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藝術與生活關聯之密切,恐怕怎麼估計都不會過分。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便有了一種想法,即從人們平時接觸較多的事物入手,通過一個載體去看一門藝術。譬如,從期刊看文學,從唱片看音樂,從畫冊看美術,從民居看建築,從古玩看工藝,從相冊看攝影,從模特兒看時裝,從廣告看設計,從明星看電影,從藝術家故居看其創造的足跡,等等。由於所述內容不同,作者風格各異,每本書的寫法可能自成方圓,但就整體而言,上述想法或許構成了本叢書的一個特色,而這特色相信會讓讀者感到親切和貼近。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介紹?導遊一般有兩種:一種側重於客觀的陳述;另一種更多地融入主觀的感受,這是兩種不同的視角。借用王國維談詩詞的話來說,前者好似“無我之境”,後者宛如“有我之境”。為了讓讀者領略不同的境界,更深地走進藝術,我們組編這套叢書時,根據書的不同內容,兼采兩種寫法。前一種寫法以生動的語言、活潑的形式引領讀者登門入室,盡窺各門藝術的堂奧。後一種寫法以作者自身獨特的帶有鮮明情感印記的領會、體悟、聯想,告訴人們,原來藝術欣賞可以如此自由大膽,如此不拘一格,如此浮想聯翩!正如歌德當年所說:“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就應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如果讀者讀罷這套叢書,不但能領略各門藝術的概貌,而且能學會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於鑒賞的過程中進行審美的再闡釋、再創造,那麼,我們將叢書取名為“雙視角”的目的也庶幾達到了。此外,叢書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不論介紹何種藝術,都配有大量圖片,其中不乏珍貴資料,有的甚至是私家珍藏,首次麵世。王國維提倡“不隔”之美;魯迅也說過,審美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采用圖片,除了論證的需要,一個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增強對象的直觀性。希望通過圖文並茂的導遊,讀者對於諸書涉及的藝術門類,也能如王氏所言,有“語語如在目前”的感受。
我們做得怎樣呢?隻能留待讀者去作出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