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課 口才:出類拔萃的催化劑(2 / 3)

問話的方法不同,收效自然不同。

同樣的話,高明的說法會使人心中喜悅,從而順利地達到談話的目的,而愚蠢的說法隻會貽笑大方,甚至招人厭惡。

在餐館裏點菜時,若問服務員:“今天的龍蝦好不好?”這無疑是句廢話,因為他一定會說好,除非你是那兒的常客。而如果你換一種問法:“今天有什麼好的海鮮?”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你應該能夠吃到真正的海鮮。

因為這兩句問話會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前者隻有好或不好兩個答案,服務員為了顧全店家招牌,肯定不會說不好,況且好與不好也沒有固定的標準。而後者卻定義廣泛,回答甚至可以是:“今天沒有什麼好的海鮮,但今天的烤鴨又肥又嫩,很值得一嚐。”另外,服務員見有人求教於他,從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自尊心,自然會比較各種海鮮,把最好的推薦給你。

由此看來,問話事小,提問技巧卻難以掌握。要想問得巧,就要掌握幾種恰當的提問形式。

1.限製型提問

據說,香港一般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放個雞蛋,所以要求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必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而心理學家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應該問:“放一個還是兩個雞蛋?”如此一來就將對方的選擇範圍縮小了。這種問話,顯然可以多做雞蛋生意。

這種提問技巧目的性很強,它能幫助提問者獲得較為理想的回答,從而使被問者拒絕或不接受回答的概率大大減少。

2.選擇型提問

朋友之間多用這種提問方式,同時,也表明提問者並不在乎對方的選擇。如,一個朋友到你家做客,但你並不知道他的口味,於是會問:“今天吃什麼?鯽魚還是帶魚?”

3.婉轉型提問

男孩子愛上了女孩子,但他並不知道女孩是否愛他,但這樣的話又不好直說,於是就會試探性地問道:“我可以陪你走走嗎?”倘若女孩子不願意交往,她的拒絕也不會使雙方難堪。

4.協商型提問

假如你想要別人按照你的意願去做事,就應該用商量的口吻向對方提出。比如你要秘書起草一份文件,待把意圖講清後,順便問一下:“你看這樣寫是否妥當?”

在聚會上,看到角落裏有新人獨自坐在那裏,茫然不知所措,這時你可以主動走過去打破沉默:

“聽說你寫得一手好文章。”

“聽說你鋼琴彈得很好。”

“聽說你有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兒女。”

“你夫人在電視上常露麵,是個非常優秀的女性,在家裏也很優秀吧?”

又如遇到靦腆者,比如年輕的學生在跟老師初次見麵時局促不安。老師親切而隨和地問:

“吃過午飯了嗎?”

“用過了。”

“在哪兒吃的呀?”

“在好利來。”

“是嗎?那家店的冰粥很好!我上學時就經常去那兒,我女朋友就是在那兒認識的。”

……

這樣真誠而又生活味兒十足的話題一旦扯開,再局促的學生也會活躍起來,轉入正題的談話契機便由此產生了。

我們在朋友的盛宴上經常可以發現那些生性靦腆、害羞獨處、鬱鬱寡歡的新人。他們往往躲在角落裏獨飲獨啜。這時我們不應該隻顧跟熟識的人聚在一起談笑風生,更應該將新人拉入談話圈內,使他有參與感。但如果新來者仍因緊張而無法融入,最好是如上例那樣采用反客為主的方法,使他成為談話的中心,每個人在談論自己的事情時,往往會放鬆心情,拘謹者更是如此。讓不善言辭者成為談話的中心,幫助他消除在眾人麵前的緊張情緒,會讓新朋友感到你溫暖的體貼。

成功課堂

大千世界,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交談中時常會遇上一些沉默寡言的人,他們可能感覺自己才疏學淺或有難言之隱,這時你一定要準確地把握這種心態,循循善誘,將話題盡量細小化。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交往的過程中,隻要你掌握了巧妙的提問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和善意,溝通便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8.隨機應變的回答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兩個方麵的,有問有答才是真正的交流。所以,在與人談話的過程中,不但要問得巧,回答也要講究技巧,隻有這樣才能有好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有這樣幾種回答技巧。

