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起點不決定終點(1 / 1)

起點可能影響結果,但不會決定結果。

——約翰·D·洛克菲勒

當今社會,“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觀點可謂備受世人推崇。為了讓孩子贏在起點,五花八門的早期教育方案層出不窮,社會上名目繁多的超前班、特長班更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

乍一聽這“起跑線之說”頗為有理,就拿田徑場上的百米賽跑來說,起跑時的毫秒之差往往決定了勝敗歸屬。假若我們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一開始就鑄成了人生的敗局,豈不讓人扼腕歎息!但是若細加思忖,又不能不對這一理論產生懷疑。人生畢竟不是一場100米的短跑比賽,而是一場需要持久的體力與耐力的馬拉鬆。所以,起點不能決定終點。

洛克菲勒就曾這樣告誡他的兒子:起點可能影響結果,但不會決定結果。能力、態度、性格、抱負、手段、經驗和運氣等因素,在人生和商業世界裏同樣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在2007年的日本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決賽中,“飛人”劉翔以12秒95奪冠。這是他奪得的第一枚世錦賽金牌,也是中國代表團在田徑世錦賽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金牌。比賽記錄表明:劉翔的起跑反應時間是0161秒,列八名選手中第五位。其實,在以往的許多國際賽事中,劉翔的起跑反應都慢於別人,可以說,有好幾次,劉翔都是“輸在起跑線上,卻贏在終點”的世界冠軍。

如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許多父母不顧實際,讓孩子超負荷地學習知識。毫無疑問,要達到相同的目標,起跑慢的,肯定要比起跑快的付出更大的代價,但隻要方法得當,鍥而不舍,一樣能夠“贏在終點”。世界冠軍劉翔就是最好的例證!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起點情況都要比體育比賽複雜得多。然而正如洛克菲勒告訴他兒子的一樣,起點不決定終點,決定一個人最終成敗的,往往不是起跑線上的誰先誰後。重要的是,輸,不能輸掉希望,輸掉信念,輸掉幹勁,不能因輸一時而輸一生,輸過去而輸將來,輸局部而輸全局。麵對起跑線上的輸,隻要不悲觀失望、自暴自棄,不自慚形穢、怨天尤人,而且能夠奮起直追,一樣能夠變“起跑線上的輸”為“終點上的贏”。

在人生的道路上,起跑線上起跑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畢竟不是終點,而且孩子的發展也有自身的規律,不同的孩子有各自的特點,而發展還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揠苗助長。時下,有些家長對子女的培養,不考慮子女的特點,隻知道跟風攀比,學這個學那個,要學的絕對不比別人少,還要絕對比別人早。結果孩子犧牲了童年本應有的樂趣,湮滅了童年本應有的強烈求知欲,看似一時的領先卻導致了一生的落後。王安石曾在《傷仲永》中講了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資聰慧,很小就會作詩,便有人花錢請他作詩,他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就天天帶著他作詩賺錢,不讓他好好讀書,結果長大後“泯然眾人矣”!

相反,生活中有些大學問家早年發展很是一般,可最終他們大器晚成、成就超群。比如,英國大文豪沃爾特·司各特,小的時候,曾是學校成績倒數第一的孩子。有一天,成名之後的司各特訪問了他童年的母校。文豪司各特的來訪,在學校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熱烈地歡迎和接待了他。司各特在校園內邊走邊看。突然,他問老師們:能不能告訴我誰是這所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老師們叫過來一個學生,向司各特介紹說這個孩子就是學校裏成績最差的孩子。那個小學生麵紅耳赤地低下了頭。司各特走近那個學生,撫摸著他的頭說:“你是學校中成績最差的學生嗎?沒關係,你是一個好孩子,並且忠實地替我守著我從前的位置。”說完,他從口袋裏取出金幣,送給了這個孩子。

又比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小時候說話很晚,四歲時,父母就認為“這個孩子智力發育太慢”。直到九歲,愛因斯坦還不能流利地說話。上學以後,他父親聽老師這樣評價他:腦筋遲鈍,不善交際,毫無長處。14歲時,叔叔征得他父親的允許,才開始教他代數和幾何學,最後經過努力,愛因斯坦終於獲得了成功,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並在物理學方麵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思想革命。

起點不決定終點。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走好人生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世間沒有不能成功的事,隻有不願意走向成功的人。所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千萬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有了一個好的起點就一定會贏得終點的勝利,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擁有頑強拚搏、刻苦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