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課 情商:改變命運的無敵力量(1 / 3)

情商決定命運,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無論是憤怒還是恐懼,無論是積極還是沮喪,都影響著我們辦事情的效率和效果。

1.情商決定命運

一個笑話說:

有個人問:“一個笨蛋20年以後會變成什麼?”

一個人回答:“老板”。

看似無厘頭的問答,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個答案是非常正確的。即使真的是個笨蛋,那麼如果他的情商比別人高,則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都能表現得比別人略勝一籌,其命運自然會大為改觀了。

多項調查表明,情商較高的人往往會在人生各個領域占盡優勢,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馳騁職場,無論是追求自己的愛情,還是開創自己的事業,其成功的機會都比較大。

此外,情商高的人,生活會更有效率,並且更容易感到滿足,更可以通過自己的智能獲取豐碩的成果。而那些不能駕馭自己情感的人,則往往易在內心產生激烈的衝突,而這種衝突會削弱他們本應集中於工作的實際能力和思考能力。

情商的高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其他能力(包括智力)能否發揮到極致,從而決定這個人的人生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以為隻有高智商才會有高成就,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研究表明,人一生的成就至多隻有20%歸之於智商,其餘80%的成就則受情商因素的影響。當然了,這個比例不是絕對的,它隻是表明,情商在人生成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智商的作用也不可小視,隻是它遠沒有我們過去認為的那麼大。

心理學家霍華·嘉納說:“一個人最後在社會上占據什麼位置,絕大部分取決於非智力因素。”而現代研究更指出,情商對一個人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隻有與情商聯袂登台,智商才能將其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無數事例表明,很多曾經被認為智商不太高的人,在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情商後,都成了在某個領域卓有成就的人。

達爾文就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是一個平庸無奇的孩子,智力也比一般人低下。”但是,世人皆知,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曾在給別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弱點是智力不行,尤其不善於背誦單詞和課文。”而他就是被後人敬仰的世界級科學大師。

洪堡上學時的成績也不突出,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我曾認為,我的家庭教師再怎樣讓我努力學習,我也連一般人的智力水平都不及。”然而,他後來卻成了傑出的植物學家、地理學家和政治家。

凱文·米勒小時候的學習成績也很差,高中畢業後,憑借體育方麵的才能,才勉強進入芝加哥大學。許多年後的一天,他公開了自己的日記,其中有一段這樣描述:“在老師和父親的眼裏,我是一個笨拙的兒童,在我自己眼裏,我的智力也遠遠低於其他孩子。”可是,凱文·米勒卻成了美國著名的洛茲企業集團的總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戈爾曼曆時兩年之久,對全球近500家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盈利組織進行分析,發現大多數成功人士除了具備極高的工作能力外,還具備很高的情緒智能。

心理學家還對15家全球企業進行了一番調查,他們把諸如IBM、可口可樂及富豪汽車等數百名高層主管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平凡的領導者與卓越的領導者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情緒智能的差異。

卓越的領導者在一係列的情緒智能,如影響力、團隊領導力、政治意識、自信、成就動機等方麵,均表現得比較優越。

由此可見,情商對領導者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領導的精髓在於使他人更有效地做好工作,而一個高情商的領導者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這些問題。

成功課堂

也許你會說,我不想成為領導者,也不想成為什麼科學家。但無論你想成為什麼或是不想成為什麼,都不能忽視情商的重要作用。因為,毫不誇張地說,情商是一個人命運中的決定性因素,絕大多數成功者和卓越者都不是那種滿腹經綸卻不通世故的人,而是一些也許智商不是最高,確能夠將情商發揮到極致的人。

2.思想的魔力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因此可以這麼說:每一個人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也是需要應付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

思想的魔力真的讓人吃驚。在美國內戰期間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造人瑪麗·貝克·艾迪認為生命中隻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婚後不久就去世了,第二任丈夫又將其拋棄。由於貧病交加,她不得不把年僅4歲的兒子送人,由於不知道兒子的下落,在以後長達31年之久她都沒有再見到兒子。

由於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她一直很關注所謂的“信心治療法”。一段時間,沒有什麼奇跡發生。但是,一次突如其來的事故使她的人生出現了戲劇化的轉折。那是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結冰的路麵走路時不小心滑倒當即昏了過去。她因脊椎受傷而不停地痙攣,主治醫師甚至認為她不會活多久了,並且還說,即使奇跡出現而使她活命,她也絕對不可能再行走了。

結果,奇跡真的出現了,她沒有死。躺在病床上的瑪麗·貝克·艾迪開始翻閱《聖經》。她後來說,她讀到馬太福音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耶穌對癱子說:‘放心吧,你已被赦免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吧。’於是那個癱子就真的站起來走回家去了。”