1.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是論辯中的一種回避戰術。在某些情況下,對於對方提出的問題,自己基於某種原因不能不答,但又不便做出直截了當的回答時,便可采用答非所問的方式,避實就虛,以非實質性的話題引開對方的鋒芒,表麵上好像已做了概括的回答,事實上已經悄悄地繞過了那些原本棘手的問題。

一次,作曲家勃拉姆斯參加一位年輕鋼琴家舉辦的演奏會。年輕鋼琴家為席勒的詩《鍾之歌》譜了一首曲子之後,特地舉辦了這場演奏會。

勃拉姆斯在演奏會上表現得非常專注,看到勃拉姆斯那副極為陶醉的模樣,年輕的鋼琴家雀躍萬分,演奏會結束後,他喜滋滋地詢問勃拉姆斯:“閣下很喜歡這首曲子嗎?”

勃拉姆斯笑著說:“這首《鍾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詩。”他這顯然是答非所問,巧妙回避了鋼琴家的問題,委婉而禮貌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於這首不朽的詩,他很欣賞,然而卻不認為鋼琴家的曲子水準有多高。

2無效回答

無效回答就是指用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去做非實質性的回答。它還包含有效性無效回答和純無效回答兩種。對於前者,表麵上看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但事實上卻內涵深厚,需要對方去領悟;而後者則是無法從回答者的答話中找到任何答案,多半是因為回答者不好回答或不願回答。

一所大學負責招生的工作人員到一個城市去招生。一位考生找到這位負責招生的工作人員,問道:“聽說我的名字已經登記在貴校的招生名冊上,請問我能被錄取嗎?”

工作人員笑了笑說:“你的名字確實記在招生名冊上了,至於能不能錄取,請你去看報紙上我校錄取新生的名單吧!”

這位工作人員雖然也回答了那個考生提出的問題,但卻無法從答話中找出“能錄取”或“不能錄取”的答案,要想得到答案,隻有到報紙上刊登的錄取新生名單中去找了!

3.間接回答

所謂間接回答,就是指回答者針對提問者對某些尖銳問題的詰問,用巧妙的語言進行類比回答。

一次,丘吉爾去美國訪問,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對他說:“假如我是你妻子,我就會在你的咖啡裏下毒!”

丘吉爾微笑著說:“假如我是你丈夫,我就會把那杯咖啡喝下去。”丘吉爾用這種揶揄的口吻,間接地回擊了女議員,比直接回答更有力度,令女議員很難堪。

4.以退為進

所謂以退為進,就是指對答中,答者承認問者的話,然後予以適當回擊。

甲:“你長得這麼漂亮,怎麼還沒有找到對象呀?”

乙:“是的,因為我挑得比你仔細。”

胖子:“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正在鬧饑荒。”

瘦子:“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鬧饑荒的原因了。”

這兩段對話,因問話的人咄咄逼人、語氣尖酸又無顧忌,所以答話的人采取了先認可、爾後回擊的方法。這就是以退為進。

5.避難就易

宋徽宗寫得一手好字,他常問大臣:“我的字怎麼樣?”大臣們紛紛奉承道:“您的字好,天下第一。”

一天,宋徽宗問米芾:“米愛卿,依你看,咱倆的字相比,如何?”米芾是書法大家,書法當然勝過宋徽宗,倘若說皇帝第一,則必然要委屈自己;倘若誇耀自己第一,則必然得罪皇帝,這還真是個難題。但聰明的米芾靈機一動,說:“臣以為在皇帝中,您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聽後心領神會,打心底佩服米芾的機智。

對於那些不好從正麵回答的難題,就不要正麵硬碰了,知“難”而避,從比較容易突破的方麵作答,這是避難就易法的精髓,也是拒絕辭令中簡單而機智的一種。

6.圍魏救趙

所謂“圍魏救趙”,就是指不受對方提問的牽製,不跟在後麵去作答,而是采取攻勢,提出令對方頭痛的問題,使其陷入自顧不暇的窘境,從而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提問。

外交活動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問答。

甲方:“我想知道對於××問題貴國將采取哪種措施?”

