業集群的功效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體現出來的就是企業的生產成本低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但是企業的利潤也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我們與這些企業老板交流,他們認為這樣的狀況很難得到改觀,基本上處於做不大也死不掉的狀態。這可能就是溫州所有的傳統產業的一個縮影。
主題講解
溫州大學教授謝健:今天的主題叫梯度理論與溫州產業轉型升級。溫州產業轉型升級,對溫州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關注又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又是讓大家非常的糾結的話題。
梯度理論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它可以用來解釋或者對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來講,可以闡述為什麼溫州現在要麵臨著一個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以及如何轉型升級?
為什麼說是個難題?剛才朱教授講了,自從史晉川教授提出溫州模式不行了這個預言之後,現在看來溫州模式真的不行了。每年的GDP增長都排到了倒數第一、第二,領導也是很難過的。我們幾任領導過來,總是想雄心勃勃的作出一番事業,但是總是比較難,所以說這是一個難題。
今天我簡要地講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介紹梯度理論;二是分析溫州現在麵臨的產業轉型的壓力;三是如何破解溫州產業升級這個難題。
首先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相關的理論。梯度理論實際上是區域經濟學當中的一個概念,它最早是實際上來自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弗農教授所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學過經濟學或者管理學的老師、同學們應該知道產品生命周期是很重要的。它說明一個產業或者一個產品總是像人一樣的有一個生命周期,從最初的發育創新開始進入了發展最後成熟到死亡。產品是這樣,產業也是這樣的。後來在70年代的時候,區域經濟學家就把這個理論運用在區域經濟學當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梯度理論。這個理論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就引入到我們的國家,在製定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梯度理論實際上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因為梯度理論跟產業轉移是聯係在一起的,我們有時候也叫梯度轉移理論。大家有時候看到一些文獻叫梯度轉移理論,這是同一個概念。按照梯度理論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區域經濟,它的發展取決於什麼?取決於產業結構的狀況。三次產業結構怎麼樣?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以及他們的變化。以及在第二產業當中就是我們說工業產業機構。工業產業結構我們說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他們的比重變化怎麼樣?或者我們說的輕重工業它們的一個結構,產業結構是一個很重要的,通過產業結構它可以反映出區域經濟輸出的一個狀況,到底是處於哪一個階段?我們國家現在處於工業化的中期的後期化,實際上就是從產業結構來判斷的。產業結構的狀況又取決於一個經濟的部門,特別是主導產業。
在一個區域當中它有主導產業,這些主導產業在生命周期當中到底是處於創新階段還是處於成長階段或者是成熟階段還是衰退階段?如果主導產業是由處於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組成的,這個區域是有發展潛能的,主導產業是剛剛開始處於迅速發展的,今後潛力很大,這個區域就是高梯度區域。反過來,如果它是處於成熟、衰退的區域,這個區域就是低梯度區域。這就叫梯度理論,就好像我們說的有高有低,按照這樣一個次序去分。
梯度理論有一個創新活動,就是決定區域發展、梯度層次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生命周期的變化,主導產業的創新活動沒有減少的。這個時候生產活動就會從高梯度向低梯度轉化。在一個地區如果它的產業創新活動變少了,這個時候也就意味著這個產業已經成熟了。接下來就衰退了,就是高梯度向低梯度轉移了,這就是一個梯度理論從理論來解釋為什麼產業會進行轉移?
