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的一些產業的動向很值得我們關注。比如說,溫州一個不怎麼大的產業,緊固件產業,現在有幾百家企業向江西的萬年縣轉移了,萬年縣提出要打造中國最大的緊固件生產基地。還有剛才講的不鏽鋼管這個產業基本上處於整體轉移的過程,如部分遷到麗水,但我覺得溫州汙染的產業,向甌江上遊山清水秀著稱的麗水轉移,這種轉移,我是持強烈的反對態度,在我剛剛出版的一本書裏也提到了這個問題。欠發達地區不計後果到發達地區引進汙染的產業,最後一定是得不償失的。除了麗水,還有福建及其他地區,現在不鏽鋼產業已經大部分都遷移出去了。還有我們的製鞋業,這是我們溫州最大的產業,以奧康為首的部分企業向重慶璧山轉移,以康奈為首的部分企業向俄羅斯轉移。這些動向實際上反映出我們現在的傳統產業在麵臨著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們要選擇的也是產業轉移。實際上產業轉移對溫州來說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時候,就曾經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產業就是燈具產業,當時曾經非常紅火的中國最大的燈具市場整體向廣東中山古鎮整體遷移過去,而現在麵臨的則是更多的傳統產業在轉移。溫州怎麼麵對這樣的產業轉移?產業轉移以後我們如何麵對轉型升級的問題?實際上產業結構的調整應該說是溫州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來看產業轉移的規律,溫州和沿海一帶都是一樣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承接世界製造業,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按照世界製造業轉移的一般規律,三四十年基本上要形成轉移,我們現在應該說已經到了這個臨界點,人家的產業是這麼轉移過來的,我們的產業也一定要轉移出去,這是一種規律。
我們再來看一個數字,2010年溫州的人均GDP已經突破5000美元,這幾年人均GDP在不斷地增長。當然,美元在貶值人民幣在升值,用美元來算這個數字會增長的更快。人均3000美元是一個臨界點,3000美元以後產業調整的進程將加快,這幾年溫州實際上已經麵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很大壓力。
剛才朱教授講到了溫州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產業實際上一直非常穩定,我曾經說叫超穩定。80年代什麼產業,90年代還是什麼產業,21世紀初還是什麼產業。我做了一個統計分析,工業產業中的前五位多年來沒有什麼太大變化。我們現在搞得好的還是製鞋、服裝、低壓電器這些產業,弄來弄去還是這些產業。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要,如果不調整,經濟就會滯後,我們的GDP增長率全省倒數第一也是在所難免,這本身就是一個客觀要求。
但是,我們現在碰到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產業如何生存的問題?
我研究了台灣的經驗,實際上我覺得我們研究外部的特別是台灣的經驗很有借鑒意義。雖然台灣的區域非常小,但是,它的發展是走在大陸的前頭,台灣的經濟發展也是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高科技領域發展。但是,它現在又回過頭來,又把傳統產業拎起來,最近這幾年一個動向就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又枯木逢春,發展得非常好。
我們知道,在經濟學裏麵有這樣一句話,叫隻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我們經常說夕陽產業這是不對的,技術它會被淘汰,但是產業不會淘汰。我們說製鞋業是夕陽產業嗎?如果說製鞋業是夕陽產業就意味著我們以後走路不用穿鞋子了,但是隻要我們人類還存在,我們就要穿鞋子,穿鞋子就需要製鞋行業,它的市場就一直會存在。
所以,傳統產業實際上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受時代潮流的影響。現在有很多新的產業以前是沒有的,但是傳統產業是一直都是有的。不管我們的生活形態怎麼改變,我們的吃、喝、用、穿永遠有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是永遠存在、持續存在、大量存在。我們很多的產業實際上市場是很穩定的。但是有一點,因為新的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這些傳統的產業可以通過新的技術改造,我們叫產業升級。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叫先進製造業,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成為先進製造業的企業,這樣傳統企業就重生了。台灣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造紙業應該是非常傳統的產業,台灣有一家公司叫永豐餘公司,它是傳統造紙產業,現在發展得很好,這幾年的股價大漲。為什麼?它一方麵向新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麵,造紙也向新的領域發展,原來是造紙的現在控製了造紙的源頭就是紙漿,甚至於抓住了碳權,以後靠賣碳權也可以產生很多的效益。按照台灣的經驗,傳統產業實際上完全可以升級。我們再來看溫州的產業,溫州如果還隻停留在我們產業鏈當中一端是很糟糕的,我們叫微笑曲線。什麼叫微笑曲線?兩邊是翹上去的利潤好,中間是低下來的利潤薄。現在大量的企業停留在微笑曲線最下麵的這一塊是最糟糕的。
那麼我們的傳統產業該怎麼升級?