乙方:“請閣下相信,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最終會得到圓滿的解決。而我擔心的是,如果貴國的反政府運動繼續發展下去,貴國政府是否仍有維持現行統治的能力?”

乙方把甲方提出的問題暫時擱置起來,另提出一個最令甲方頭痛的國內反政府運動的問題,使其陷入無法回答的困境。如此一來,甲方提問所造成的攻勢便自行瓦解,乙方也就無須對原來的問題做出任何回答了。

7.誘導否定

所謂“誘導否定”,就是指對方提出問題後,不馬上回答,而是先講一點理由,提出一些條件或反問一個問題,誘使對方自我否定,進而自動放棄原來提出的問題。

1972年5月27日淩晨,美蘇關於限製戰略武器的四個協定剛剛簽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館裏向隨行的美國記者團介紹情況。一位記者問:“美國有多少潛艇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有多少‘民兵’導彈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

基辛格答道:“我不確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的‘民兵’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數目,我倒是知道,但我不知道是否是保密的。”

一個記者急忙說:“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立即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您說是多少呢?”

這個實例是用誘導的方法,誘使提問人陷入自我否定的窘境,從而為自己解除了回答之難。

8.以虛擊實

這種戰術不僅能有效地避其鋒芒,而且能有效地擊“實”,即先退後進,以退為進,反戈一擊,成功地實現完全否定對方論點的目的。

一位記者問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聽說您非常富有。據說您的財產已經達到30億美元?”表麵上看來,這一提問好像是對他家庭情況的一般性提問,事實上卻有著很深的用意,這一提問完全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是否廉潔而來的。於是,這就成了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問題,回答起來也相當困難,倘若矢口否認,別人必然不會相信;倘若和盤說出,顯然不妥當。蒙博托聽完後,笑了笑說:“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您聽到了吧?”

這裏,蒙博托並未就他是否擁有30億美元一事直接做出正麵回答,而是列舉了一個更大,大到顯然是誇張的數字,以嘲諷的口吻反問記者,由此及彼對記者的提問給予了間接而又堅決地否定。

回答的技巧數不勝數,這裏指出的隻是一些典型例子。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回答的技巧,隻要你注意觀察,學會隨機應變、巧妙回答,就會化解尷尬,使你的談話魅力大大增強。

成功課堂

有問有答才可以稱得上是交流。提問需要技巧,回答同樣需要技巧。對於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提問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不同的環境下提問也要有不同的回答內容。我們要做的是根據當時的情況給出相應的回答,這樣才能使溝通變得順利而有效。

9.說話語氣措辭要委婉

俗話說得好,“一句話能把人說笑,也能把人說跳”。通常情況下,能把人說“笑”的語言是柔和甜美的。古往今來,和氣待人、和顏悅色都被視為一種美德。因此,柔言談吐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種交際方式。

柔言談吐主要表現為語氣親切、語調柔和、語言含蓄、措辭委婉、說理自然。這樣的談吐會讓對方感到親切和愉悅,所談之言也易於入耳生效,往往具有以柔克剛的效果。

1940年,處於前線的英國已經無錢從美國“現購自運”軍用物資,一些美國人便想放棄援英,他們沒有看到唇亡齒寒的嚴重事態。羅斯福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傳《租借法》以說服他們,為國會通過此法成功地營造了輿論氛圍。