日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學者叫小島清,他提出了一個理論叫雁行模式,大雁是怎麼飛行的呢?大雁群首先有一支領頭雁,後麵形成非常有規律的一層一層的。小島清他對我們亞洲的國家提出了一個一、二、三、四批大雁的模式,日本是領頭雁,確實日本在亞洲它是老大,它在經濟發展是最好的。亞洲四小龍後來我們叫新興工業國,就成為第二層次,還有像印尼、菲律賓這些東盟國家是第三層次,當時的中國還是比較落後的,中國這些欠發展的國家,實際上就成為最後一批。經濟發展也是一樣的,領頭雁在前麵飛,後麵的第二批跟上來、第三批、第四批再跟上來,這就叫雁行模式。實際上他的這一理論和梯度理論是有共同之處的。
產業轉移從概念上講很簡單,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它的產業向另外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轉移的這個過程我們就叫產業轉移。我需要跟大家解釋一下三個問題,也就是,一,為什麼出現(產業)轉移?(Why);二,轉移什麼內容?(What);三,(產業)轉移到哪裏去?(Where)。
首先,為什麼會出現產業轉移?實際上它的原因很多,我們大致上歸結為三個方麵:
第一個是要素導向。它的轉移實際上是因為要素形成的,按照要素稟賦原則。一個企業總是要尋求最廉價的生產要素,這裏的生產要素最主要的是包括土地、勞動力、還有原材料。因為我所在的地區現在要素成本高了,我要尋求向低要素成本的這些地區發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導向。隨著一個地區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很多的企業就會尋求向其他地方轉移。
第二個是市場導向。因為我們現在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存在著貿易壁壘的問題。中國號稱世界製造工廠,我們很多產品的生產成本是很低的,大量向發達國家甚至也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但是很多國家因為我們大量產品的湧入而導致他們本國的工業嚴重受到衝擊。很多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民族工業發展,他們會采取貿易壁壘的方式來阻止外國的產品進入。
為了克服這些市場的壁壘,你既然不讓我的產品進來,我就資本進來,就在當地辦工廠生產產品成為本國的產品,這就是一種做法。為了獲得市場的好處,就形成了產業轉移和企業轉移。溫州已經有一些企業采取這樣的方式,比如溫州有一個很有名的製鞋的企業叫哈杉,它在尼日利亞辦了一個很大的製鞋廠,哈杉的王建平總裁說尼日利亞規定了一個法律,外國的成品鞋是不能進入到尼日利亞。他原來在那裏有市場做得很好,後來幹脆就在那裏建廠了,把溫州的半成品帶到那裏進來加工,加工好了以後成為尼日利亞本國的產品,這樣就避開了貿易壁壘。
第三個是戰略導向。企業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就開始在全球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現在很多的企業特別是一些跨國公司在全球很多國家在進行布點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問題。
其次,要轉移什麼內容?
一個企業的存在隻是單一的,但是一群企業在一起就形成了相關性。我們現在經常講到的產業鏈,它指的是一個企業不是孤立的,實際上有很多相關聯的企業在一起,他們與上遊、下遊一些關係非常密切的企業聯係在一起就形成了產業鏈。
從產業轉移的情況來看,有時候是整個產業鏈的整體轉移,也有部分轉移,也就是說在整個產業鏈當中部分的生產環節、部分的企業向其他地方轉移。
最後是產業轉移到哪裏去?這裏我們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國家向另外一個國家轉移,這叫國際轉移;一個地區向另外一個地區轉移,這叫區際轉移;比如說,浙江省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就叫區際轉移。還有在一個區域內部的小範圍的轉移就叫區內轉移。比如說溫州,從溫州的城市向文成、泰順、這些農村欠發展的地區轉移,或者浙江省從杭州、寧波、溫州向麗水、衢州這些欠發展地區轉移這是區內轉移,實際上是指轉移範圍的大小。
剛才講的是產業轉型的三個W。下麵我們來看全球範圍內的產業轉移特點。
全球範圍內的產業轉移準確說有四次,但第一次太早了我們不談。上一個世紀以來,全球範圍有三次非常大的產業梯度轉移。
第一次轉移是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就是戰後歐美國家經濟長期的一個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迅速升級。歐美發達國家低成本的製造中心開始向日本、德國這兩個戰敗國轉移。而歐美發達的國家主要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本和技術雙密集的產業,他們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德國和日本發展。
第二次轉移是在上世紀70年代。這個時候日本、德國已經發展起來,他們也成為發達國家。他們連同原來的發達國家一起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包括重化工業開始向新興工業轉移,這些國家後來就成為新興工業國。在亞洲有四個國家,當然,包括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在內,他們就成了第二次承接這些傳統產業的國家和地區。
第三次轉移是上世紀80年代。這個時候就是歐美發達國家也包括新興工業國,後者的經濟發展了以後,產業也開始轉移,向中國大陸、越南、印度、馬來西亞這些發展中國家轉移。
這次轉移實際上對中國來說是意義非常重大的。因為我們剛剛改革開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曆史機遇。中國這個時候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充分發揮勞動力非常豐富的優勢,開始大量承接從歐美發達國家,以及韓國和中國的香港、台灣這樣的新興工業國和地區向我們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也包括一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當中的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這樣東部的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實際上溫州的經濟發展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雖然,溫州並沒有像其他的東部發達地區那樣的把外部的資本直接引過來,但是我們的本土經濟發展與外部的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們溫州的製鞋企業,最初是手工做的,後來從意大利、韓國以及中國台灣那裏引進了先進的生產線。應該說中國沿海地區就是這次產業轉移的最大的受益者。
產業轉移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一個地區如果產業轉移出去了,也意味著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就下降了。產業轉移出去了就業就會減少了。但是一個產業出去應該要伴隨著另外一個產業的興起。一批產業衰退了應該有更多的新的產業興起。如果產業轉移出去,而新的產業起來這兩者是同步的,甚至有時候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超過了傳統產業的比例,這個時候這個國家或者地區它的競爭力不但不會下降反會進一步的增強。反過來,如果一個地區產業轉移出去了,但是產業升級、轉移進來沒有同步進行,這個經濟就會出現衰退。這就是經濟學當中另外一個概念,就是產業空心化現象。
什麼是空心化現象?就是一個產業轉移出去了,新的產業沒有起來,裏麵變空了,這就是產業空心化的現象。這些都是有關理論的問題,先向大家做一個概述。
梯度理論到底對溫州的產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溫州產業現在麵臨的轉移的壓力到底有多大?我們先看這些年來,溫州的傳統產業發展到底遇到了什麼樣的壓力?
