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當已有相當發達的測繪技術,這可以從各國紛紛修築長城和大型水利工程中得到證明。此外,頻繁的戰爭也是促進地圖繪製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孫子兵法》中便多次強調“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最早的大規模的地理考察測繪活動正是發生在大禹治水時期,埃及人在5000年前、巴比倫人在4400年前也曾畫過地圖,但涉及的地理範圍很小,《山海經》、《列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均有記述。
在這次國土資源普查活動中,帝禹率環境資源大臣伯益、測繪工程師豎亥和大章對華夏大地進行了有計劃的考察工作,其成果即撰寫出人類最早、信息最豐富的一部國土資源白皮書《五藏山經》。
其實,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著真實的地理和地質信息,它們也可以稱為藝術地圖,甚至也可以直接稱之為地圖。這是因為在地圖這個大家族中也應當包括人文活動場景地理圖或藝術地圖。例如,公元1726年出版的《圖書集成·山川典》中所繪的諸多相當精美的插圖,以及宋代畫家李公麟的《龍眠山圖》、清代畫家冷枚的《避暑山莊圖》,等等。
在中世紀的歐洲,那裏的畫家或地理學家也把地圖裝飾得盡可能華麗,使之既有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旅遊等方麵的實用價值,也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收藏價值。
瑪雅人發明了宇航器嗎
瑪雅人的神話告訴我們,他們的一切文明都是一位天神給予的,他們描述這位天神身穿白袍,來自東方一個未知國家的神。他教會瑪雅人各種科學知識和技能,還製訂了十分嚴謹的律法。
據說,在神的指導下,瑪雅人種植的玉米,穗軸長得像人那麼粗大,神教人種植的棉花,能長出不同的顏色。奎茨爾科特爾在教會瑪雅人這一切之後,便乘上一艘能把他帶向太空的船,遠走高飛了。而且,這位天神告訴瑪雅人,說他還會再回來的。如果我們相信這個神話的話,那麼瑪雅文化現象也就有了確實的答案了。
帕倫克位於墨西哥高原一個荒涼的山穀裏。10多個世紀以來,當地人從未關心過那幢廢棄並坍塌了的神殿。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前來清理這個瑪雅廢墟時,他們從浮塵和苔蘚中,發掘了一塊沉重的、刻滿花紋圖案的石板。
石板上刻繪的圖畫,既神奇又誇張,一個人像駕駛摩托車似的,雙手握著某種舵向似的把子。圍繞在四周的是各種裝飾性的花邊圖案。當時考古界的解釋是,這是一件充分展示瑪雅人想象力的畫圖。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蘇兩大國競相發射各種航天火箭,載人的和不載人的宇航器械,頻繁地在太空穿梭。當宇航員行走於月球和太空的照片不斷傳回地麵後,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帕倫克那幅圖畫,哪裏是描繪古代神話,分明是一幅宇航員操縱火箭遨遊太空的圖案。
當然,一切已經變了形,走了樣,我們無法弄清楚當年那些瑪雅工匠們,是憑著怎樣一幅照片,臨摹的隻有今天才可能出現的圖像:一位宇航員控製著舵向,兩眼盯注著儀表。這的確是瑪雅人仿製的作品,因為那位宇航員的模樣多少有些像瑪雅人,或許,瑪雅人認為他們自己有朝一日也能遨遊太空。
盡管瑪雅工匠在雕刻時使排氣管道彎曲變形為一種裝飾性的花邊框架,各種儀表、環狀物和螺狀物,都順形就勢藝術化地被處理成各種圖案,但一切仍可清晰地看見。這個運載工具呈前尖後寬的形狀,進氣口呈溝狀凹槽,操縱杆與腳踏板,以及天線、軟管,仍被生動地描繪出來。據說當這件作品的照片被送往美國航天中心時,那些參與航天器材研製的專家無不驚奇地叫了起來:“了不起!這是古代的宇航器!”
太令人驚訝了,要知道古代是沒有,也不可能有宇航器的。那麼,遠在古代的瑪雅人怎麼了解航天的奧秘的?又如何描繪出宇航員蟄居窄小的駕駛艙,緊張操縱飛船的情形?
