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程度與學習效率之間可以用一條拋物線的形式來表示,即隨著焦慮程度的增加,學習效率也隨著加快,超過一定的焦慮程度時,學習效率就會隨著焦慮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就情緒不同而言,平時不容易激動,情緒比較穩定的人學習效率比焦慮高者要好。在一般情況下,焦慮情緒低的人可以在有壓力時提高學習的效率,而焦慮程度高的人的學習效率在有壓力時反而會降低。
但是實際上,這裏的適度、過度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衡量界限,人們往往都是以自己一些主觀的感受為標準的。所以,要做到對自己的焦慮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首先承認自己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焦慮,同時也應清楚,焦慮是自己對考試這一緊張情景的一種反應,因此衡量它適不適度的標準取決於自己的認識。我們可以發揮它積極方麵的作用,抑製它消極方麵的作用。
如出現過度焦慮的情況,考生可以采取聽音樂、散步、適度運動等方法加以緩解,讓自己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
心裏憂鬱,憂患成疾
憂鬱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它是怕遭受挫折,麵對巨大壓力等之後產生的沮喪和失望。憂鬱心理的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麵:
◆過度悲觀
看問題從消極悲觀處著眼,結果對生活興趣減退,對前途悲觀,甚至有厭世感,嚴重的會有自殺傾向。
◆過分認真
對待事物過分認真,缺乏靈活性,易自尋煩惱。一些細微的小事就能引起憂愁和苦悶,常常愁眉不展、長籲短歎。
要克服這種憂鬱心理,考生家長應培養孩子樂觀的人生態度。告訴考生隻要通過努力,把這門功課複習好,是不會有問題的。考生麵對不可避免的苦惱、痛楚,一定要在這苦痛中重新振作起來。平時應多參加集體勞動,幫家裏做點家務等,這對鍛煉意誌都大有好處。此外,還應學會合理表達自己的感情。憂鬱的人多是極力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會或不能正確地向外界表達這種情緒。須知,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所有情感的必要和權利,壓抑自己隻會造成鬱悶,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隻要表達得不過分,都會增進身心健康。
家長過度,關注成績
一般情況下,課業負擔越重,學生的心理壓力越大;考試越受關注,學生的考試心理壓力就越大。考試即將來臨,有些家長過分關注成績的緊張情緒會通過言行傳染給孩子,從而影響他們的備考心態。那麼,對於孩子的成績,家長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呢?
◆不要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
做為父母,在考試即將來臨之際最好不要給孩子施加學習壓力,而應相信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不是強行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而是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發展孩子的特長;不給孩子規定每門課考多少分,要求孩子學習隻要盡力就可以。
◆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孩子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家長不要過分為孩子規劃學習,要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而不是對他們的學習成績提出什麼要求。這樣才能使孩子能有一個正常的心理素質,在每次考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如果父母管得太死,孩子總害怕家長說什麼,這無形中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對考試發揮很不利。
對於家長的心情大家都是理解的,在行為上和表達上的做法也是可以原諒的,但是還是提醒家長朋友們對孩子不要隻關注分數,盡量讓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學習和考試。家長的心理孩子在某些程度上是理解家長的心的,相信孩子會因為你的理解和付出,會感動孩子促進孩子的學習態度。
自卑心理,必須甩掉
自卑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缺少自信心,是一種錯誤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自卑並不是天生的,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是不會產生任何自卑的。
自卑的根源在於自己的著眼點。要學會觀察,更重要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要對自己要求的過高而不切實際。當然,更提倡創造性地運用自己覺得有效的方式來平衡心態。以下是三種克服自卑的方法:
◆幫助比自己更自卑的人
嚐試幫助比自己更自卑的人解決問題,你可以通過他人的心態了解自己的心態,這會讓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鼓勵、讚揚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法寶
鼓勵、讚揚對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是很有益的,但須注意得當、得法。過度或過於輕易地濫用鼓勵和讚揚,會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誠,或不懂得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最好是對孩子的成績或進步給予及時的、準確的反應,比如對他說:“我看到你已經學會解答複雜的方程式了。”“你的那篇作文確實寫得不錯。”這比籠統地說“好極了”效果會好得多。
◆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麵臨的問題,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潛力。比如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讓他自己想想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問題,並采納他的正確建議。這種采納會給他帶來高興和鼓勵,從而看到自己的成功之處,減少自卑,增強自信心。除了采納孩子的建議外,還可引導孩子做對家庭、對別人有益的事,比如讓孩子種種花草,買買東西。
克服困難、取得成功是戰勝自卑心心理的利器。完成某項任務、學會某項技能、取得某種成績,都屬此例。這裏要注意的是,在激勵孩子做某種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不要隻是誘之以物質。最好把他們作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榮譽心來激發他們,這樣才能保持激勵的持久和深入。
情緒不穩,考試失利
麵臨考試,學生很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如果不加以調節和控製,就無法正常學習和生活。常見的情緒自我調節方法有自我放鬆訓練、音樂療法、認知療法和自信心訓練等。下麵分別加以介紹。
◆自我放鬆訓練
自我放鬆訓練是用於克服緊張、焦慮的方法,目的是使身心放鬆,使人從煩惱、緊張和擔心等不良情緒狀態中解脫出來。考生可以躺在床上眼睛直視前方,盡可能地睜大眼睛,疲勞了就會閉上眼睛入睡。經常采取這種方法,就可讓自己的情緒趨於穩定。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心理療法中的一種,它能夠通過心理作用影響人們的情緒與行為,從而達到促進健康和消除疲勞的目的。
考生在學習的間隙或學習之後,可以通過聽音樂來達到消除疲勞的目的。但是,所聽的音樂必須是“純粹音樂”,也就是沒有歌詞的優雅的音樂。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海頓的組曲《水上音樂》等。音樂中如有文字的話,文字信息將進入大腦,結果會導致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聽音樂時,不能邊聽音樂邊思考其他問題,必須是陶醉在音樂之中、完全的休息,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習疲勞得到徹底的消除。
◆認知療法
這種療法認為,人的情緒變化是由認知評價引起的當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或自己的行為、思想做出評價時,會給自己以不良的暗示,導致各種消極的情緒。例如,一個人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就認為自己能力差,各方麵條件都不行,每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都會做出這樣的評價,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自卑的心理,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知療法就是基於認知評價直接影響人的情緒這一點,來對情緒障礙進行治療的。
◆自信心訓練
自信心訓練是通過增強個人對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信心,來擺脫不良情緒困擾的方法。這僅靠心理醫生的指導和訓練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自信心訓練要貫穿於生活的每時每刻,即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積極自信、從容不迫。首先,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這是樹立自信心的第一步;其次,在做每件事時,要全身心投入,盡力去做,不要有不必要的擔心;第三,麵對暫時的挫折,不要後退,要想方設法戰勝困難。幾次成功的經驗會使你自信心增強,進而擺脫由於缺乏自信而產生的情緒困擾。
期望過高,壓力過高
可以說希望孩子上大學是目前家長的普遍心態。有一些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成長,其實有時這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其特殊的內在矛盾性和規律性,外部的發展模式如不適應這個內在的規律,隻能導致不良的結果。不少家長無視這一規律,做了一些超前教育和要求。父母強迫孩子就範,按自己的所謂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是不科學的,勢必造成不良後果。
家長的期望應當建立在對子女正確估價的基礎之上,也要認清自己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當父母的期望超過了孩子的實際時,往往給孩子帶子來失敗感,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父母對於子女的發展隻能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也就是說,父母隻能為子女的成長提供有利條件,既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強其所難,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充分發揮內因和主體的作用。這才能達到期望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