她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而這種力量也可以醫治她,使她像《聖經》中的那個癱子一樣可以“立刻下床行走”。這種經驗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艾迪發現自己可以怎樣好起來,以及怎樣去幫助別人也做到這一點。她信心十足地說:“一切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我們多數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無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什麼都好,事事如意。這種一般的境遇相當於“半杯咖啡”。當你麵對這半杯咖啡時,會產生什麼念頭呢?消極的自我暗示是為少了半杯咖啡而不高興,情緒消沉;而積極的自我暗示是慶幸自己已經獲得了半杯咖啡,那就好好享用,因而情緒振作,行動積極。

如前所述,每個人都帶著一個看不見的法寶。這個法寶具有兩種不同的作用,這兩種不同的力量都很神奇。它會讓你鼓起信心和勇氣,抓住機遇,采取行動,去獲得財富、成就、健康和幸福,也會讓你排斥和失去這些極為寶貴的東西。這個法寶的兩種作用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上的自我暗示,關鍵就在於你會選擇哪一種。

有一個孩子,家境貧寒,生活窘迫,不得不經常拾煤塊、揀破爛,因而有些同學就看不起他。放學以後,常有3個愛欺負人的孩子襲擊他,以此取樂。他每次受到驚嚇或是挨了打罵,隻能流著淚回家,常常感到恐懼和自卑。後來,他讀了一本書《羅伯特的奮鬥》,內心受到啟發和鼓舞。他在心理上進行了積極的自我暗示,決定拚命戰鬥,打敗對方。這天放學的路上,他又遇到了那3個恃強淩弱的孩子。那3個孩子一起喊叫著衝向他。他這回不是逃跑,更不是害怕求饒,而是挺身迎戰,一鼓作氣和他們拚打。這是一場惡戰。他打倒了一個,另一個見勢不妙逃跑了,領頭的那個也隻好退卻了。從此,那3個孩子再也不敢欺負他了。實際上,他不比幾個月前強壯多少,攻擊他的3個孩子也沒有變得虛弱,前後不同的隻是他的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不同。他改變了自己的心理態度,也就改變了他的命運。

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固然是個法寶,但這個法寶的巨大魔力還需要通過長期運用形成一種意識,才會充分地顯示出來。具有自信主動意識的人必然會長期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而具有自卑被動意識的人卻總是使用消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說,經常進行積極暗示的人在每一個困難和問題麵前看到的都是機會和希望,而經常進行消極暗示的人在每一個希望和機會麵前看到的都是問題和困難。很明顯,正是這種由成千上萬次的心理暗示所形成的意識決定了一個人有無發展,能否成功。

堅持心理上積極的自我暗示,對個人獲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通過心理暗示的作用,把樹立成功心理、發展積極心態這個總原則變成可以具體操作的方式和手段。就是說,轉變意識、發展積極心態,就要從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做起。

第二,心理暗示是人的自我意識中“有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溝通媒介。人的思想行為不可能一切都要有意識地選擇和控製。通過經常持久的積極暗示,讓自信主動的電流與潛意識接通,這才是真正的具有巨大魔力的自我意識。

第三,由於心理暗示的內容是具體的、實際的,所以堅持積極的自我意識就必須確立自己的目標。如此,主要目標將滲透在潛意識中,作為一種模型或藍圖支配你的生活和工作。

第四,通過心理暗示這個具體實際、可以操作的環節,我們能把內容複雜的成功心理學融會貫通,化作簡單明確而又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意誌,並且可以立刻行動。正因為心理暗示能夠直接支配影響你的行動,所以,“自我意識決定你有無發展、能否成功”這句話就變得更加實在。

成功課堂

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你想的都是快樂的事情,你就能快樂;如果你想的全是悲傷的事情,則你必然會悲傷;如果你常想一些可怕的情況,那你一定會害怕;如果你想到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則會惶恐不安;如果你一直想著失敗的事,成功就會變得很難;如果你整日沉浸在自憐裏,則必然會被眾人疏遠。

3.不要被常規禁錮了思想

人人都有一些習慣。你的每一個小小的習慣都會決定你的處事方式,把這每個小部分合成起來的整體就是你的感覺,你的感覺產生了你的情緒,所以,你要管理好你的習慣。

林太太是一個幸福的女人,以前是,現在是,相信以後也會很幸福。不過曾經有一段時間,她卻處在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中,甚至陷入無盡的抑鬱中不能自拔。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還有一對可愛的兒女,是個典型的幸福家庭。這個家庭原本充滿了歡聲笑語,不幸的是,6年前,林先生工作時發生意外,導致脊骨受傷,右腿失去了知覺。從那以後,林太太變得鬱鬱寡歡,臉上失去了笑容。日積月累,她終於不堪消沉情緒的強烈困擾,去向心理醫生求助,醫生告訴她此時她已經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她更加覺得自己就要崩潰了。

