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節 複習方法1(1 / 3)

掌握正確的複習方法

為了在考試中拿到高分,考生們都忘我地投入到複習之中。然而有一部分考生在拚命學習之後,其效果不成比例。其實,這源於其複習方法不對,下麵就此給大家提供一些建議:

——長短目標結合,以保證良好的心態和學習的積極性

有位西方的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學生分成3組,然後由3位老師領著到很遠的地方去拉練。第1組的學生被要求跟著老師走就可以了;第2組的學生知道拉練的距離為20公裏;第3組的學生不僅知道拉練的距離,還知道每一公裏處都有一個告示牌,告訴學生已經走了多遠的距離。最後的結果是,第1組的學生越走越喪氣,沒有一個人走到終點;第2組的學生雖然知道拉練的距離為20公裏,但他們不能及時知道已經走過的距離,有近一半的學生中途放棄了;第3組的學生都走到了終點。

對此,我們可以把這3組學生的目標理解為長遠目標、中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同理,高三學生也要有這三種目標。長期目標就是高考成功,中期目標就是每學期都能學好,短期目標是每一周、每一天要學習到什麼程度。雖然高考的成功能夠吸引人,但畢竟太遙遠,因此,在高三緊張的複習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要製訂高考的目標,關鍵是要有針對性製訂出學期的目標和每一天應該達到的目標,還要知道達到每一個目標的具體措施。這樣一來,就可以每天看到自己在向前進步,因此信心大增,積極性也就提高了,每一個短期目標都實現了,自然,高考的目標也是水到渠成。

——克服不良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在變化中找到自我

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前麵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幹個毛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首尾相接,圍成一圈;花盆周圍不到六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不停地堅韌地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終因饑餓和精疲力盡而死去。這其中,隻要任何一隻毛毛蟲稍稍與眾不同,馬上就可以吃上鬆葉存活下來。

高三複習的緊張和競爭的激烈,使得很多同學麵臨更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生,特別是成績暫時不良的學生失去了自我,隨大流,繞圈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總是迷信別人成功的方法,總認為別人的方法是對的,總習慣與大家一樣去做,似乎隻有這樣才是問心無愧。豈不知人與人是有差別的,這種學習方法適合他人但不一定適合你,自己不能被局限於其中,盲目隨大流,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因此,關鍵是要改變以往不良的行為習慣,不要看到別人在教室裏學習就一定要求自己坐在教室裏,要善於把握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實現自己的理想。

——不必苛求完美,給自己寬鬆的空間

有一個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進第一道門之後,迎麵又見到兩扇小門。一扇門上寫著:美麗的;另一扇門上寫著:不美麗的。他推開了美麗的門,又見到兩扇門……就這樣,男人一路走下來,又推開過年輕的、善良溫柔的、忠誠的、有錢的、勤勞的、文化程度高的、身體健康的、有幽默感的等九道門,當他推開最後一道門時,門上寫著一行字:你追求過於完美了,請你到大街上去找吧。沒想到,他已經走出了婚介所。

男人的失敗在於他過於追求完美。其實,在高三階段,很多同學的失敗也與過分苛求完美關係甚大。一個人將目標定在100分上,要求自己時時得100分,他可能更多的時候要麵對失敗。對於中學生來說,過多失敗的結果不僅不能帶來成功,反而會導致自信心的喪失和學習積極性的低落。處在高三緊張的學習階段,這種不良的情緒和心態無疑會抑製學習的效果。況且從研究的成果來看,學習效果並不是隨壓力的增加而變得更好。因此,要為自己留有適度的選擇空間,切勿讓完美將你的夢想擊碎。

——學會分解目標,將總目標的實現建立在子目標的基礎上

英國查爾迪尼於1975年開始募捐時,附加了一句“哪怕一分錢也行”的話,結果捐贈的人數比沒有這句附語的數要多兩倍,數額也不減少。這是因為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