在遙遠的古代,南美這片熱帶叢林裏可能有過一批來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他們在瑪雅人頂禮膜拜的歡迎中走出了自己的飛船。他們教給了瑪雅人曆法和天文知識,並向他們展示了自己的運載工具,向他們傳授了農耕的各種知識,然後飄然而去。臨行前也許有過重訪美洲的允諾。但其中的真相到底為何,也許在科學家的苦苦追求之中會有一天大白於下的。
金字塔內是否存在宇宙波
有人曾將數枚生鏽的硬幣放入金字塔內,過了一段時間後,鏽跡斑斑的金屬幣竟然變得光燦燦的了。將一束經過脫水處理的花束放入塔內,它能長期保持原樣,不枯萎,也不褪色。
將香蕉放入塔內,10天後取出,仍保持原有的金黃色澤,蕉肉仍然厚實、清香,味道新鮮。人們將兩杯鮮牛奶分別放在塔內外,過一段時間後,發現塔內的一杯仍然保持著新鮮牛奶的色、香、味,而塔外的那杯卻已經發酸變質了。
患有皮膚病的人在塔內進行治療要比在塔外治療效果好幾倍。牙痛、頭痛患者,在塔內坐一會兒就有非常輕鬆的感覺。一位患神經衰弱症而長期失眠的女青年,在塔內睡眠,很快進入夢鄉。一位婦女用放置在塔內的水洗臉,幾天後,朋友們都說她年輕了。
科學家們又將飲料帶入塔內進行試驗,發現茶水、咖啡、果汁一類的飲料味道更濃了。同一品種的兩棵西紅柿幼苗,當栽種在塔內的那棵開花結果時,塔外的那株還在緩緩地生長著。
這一係列的奇異現象如何解釋呢?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金字塔內存在的一種“宇宙波”,或者是“金字塔能”所致。
有的科學家解釋說:每座金字塔都是正南正北方向的,這絕非巧合。正南正北是地球磁力線的走向,金字塔便通過一定的方式將磁波彙集到這裏麵,並使其對進入塔內的各種物質產生作用。
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最早是在30年代下半葉由一個名叫鮑維斯的法國人提出的。他到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參觀遊覽時,發現在塔高1/3處的廳堂內有一隻垃圾桶,桶內堆放著獵狗之類的小動物屍體。
盡管當時溫度很高,但這些屍體竟然沒有腐爛、變質,反而脫水成了木乃伊。據此,鮑維斯發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按照金字塔的尺寸比例,做成一個小型金字塔,也同樣取得了防腐保鮮的效果。這種家庭用的小型金字塔曾經在美國暢銷,供防腐保鮮和試驗之用。
這種宇宙波或金字塔能是一種很複雜的物理現象,目前人類還不能完美地解釋這一自然之謎。有的科學家認為金字塔的結構是一個較好的微波諧振腔體,微波能量的加熱效應可以殺菌,並且使屍體脫水,而在這個腔體中,可以充分發揮微波的作用。可是,4000年前的法老,怎麼知道利用微波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任何建築物都可以根據它們的外部到形狀而吸收不同的字宙波,金字塔內的花崗石具有蓄電池的作用,它吸收各種字宙波並加以儲存,而金字塔外的石灰石則可以防止宇宙波的擴散。金字塔內所產生的那種超自然力量的能,正是宇宙波作用的結果。但是,在四五千年前的人是怎麼認識宇宙波,又是如何認識與精確把握運用這種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的呢?這還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破譯朗戈朗戈之謎
複活節島上因有巨石雕像而聞名於世。與巨石人像一起流向人世的還有無數不解之謎,比如朗戈朗戈木板之謎。這是複活節島最神奇的謎團之一。它是一種“會說話的木關”,當地人稱做“科哈烏·朗戈朗戈”。最先認識此木價值的,是法國修道士厄仁·艾依羅。厄仁在島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複活節島的古老文字。
“朗戈朗戈”是一種深褐色的渾圓木板,有的像木槳,上麵刻滿一行行圖案和文字符號。有長翅兩頭人;有鉤喙、大眼、頭兩側長角的兩足動物;有螺紋、小船、蜥蜴、蛙、魚、龜等幻想之物和真實之物。厄仁在世時,這種木板幾乎家家有收藏。厄仁染上肺結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後不久,由於宗教幹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燒毀,幾乎絕跡。由於戰亂等原因,島上已找不到懂這種文字符號的人了。
泰堤島主教佐山很重視“朗戈朗戈”,認為這是在太平洋諸島所見到的第一種文字遺跡,其符號與古埃及文相似。從本質材料看,它源於小亞細亞半島;從寫法看,它屬於南美安第斯山地區的左起一行右起一行的回轉書寫法係統。
捷克人種誌學者、文字鑒賞家洛烏柯物發現原始印度文與“朗戈朗戈”圖案符號較為相像。匈牙利語言學家海維申對此作了分析對比,並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次震驚科學界的報告。報告指出,兩種文字符號中有175個完全吻合。複活節島文字存在於19世紀中葉,而印度河穀文字則早在公元前2500年成熟,相距竟4000多年。但看來這種吻合並不偶然。
奧地利考古學家蓋利登確認,複活節島古文字與古代中國的象形文字也頗為相像。1951年,他又一語驚人:蘇門答臘島民裝飾品上鳥的形象與“朗戈朗戈”上的很相像。
法國教授緬特羅,20世紀30年代曾在複活節島做過大量考古工作。他堅持“朗戈朗戈”文與巴拿馬的印第安人和古那人有密切的關係。各國學者各有所見。
後來,有一位名叫棉托羅的青年從複活節島來到泰堤島,自稱能識讀神秘木板字符。他立即被大主教佐山召進府邸讀唱了15天,主教在旁急速記錄符號,並用拉丁語批注,寫出一本筆記。
1954年,一名叫巴代利的人種誌學者在羅馬僧團檔案館發現了一本油漬斑斑的舊練習簿,那就是“佐山主教的筆記”。兩年後,巴代利在一次國際仁義上聲稱,已破譯了“朗戈朗戈”文字符號。文字敘述了南太平諸島是種族戰爭、宗教殺人儀式的舞台。
但是,當漢堡大學出版了巴代利冗長的著作之後,人們發現,巴氏對“朗戈朗戈”字符的詮釋,隻不過是棉托羅口述的翻版而已。
1915年,英國女士凱特琳率考古隊登島。聽說島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語,她立即去拜訪。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僅能讀木板文,而且還會寫,並寫了一頁給女士,符號果真與木板上的一模一樣。但老人至死不肯說出其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