一看到別的夫婦一塊兒去散步,一塊兒去遊泳,一塊兒去騎車,我心裏就非常難過。要是我和他也能一塊兒去散步、去遊泳、去騎車,那該多美呀,這是我們以前經常從事的活動。要是我們現在仍然能夠進行這些活動就好了。可是你知道,我知道,他也知道——這一切都一去不複返了。”

醫生向她建議:“假定在一周之內,當你待在家裏時,你把你同丈夫能夠一起做的所有事情列一張清單。不要去管你們不能做的事情,隻要注意你們能夠做的事情。其實,你有很多能夠做的事情,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到這些事情上,那麼你就不會感到失望了。請問,你和你丈夫一起喜歡做些什麼事呢?”

以下是林太太在3分鍾之內寫出的答案:

我們喜歡默默相守,我們喜歡到外麵就餐,我們倆形影不離。

我們喜歡一起聽音樂、看書、玩撲克、看電影、聊天,他還教我下象棋……

接著,她又說:“還有很多,我還能列出一大堆事情,有的事情是我以前從來沒有留意過的,有的事情還是很不尋常的呢!”

醫生欣慰地笑了:“對,你說不定會有更帶冒險的主意。你應該明白,你和你丈夫實際上能夠做許多你們原以為做不了的事情。問題是你總是把注意力放到你們不能做的事情上,因而不斷地感到悲傷,其實你應該集中注意你們能做什麼事、還能做什麼事上。例如我想登上月球。如果我一直思考著那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那麼我隻會給自己徒增煩惱。當然要養成這個積極的習慣,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監督和自我訓練,但隻要你努力,總會達到的。” 〖JP

這個困難而真實的問題竟然如此容易地解決了?有人可能會不相信像林太太這樣嚴重的憂鬱症竟然用三言兩語就能化解。然而,從此以後林太太的情緒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觀。她說,交談結束時是她近年來情緒最好的時刻。為了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情,她顯然還得不斷努力,改變她的思維方式,戰勝動不動就編織一張紛繁的精神之網而糾纏於其中以致無力自拔的壞習慣。在以後的生活中,也許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幸,但是她的固定思維模式已經改變,還有什麼困難能把她壓倒呢?

林太太的問題是真實的,她的悲傷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她和丈夫已經被剝奪了很多共同相處的快樂,做不了我們大多數人天天在做的事情。但是,轉念想來,每個人都有局限性。那麼,我們大家是否都要感到悲傷呢?林太太的迷惘所在是她注意問題的方式。她通過心理過濾,挑出了不利於她的每一件事情,而忽視了能夠同丈夫一起做的許多事情,難怪她感到生活既空虛又悲慘了。其實這些也是我們很多人共同存在的壞習慣。

成功課堂

情感的痛苦與其說是由傷殘的肉體引起的,不如說是由傷殘的心靈引起的。因為在那種情況下,同情隻會加強傷殘者的自憐感,同情隻會滋養一種以為傷殘者肯定不如健康者歡樂和充實的消極態度。相比之下,我們如果幫助他們改正了消極的思想,把注意力放到積極的思想上來,那麼他們往往能過上一種充實而歡樂的情感生活。這裏的關鍵是要改變思考問題的固有習慣。

4.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從情緒方麵來劃分,人的性情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理智型和感情用事型。而前者便是情商很高的人,在所有的事情麵前能夠做到冷靜沉著,三思而後行,他們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而後者的情商卻相對較低,遇到事情後,他們往往隨性而為,不計後果。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舉行。劉易斯·福克斯以絕對優勢將其他選手甩到身後。決賽時也非常順利,已經勝利在望了,隻要再得幾分他便可以穩拿冠軍了。可是,就在這時,突然出現了一個小狀況,他發現有一隻蒼蠅落在主球上,於是他趕忙揮手將蒼蠅趕走了。可是,當他再次俯身準備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落到了主球上,於是他在觀眾的笑聲中又一次起身去驅趕蒼蠅。這個時候,劉易斯·福克斯的情緒發生了一些變化,他開始因這隻討厭的蒼蠅不斷落到主球上而生氣。更生氣的是,那隻蒼蠅仿佛是有意要與他作對,隻要他一回到球台準備擊球,那隻蒼蠅就會重新落到主球上來,這也使得現場的觀眾哈哈大笑。這時,劉易斯·福克斯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他終於失去理智,難以抑製的憤怒使得他突然用球杆去擊打蒼蠅,結果球杆觸動了主球,裁判判他擊球,他也因此失去了一輪機會。與這次機會失之交臂後,劉易斯·福克斯一下子方寸大亂,在後來的比賽中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卻愈戰愈勇,迅速趕了上來並將其超越,最終贏了這場比賽。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了劉易斯·福克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