一開始,羅斯福並不是直接指責這些人目光短淺,因為這樣除了會觸犯眾怒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外沒有別的作用。羅斯福語重心長地向大家講解了事情的利害關係。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說明理由,點中要害,人們不得不心悅誠服。這時候的羅斯福妙語連珠、以理服人,他說:“如果我鄰居家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澆花園的水龍帶,若給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就可能幫他把火滅掉,火勢也就不會蔓延到我家。這時,我該怎麼辦呢?我總不能在救火之前這麼跟他說吧:‘喂!夥計,這管子是我花15美元買來的,你得照價付錢。’而這時,鄰居又剛好沒錢,那該如何是好呢?我應當不要他的15美元,而是讓他在滅火之後還我水龍帶。如果火滅了,水龍帶還完好,那他就會連聲道謝,並物歸原主。而如果他因救火弄壞了水龍帶,但答應照賠不誤,我拿回來的是一條仍可用的澆花園的水龍帶,這樣也不吃虧。”

羅斯福總統援英的決心非常堅決,但他並沒有直接表達這種強硬的態度,而是用通俗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達到了較好的說服效果。

可見,達到目的的方法有多種,但最好的往往是看似柔和但事實上柔中帶剛的。在這裏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使用柔言談吐時,有些事項務必注意:

首先,要加強個人的思想修養和性格鍛煉。我們知道,語言美是心靈美的一種具體表現。一個心靈醜惡的人絕不會說出美麗的語言,心善才會言善。

其次,柔言談吐,在造詞用句和語調語氣上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注意使用謙敬辭、禮貌用語,表示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感情,以引起對方的好感。談話過程中尤其要避免使用粗魯、汙穢的詞語。在句式上,盡量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詞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義詞、中性詞,少用貶義詞,以減少刺激性;在語氣上要委婉、文雅。

心平氣和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氣度,柔婉平和的語氣、美妙動聽的聲音會讓無理取鬧者羞愧,讓通情達理者樂於同你交流。日常生活中不乏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們內心善良美好,但是說出來的話即使是好意也讓人不容易接受,原因就是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直接而強硬,這樣的人,遇見了解其性格的人還好些,倘若遇到的是不了解他的人,就會讓人不快。美好的內心,再通過一種美好的外在形式來表達,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所以說,動人的談吐需要內外兼修。

成功課堂

“忠言逆耳利於行”,但高明的醫生會在良藥外麵裹上糖衣,傑出的智者會把忠言說得同樣入耳動聽。

10.抓住說話的最佳時機

關於口才,很多人都理解為說話的能力。因為他們總感覺自己笨嘴拙舌,在人前不敢講話,因此很羨慕那些一開口就滔滔不絕的人。其實,我們可以把口才理解為是一種能夠把握何時開口、何時閉口的能力,包括掌握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的能力,應該把“才”放在第一位。一個不怎麼說話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口才的人,隻要他的每一句話都說得恰到好處;一個嘴時刻不閑著的人也可能絲毫談不上好口才,可能越說越讓人厭煩。精於口才者,最擅長察言觀色。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不過,今天跟孔老夫子的那個時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這個時代,不巧言,不令色,不但不能很好地彰顯你的仁德,有時反而會突顯你的不識時務。

說話,並不是開口那麼簡單,而是應當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同時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倘若一個人不是真材實料,沒有真知灼見,那麼他說的話也許能夠吸引人一時,卻不可能蒙蔽他人一世。

巧言令色的前提是胸中有大誌。

戰國時期,安陵君以其能說善辯成為楚王的寵臣,很受楚王的器重。安陵君之所以能夠因口才而取得這樣的地位,並不是他一味地談吐不凡,他真正的成功在於遇事從不立即脫口而出,而是看準了說話的時機才開口。

安陵君的一位朋友叫江乙。一天,他突然問安陵君道:“您沒有一寸土地,也沒有至親骨肉,卻身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國人見到您,也紛紛整衣跪拜,等著接受您的號令,為您效勞,這是什麼原因呢?”