一是成本的壓力問題。溫州是人多地少,溫州的地而且是很不好用。溫州百分之七十幾是山地,溫州又叫“七山一水兩分田”。我們的平原隻有百分之十幾。這一點我們浙江省、廣東省、福建省都是一樣的,唯獨江蘇省是平原地帶,江蘇省的發展實際上有它的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土地在溫州市變得非常昂貴、稀缺。傳統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現在很多的產業、企業要發展沒有土地,即使有土地也買不起。目前工業土地大概要250萬一畝,很多中西部的地區是兩三萬,隻有我們的百分之一。除了土地之外,勞動力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對勞動力需要很大,但是現在的勞動力的成本是越來越大。當然,除此之外,其他的成本也處於不斷上升之中。成本的壓力越來越大,企業苦不堪言。
二是競爭的壓力。一方麵我們的傳統產業的外部市場競爭在加劇,這裏的外部包括亞洲的很多後起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像越南、印度,這些周邊的國家他們也在發展,也在學中國改革開放,他們的競爭力上來了我們麵臨的國際競爭的壓力就加劇了。
同時我們的內部的競爭壓力在加大。我們的傳統產業現在麵臨著叫過度競爭。在這是說一個行業裏麵的企業太多了,每一個企業都是微弱利潤在維持,互相殺價,殺到大家都沒有利潤。剛才朱教授也講到了,我們的成本是最低的,利潤也降到了最低,很多的企業就是處這樣一種狀況,競爭的壓力非常大。
三是政策的壓力。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上世紀80年代。按照鄧小平同誌說的,先是把東部發展起來。到了上世紀末,國家看到了東部優先發展起來了,但是區域經濟的差異越來越大,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時候開始要發展中西部。
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家不斷地推出很多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西部大開發、東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中部崛起等等。目的也就是原來政策都給東部了,現在中西部也要照顧到,中西部發展起來了,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中西部現在在快速的崛起,我們東部的優勢實際上相對就減弱了,競爭力就會受到挑戰。另外就是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企業的壓力特別大。特別是《勞動合同法》,原來溫州的企業都是勞動力很廉價,不用買社保,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休息天也沒有的,拚什麼?拚的是我們的勤勞,實際上就是嚴重透支。但是現在不行了,雖然我們的成本在不斷地提高,特別是現在最低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原來是廉價勞動力的,我們叫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現在是不可能的。
傳統產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環境的汙染問題。現在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節能減排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原來溫州很多的產業現在都要被限製整頓甚至要被趕出去。比如說,龍灣有兩個非常典型的產業,一個是合成革,一個是不鏽鋼。這兩個產業對龍灣的工業經濟起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它對環境汙非常大。所以龍灣那一帶有錢的人全部在溫州市區(鹿城區)買房子,搬到市區來住了。應該說龍灣在產業環保問題上是非常典型的,但不限於龍灣。
四是外部招商引資的誘惑。對我們的傳統產業有影響。中西部國家給政策了,中西部要發展,政策給了,錢投下去了,基本建設發展起來了,當然要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呢?到東部去招商引資。中西部這十來年加大了對東部地區的招商引資的力度。我們很多的企業也是擋不住誘惑,人家的土地太便宜了,幾萬塊一畝,甚至有些地方就是白送。引過來再說,引過來,產業發展起來對當地有貢獻。甚至於現在東部發達省份欠發達地區也在加大對東部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
簡單說就是麗水到溫州來引資,文成、泰順到甌海來引資。我上個月去江蘇最大的一個縣,有兩百萬人口的江蘇蘇北的沭陽縣,他們請我去講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問題,有1000多人聽我講課。我覺得他們的招商引資政策力度真的是大,他們成立了60個招商團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到浙江省來招商引資,我們溫州的很多企業已經跑到他們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