一名所向無敵的世界冠軍居然被一隻小小的蒼蠅打敗了!這顯然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在很多人看來,劉易斯·福克斯當時完全沒有必要去管那隻蒼蠅的事情,隨它去好了。專心擊你的球,當主球飛速奔向既定目標時,還用擔心那隻蒼蠅站在主球上嗎?可想而知,它必定會不攆自飛的。

一個在台球方麵具備如此造詣的選手應該明白,一隻蒼蠅落到主球上幾乎不會影響擊球,但是就是因為一時的衝動,他輸掉了比賽。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一時的情緒失控換來的是悔恨一生。其實這還不是關鍵,這次失敗了,下次還可以再來,情緒失控了一次,下次就應該控製。然而,這位世界冠軍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在因一次不理智的行為造成嚴重後果後,他不是去考慮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而是再一次以一種更加不理智的行為來把悲劇上演——自殺。每一個人都應努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都應在至關重要的時刻保持理智。即使當時沒能左右自己的情緒,也應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恢複理智,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不過,畢竟還是有不少可以及時調控自己情緒的人。一天,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的牙病又犯了,難以忍受的疼痛使得他的情緒壞到了極點。他順手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來的稿件粗略地看了一下,感覺滿紙都是奇談怪論,於是隨手就將其丟進了廢紙簍。過了兩天,他的牙痛止住了,情緒也好了很多,安靜地坐在書桌前的他,突然又想起了前幾天看的那篇論文中的一些奇談怪論。於是,他趕忙從廢紙簍裏把它翻找出來重讀了一遍。他很慶幸自己又重新讀了一遍,因為他發現這篇論文頗具科學價值。於是,他馬上給一家科學雜誌社寫信推薦這篇論文。結果是,這篇論文一經發表便轟動了學術界,後來,該論文的作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試想一下,假如奧斯特瓦爾德的情緒沒有很快好轉,那篇閃光的科學論文的命運就會最終在廢紙簍裏宣告結束,也很可能不會出現那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所以說,控製情緒很重要,一旦沒有控製好,就要努力以最快的速度使情緒好轉。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其實並不難,從下麵幾個方麵努力,一定會卓有成效。

1.培養從容不迫的習慣

麵對那些令人憤怒的事情時,如果我們可以保持從容不迫,那麼我們就可以對任何事情應付自如。

其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可以左右自己的情緒。麵對突然變故,他們可以鎮定自若。因為在他們看來,慌亂除了使事情變得更糟外,再也沒有其他作用了。另外,這些人還有很強的責任感,他們認為自己的慌亂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更大的恐慌,那樣的結果必然是大家慌作一團。於是,我們常會聽到在變故發生時,總有一些人站出來大喝一聲:“慌什麼?要保持鎮靜!”這話是對別人說的,更是對自己說的。

2.從容麵對羞辱

公然羞辱他人的言語,無論是卑鄙、惡毒還是無聊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說話者都非常衝動,而且是因為被逼得無話可說了。這個時候,你切不可因為被辱罵而與罵人者一樣失去理智,其實這類人很好應付,我們隻需保持冷靜,從容地麵對對方拋過來的羞辱,優勢便在你這一方。

3.尋找原因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情緒非常低落,對什麼事情都打不起精神,鏡子裏是一幅悶悶不樂或憂心忡忡的麵孔,那麼,不要任由這種情緒發展。仔細尋找一下情緒低落的原因,一旦找出原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節了。

4.親近自然

科學研究表明,與自然親近有助於人的心情愉快開朗。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說:“我在心情沮喪、抑鬱時,總會去從事園林勞作,一接觸到那些花草林木,我的不快之感便頓時煙消雲散。”如果你沒有條件總是進行戶外活動,那麼,就走到窗前眺望一下青草綠樹吧,這對你的心情也是大有裨益的。

5.保持積極樂觀

心理學家米切爾·霍德斯說:“一些人往往把自己的消極情緒和思想等同於現實本身,其實,我們周圍的環境從本質上說是中性的,是我們給他們加上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問題的關鍵是你傾向選擇哪一種?”由此可見,積極樂觀可以使事情向好的方麵發展。

成功課堂

一個能夠控製自己情緒的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能以理智、客觀的思維和行為來對待,其獲得成功的概率也要高出常人好多倍。因此,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不能衝動,意氣用事的後果就是使事情向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5.排解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