傳統產業,如果要向兩端發展,也就意味著我們製造這個環節是要轉移出去的。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叫虛擬經營,溫州的美特斯邦威、森馬公司為什麼發展很好?它搞的是虛擬經營,它不做生產,而是重點放在設計、品牌、營銷上,把生產讓給外部的企業來做。製造沒有了,我們的土地就騰出來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個概念叫“騰籠換鳥”。就是把老的鳥換走把新的鳥接過來,就是我們要有新興產業興起。
新興產業興起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內源先進產業衍化。就是我們傳統產業通過自我改造來進行的轉型升級。我們可以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向產業鏈的兩端發展。可以去搞研發、技術開發、技術集成、投融資,可以做品牌、物流、電子商務、管理,這個就是內源先進產業的衍化。
還有一種是外源優勢產業的鑲嵌。就是直接把人家的先進產業引過來,就是溫州也要去招商引資。但是溫州人的特點、溫州經濟發展特點決定我們要去招商引資非常困難。
我們說改革創新是溫州人的精神。但是溫州人也有它排外性比較大的這樣一個弱點。溫州的經濟按照史晉川教授說法就是熟人經濟,不熟不做,這樣很不利於招商引資。我把溫州模式和蘇州模式進行比較,蘇州模式是外生的,蘇州引進了世界500強的大批企業。但是溫州很難,當時我們溫州的王建滿書記,他說要引進10個世界五百強,最後是把可口可樂罐裝生產線引過來才硬湊足了10個。說明我們溫州招商引資是非常的困難的。我認為溫州新興產業的興起還是靠我們自己。而且溫州稀缺的土地也使我們沒有辦法像其他的地方用土地來滿足招商引資。在這個問題上,溫州的政府要做些什麼?我認為政府製定產業政策的引導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政府要搭建三大平台,這也是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技術平台。溫州市委市政府也認識到這一點,花大力氣在支持我們溫州大學。應該說溫州大學這幾年特別是應用性學科的發展很快。但是靠溫州大學還是不夠,目前溫州非常缺乏的就是技術平台。
第二,智力平台。我們需要人力資源,溫州現在的環境特別是溫州房價高也是我們引進人才非常困難的原因之一。
第三,現代服務業的平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平台,特別是投融資平台。人家說,溫州民間資本非常雄厚,但是民間資本沒有很好的得到利用,這是因為溫州缺乏有效的投融資平台。
最後我講一下,我們溫州政府它的政策有什麼變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產業升級的一個困惑。李強書記2002年的時候提出了要打造國際性輕工城,就是要把我們的傳統產業發展到淋漓盡致的地步,我們要成為國際性的輕工城。但是2005年王建滿書記不主張這個,他是從蕭山過來的,他說要招商引資,我們的傳統產業不行,當時提出要發展重化工業。後來王建滿書記走了,邵占維書記提出要搞虛擬經營本土化。因為現在很多傳統產業搞虛擬經營,製造產業出去了,我們產業空心化了。對此我非常納悶,虛擬經營本來就是要把我們製造這一部分拿出去的,又本土化,又把它拿回來。
從這些領導提出來的一些口號、政策,實際上看出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再來比較“十五”、“十一五”,就會發現我們的“十五”、“十一五”的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都沒有達到。
那麼“十二五”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發展?我認為我們還是要放棄低端,雖然低端對我們來說,本身確實有非常留戀的地方。但是與其我們說成本降到最低,利潤也降到最低來苦苦支撐還不如把它放棄,這個要下大決心要放棄,要發展。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把我們的資本很好地利用起來,我前麵講到的,政府要搭建三大平台,其中非常重要的投融資平台。溫州非常雄厚的民間資本不能很好地利用起來,我們是無法形成轉型升級的。因為我們無法依靠外來的資本,還是要用我們的資本來實行轉型,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地方。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話題討論
朱康對:剛才謝健教授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講。關於產業轉型問題和溫州的產業升級的問題,我聽了以後感覺他說得非常棒。聽了謝健教授的發言我覺得概括三個字:
一是“高”。平時我們在黨校裏麵接觸的領導幹部比較多,他們對溫州社會經濟問題看的也很細,也切中要害,但是他們的高度不夠,導致這幾年的溫州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幹部說不清楚應該要研究什麼問題。可以這麼說,我在黨校對他們領導幹部講的時候,我們這些領導幹部的思維都很活躍。但是由於受到一些政府因素的限製,所以許多問題他們看不透。
二是“廣”。謝健教授的研究視野很廣。他從全球的產業技術轉型角度來分析、來聽,再把溫州放到全球的視野下,進行分析。這樣讓我們能看到溫州目前經濟問題在整個曆史長河中,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究竟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讓我們看清楚當前的形勢,也能夠看清楚未來的趨向。
三是“深”。謝健教授理解的很深。盡管由於時間的限製,謝健教授不能充分發揮他的理論特長,不可能拿出很多數據展開分析,但是從他的發言裏麵我們可以看到謝健教授的發言是有數據支撐,我覺得聽了以後收獲非常大。
今天謝健教授討論的梯度轉移和溫州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確實是這幾年溫州討論比較多的話題。
尤其我們講從當前溫州經濟困惑的問題,就是產業轉型升級來講,我現在還是一直在考慮按照一般的經濟學分析,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或其他產業,也許從第一產業轉到第二產業、工業化過程。工業化完成了以後,我們再到後工業化時期向第三產業轉型;第二種經濟應該是產業鏈的經濟,產業鏈的轉移又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產業內部的轉移。從低端的工業和加工部門產業向工業外部的高端部門轉移。比如,像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或者經濟的產業轉移,這本身就是一種產業轉型。
二是生產環節上轉移。也就是從剛才謝健教授講到的微笑曲線低端的加工行業向設計、銷售兩端的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就是工業流程升級。比如我原來是用傳統的技術,剛才謝教授講的隻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我們的技術如果原來是用低端技術生產現在是用高端技術生產,那它就是產業升級。
比如我們的紡織業,在全球來講看似是夕陽產業,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意大利、德國的紡織業很發達,我們高端麵料還是掌握在這兩個國家裏。為什麼?他們的傳統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而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實際上是有問題的。謝健教授講了溫州產業轉型升級這個難題,我覺得這正是我們現在所困惑的問題。
謝健教授最後講了“十二五”期間發展的兩個觀點,他的第一點我是持反對意見的,也就是要放棄低端發展高端的觀點。這種結論我覺得是過於極端化。梯度理論它很關鍵的弊端就在於它假設一個地區的產業是不存在一個層次。實際上在一個地區,假如溫州這麼大,既有發達工業也有原始工業,同時我們從就業、從業人員具體來講,既有像在座各位高端的人才,還有低端的人才。要放棄低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大的方向。
我們講產業轉移的,這種多層次的人才和多層次的產業布局,本身內部怎麼進入升級問題?這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我希望大家能夠針對謝健教授的觀點,在座的各位專家,也包括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大家都放鬆談。
謝健:我再闡明一個觀點,剛才講的低端(製造業)放棄會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本身低端它對經濟的貢獻是越來越小,還有一個就是就業貢獻的問題。我們知道溫州的製造業的就業群體是以外來務工者為主的,低端製造業少了,就業就會少了。但是,這對溫州本地人來說沒有太大關係。外來打工的可以回去,回到中西部去。那邊的製造業發展也是很快的。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提問1:我是城市學院的老師,是國際貿易專業的。謝老師的報告做得很精彩。我關心的是您在裏麵提到的產業轉移,提到小島清的雁行模式,他把日本定位為雁頭,四小國在後麵再後麵是東南亞其他地區,各國就是這樣一個定位。我想知道您心中的路線圖是什麼樣的?溫州在世界或者省內來說,它應該處於一個產業的什麼地位?
