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心理戒驕戒躁1(2 / 3)

◆“一顆紅心,兩種打算”

作為考生自己來說,不管家長對自己抱什麼樣的態度,考試必竟還是自己的事。特別是高考這樣抉擇性的考試,要清楚自己喜歡走哪條路。其實不管走哪條路隻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就不會錯。現在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這是家長的希望。其實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走得很風光的話,家長們同樣也是非常高興的。考的好我有好的打算,考的壞也有差的打算。這樣把考試的結果好壞分析一下就可以讓自己更放鬆地麵對考試了。

◆“失敗乃成功之母”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成功和失敗之間努力奮鬥著。學生考試的成敗隻是人生當中的一次成敗。如果這次考不好,還可以複讀,或者選擇其他人生方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許多成功人士都沒進過大學校園,可是仍然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

科學複習,有法有略

考前複習事關考生的命運,甚至影響考生一生的命運。如何在這段非常寶貴的時間內根據考試的特點掌握科學的複習方法,以積極的精神狀態應對考試,是每一位考生必須麵對和積極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複習不能盲目,盲目的複習往往事倍功半,而科學方法指導下的複習,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考前複習一定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總結眾多考試成功的考生的學習經驗,我們下麵簡要介紹幾種考前科學有效的複習方法。

◆先難後易

應盡可能保證有充分的時間去攻克主科目。如文科優先複習語文、外語、政治,理科複習數學、物理、化學等。這些主要學科的知識量多、難度大,占總分數的比例也較大。

◆先緊後鬆

在複習時間上要按照先緊後鬆的速度來複習,這是為了在臨近考試前保證大腦逐步得到休息,為考試做好準備。

◆按計劃複習,不要搞倒計時

在複習過程中,考生及家長習慣於對考試時間的提醒。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做法不可取。這樣隻會加劇考生的心理緊張程度。考生及家長應以平常心來對待複習,認真按已製定好的複習計劃去複習。按計劃複習完了,考試的時間自然就到了。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做到心理相融

人際關係看似與考試無關,其實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麵。複習時間再緊張也要注意和周圍同學、老師保持密切的心理交往和聯係,這樣有助於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緩解心理壓力,達到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目的。

自我調節,心理壓力

事實上,心理壓力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也必然會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它的根源在於一種責任感的產生和對自己更高一步的要求。你要求自己做得最好,你想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這一切絕非能一蹴而就。

於是在起點與目標之間這種壓力便督促我們不斷前進。然而,過重的心理壓力又確實會阻礙你的進步,使你滋生出易怒、自卑、憂鬱等不良情緒。由此可見,沒有壓力不好,心理壓力過重同樣也不好。如何正確對待心理壓力是最重要的。

◆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環境

臨近考試每一位學生都承受著很大的身心壓力,在這個時候必須減壓,給孩子一個較為輕鬆的環境,以達到良好的考試心態。在生活上給以關懷。考試前夕,孩子的身體在大腦的指揮下,神經內分泌係統處於功能上的亢奮狀態,醫學上稱之為“應激狀態”,加上用腦過度,孩子很容易出現吃飯不香、睡覺不沉、丟三落四、缺少信心等現象,如調整不好,還會出現失眠、神經衰弱的症狀。因此,在考前一段時間,家長應盡量關心孩子飲食起居的每一個細節。

◆保證充足的營養

考前要注意飲食結構的變化,多吃各種蔬菜、水產品、水果等。考試期間,孩子可能心情緊張影響食欲,此時除去生冷、油膩食物外,可做些孩子想吃的清淡食物,以保證精力充沛。

緊張恐懼,學會調節

在考試前或考試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經常處在一種緊張恐懼、煩躁不安之中。有時,連平時熟悉的知識也一時無法“回憶”起來,這種現象很容易導致考試失敗。這就是由於考試而產生的緊張和恐懼所造成的。麵對這種緊張的心理,這時千萬不要慌,要學會有意識地采取一定的辦法來調節自我,從而達到平靜心態。下麵介紹兩種簡單的自我調節技巧:

◆呼吸調節法

氧是人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緩解大腦疲勞的元素。補充身體內的氧,最直接的方法是吸氧氣。通過呼吸直接吸氧來增強身體的活動能力,能有較改善考生緊張恐慌的心理狀態。

◆肌肉鬆弛法

考生在通過此法緩解緊張情緒時,要鬆開緊身衣物,穿上寬鬆的衣服,輕輕地坐在椅子上,雙臂和雙手平放於椅子扶手上,雙腿自然前伸,頭與上身輕輕後靠。整個放鬆訓練按照由下至上的原則,從腳趾肌肉放鬆—→小腿肌肉放鬆—→大腿肌肉放鬆—→臀部肌肉放鬆—→腹部肌肉放鬆—→胸部肌肉放鬆—→背部肌肉放鬆—→肩部肌肉放鬆—→臂部肌肉放鬆—→頸部肌肉放鬆—→頭部肌肉放鬆。放鬆動作要領是先使該部位肌肉緊張,保持緊張狀態10秒鍾,然後逐漸放鬆,並注意體驗放鬆時的感覺。每次放鬆訓練半小時。如果能夠經常練習,不僅可以消除考前的緊張、恐懼,而且可以促進身心健康。長期采用肌肉鬆弛法,不但可以調節人體緊張情緒,而且可以逐步提高心理素質的提高。

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訓練,時間都不宜太長,一般20分鍾左右,關鍵是要有恒心,不經常練是不會達到效果的。

社交異常,封閉自我

前麵我們提到考生應注意周圍的人際交往,現在我們詳細講一下。社交就是人的社會交際,包括自己的父母也是自己的交際對象,好的社交關係不但能給自己愉快的心情,同時還能在生活的各個方麵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所謂社交異常,就是自己的交際關係出現了不開心和讓自己頭疼的事。考生出現社交異常的常見表現如下:

◆封閉自己

社交也屬於自己的一種生活環境,為了盡量不影響複習和考試時的心情,盡量維持好自己的人際關係,如果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與外界接觸對自己的心境就是一種壓力的滋生。

◆同學關係複雜

同學們臨近畢業,而這時有些同學的戀愛關係反而多起來。據調查這種戀愛關係的產生絕大數都出現在快要畢業的學生中,這時對於一個麵臨考試的畢業生來說,不但容易分心而且同學關係也會變得複雜起來。

正確的做法是,從複習開始除了複習好自己的功課外,還要合理處理好自己的社交圈,避免不必要麻煩在臨近考試時發生。考試是每個學生都要爭取的機會和過程,也是提高自己認識自己的機會,可不能為了其他事情錯過機會。

家長送考,無形壓力

家長送考已經成為現在考試中常見的現象。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考試認知水平和動機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長的影響的。送考者的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考試心態。那麼送考者有哪些常見的影響考生的心理障礙呢?

◆期望過高

即不將期望建立在孩子的實際水平上,期望與孩子的實際能力形成了較大的反差,總是希望孩子考上某某重點大學等等。直接對孩子形成心理壓力。

◆以求老師照顧,敗壞風氣

有的考生家長為了使監考老師在監考時對自己的孩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暗中送禮,以求照顧。這些做法一樣也不可取。

家長不要將考試分數看成是對孩子學業的唯一評價,更不能因為送考造成的壓力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壓力,這樣於考生考試水平的正常發揮。而且送考不利於孩子獨立性人格的培養,影響孩子的社會化進程。送不送考讓孩子說了算,不送考也可以做好“後勤工作”嘛。

過度焦慮,必然失敗

考試焦慮是當前學生中存在的最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據調查,大約有10%~15%的學生對考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特別是學習基礎比較差、性格比較內向、學習方法不夠靈活的學生最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症狀,有的學生還伴有失眠和神經衰弱等症狀。

焦慮屬於消極的情緒

焦慮是一種能減弱人的體力、精力,幹擾人的正常活動的情緒體驗。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在考試前複習期間,適度的焦慮能發揮人的最高學習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慮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

焦慮降低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