安陵君答道:“這是大王太過抬舉我了。”

江乙聽後,不無憂慮地說道:“用錢財相交的人,交情就會隨著錢財的用盡而斷絕,就如同靠美色相交的人,一旦美色衰老則會情移。所以美麗女子往往還沒等到臥席被磨破,就已遭人遺棄;得寵的臣子也等不到車子被坐壞,便遭驅逐。而今您掌握著楚國大權,卻無法同大王深交,我私下裏實在替您擔心,覺得您的處境實在是有些危險。”

安陵君一聽,恍然大悟,立刻恭敬地拜問江乙:“既然如此,請先生指點迷津。”

江乙說:“您一定要找個機會跟大王說‘願隨大王一起死,以身為大王殉葬’。這樣一說,必定能使您的權位長久。”安陵君聽後,立刻說:“謹聽先生教誨。”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安陵君依然沒有對楚王說這番話。

江乙急著去見安陵君,說:“我告訴您的那些話,為何至今不對楚王說呢?既然您不用我的計謀,我從此不再管了。”

安陵君忙說:“先生的教誨,片刻不曾忘卻,隻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又過了一段時間,機會終於來了!那天,楚王到雲夢澤打獵,一箭射斃一頭狂奔的野牛,百官和護衛歡聲雷動,齊聲讚頌。楚王也高興極了,說道:“今天遊獵,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千秋之後,誰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樂呢?”安陵君一看機會來了,便趕忙走上前去,淚流滿麵地說:“臣從進宮那天起就與大王同共一席,為大王擋螻蟻,便是臣最大的榮幸。”

楚王一聽,非常感動,隨即正式設壇封他為安陵君,後來也更加寵信他。

這件事說明,把握說話時機非常重要,這個過程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積極地進行準備,等待條件成熟,但絕不是坐視不動。《淮南子·道應》雲:“事者應變而動,變生於時,故知時者無常行。”安陵君的過人之處,便在於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歡欣而又傷感的那個時刻。此時,動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悅君心,終於受封,保住了長久的榮華富貴。

是否敢說又善說,對一個人的生活、事業乃至閑暇娛樂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活中,敢說又善說的人,總是很受歡迎。他們可以使許多陌路人走到一起,攜手共進;可以讓許多誌趣各異、性格有別的人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可以排解糾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與隔閡;可以令愁眉不展、鬱鬱寡歡者得到安慰,可以使悲觀厭世、不思進取者受到鼓舞;可以使周圍的人變得更快樂、更聰明、更美好、更振作有為。

在工作及事業上,善於抓住時機說話的人,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來說服他人,從而使工作順利進行,事業成功在望,人生左右逢源。可以這樣說,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成功人士,說話的自信心和說話的魅力不可或缺。〖JP

在閑暇娛樂中,敢說又善說的人,能夠隨時隨地給生活增添樂趣。無論是朋友還是家人,都能從他的談吐中感受到歡快、輕鬆、愉悅,甚至會令大家感到比上電影院、歌舞廳還能得到更多的樂趣。

與此同時,我們也總會看到很多不善言辭的人所遇到的難堪、尷尬情形。他們不會用語言來準確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意願,讓聽者聽起來也感覺費力勞神,更不要說會使對方產生共鳴或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意見。這就給交際製造了種種困難,從而影響工作和生活,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諸多苦惱。

成功課堂

敢說善說的人,總能讓人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意圖,相反,那些膽小又不善言談者,則經常使人產生誤解。敢說又善說的人,總能夠很愉快地在各種場合取得成功,而那些不敢說又不善說者,卻往往無法在談話中使人信服,因而總跟失敗結緣。由此可見,敢說話並善於說話,能夠抓住時機完美表達自己意願,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11.不要把話說得太絕

我們經常會聽到某些人說話時常常是斬釘截鐵的,“我一定行”、“我一定能辦到”、“你還不相信我呀”……類似的話可以說是信手拈來。當然,這樣的話語裏蘊涵了一個人的自信,這是無可厚非的,當今社會我們所提倡的就是做人要有自信。但是有時候我們說話必須要把握分寸,這就需要你根據具體的事實來說話,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我們還是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因為我們在辦事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意外的事情發生,假如你把話說得太滿、太絕對,那麼你隻能使自己下不來台,你又該怎樣去履行你的諾言呢?因此把話說得太滿不是一種好習慣。說話要給自己留有空間,這樣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造成尷尬的局麵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