第二個就是說在溫州市內,比如說鹿城區、甌海區或者哪一區屬於雁頭地位,其他地區怎麼來一個依次轉移,未來講的重點產業應該是哪些產業,我想知道這些,請您解釋一下,謝謝。
謝健:我們沿海一帶傳統產業的布局實際上在80年代開始就形成了。從大的方麵來說,東部是處於頭雁的地位,依次應該是中部、西部。就溫州來說,從溫州本身來說我們的產業是分不同區域的特點。比如說製鞋主要是在鹿城區、甌海區、永嘉縣的甌北,服裝主要是在鹿城區、甌海區還有瑞安包括甌北這些地區。低壓電器主要是在樂清,泵閥在永嘉、甌北,汽摩配是在瑞安,塑編、印刷是在龍港。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這些產業實際上在我們國家,從全國來看本身是處於先發展起來的產業,現在已經成熟的產業,他們現在就麵臨著一個轉移的問題。
我們現在也會麵臨一個國際轉移、區際轉移和區內轉移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一些產業向其他的國家轉移了,比如俄羅斯他們也在積極的引進我們國內的產業。奧康在俄羅斯的一個地方搞了一個很大的工業園區,把我們溫州的很多製鞋企業包括配套的企業,還有其他產業在那邊投資安家落戶,本身就是一種國際性的轉移,當然還沒有形成一個大規模的,還隻是一個動向。
現在中西部都在積極引進,我覺得,有時候不一定是按照梯度城市一層一層下來,有時候是跨梯度轉移的。也就是說東部的產業不一定先到中部再到西部,它有時候直接跳到西部去了,這就是說在這個轉移過程當中,總的來說是按梯度轉移的,但對個別的產業來說,它可能是跳躍式的,甚至於包括西部的企業也可能會遷移到東部來,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總的趨勢來說,我們現在的東部產業已經麵臨著向中部、西部轉移,而且到底是先向中部再向西部還是直接中部、西部一起轉移,因為在一個區際之間它跟國際轉移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性的,因為區際之間的這種轉移,包括區內的轉移,它的界限不是像國際轉移那麼明顯,這是我的一個觀察。
陳美蘭老師:大家好,是城市學院的老師。有幸今天能夠來參加這次沙龍。謝院長談到溫州產業麵臨的壓力一個是成本壓力,一個是競爭壓力。在競爭壓力這方麵又涉及兩個,一個是外部市場的競爭,另外一個是內部的過度競爭。解決策略產業轉移也很清楚,產業轉移能夠解決成本壓力問題,這也是溫州產業目前所麵臨的一個問題,產業轉移能不能緩解內部競爭呢?另一個就是它是怎麼緩解內部競爭問題?我們站在一個市場的參與者的角度,市場參與者行動的策略不僅取決於市場的狀況,還取決於它一起參與這個市場的內部參與者的機會,它的策略還取決於競爭對手的行為,我對這方麵不是很了解,請謝院長施教。
謝健:過度競爭指的是在一定的區域,由於太多同類的企業生產同質化的產品,它就形成了互相殺價導致的一種競爭。這種競爭對大家來說是沒有好處的,就是利潤下降甚至虧損,這個產業如果遷移出去它就分散了,像我們現在的產業遷移,比如溫州的鞋業不可能都遷到重慶璧山,他會向不同的區域遷移,這樣就使得我們的企業不會再出現這種像我們麵臨的在一個區域裏有太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