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匪夷所思的海底遺跡(3 / 3)

納米比亞位於非洲大陸西南部,納米布沙漠為一狹長的沙丘和裸石帶,地跨南回歸線,是世界上最幹旱的地區之一。由於這裏長年無雨,造成氣候異常惡劣。地表荒涼,基岩裸露,許多山區幾乎被無邊無際的流沙所覆蓋。一些沙丘竟高達250米,長達幾十千米,成了不毛之地。布蘭德山海拔2600多米,是全境最高峰。舉世聞名的非洲岩畫——布蘭德山的“白貴婦”,就是在這樣的荒漠深處,吸引了世界上無數困惑不解的目光。

1927年,一位法國工程師在布蘭德山邊發現一個繪有岩畫的古代人類棲息地。據考證,這些岩畫繪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有一幅岩畫描繪的是婦女們參加遊行的場麵。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畫麵上除了幾個土著黑人婦女之外,竟還有一位現代打扮的白人女郎。她膚色白皙,姿態典雅,身穿短袖套衫和緊身褲,發型與現代女郎完全相似。頭發上、胳膊上、腿上和腰部還都裝飾著耀眼的珍珠。

當著名考古學家艾貝·希留爾經鑒定宣布它是7000多年前的真品時,人們都陷入時間和空間的迷茫之中。

據考證,人類穿衣服的曆史不過4600多年。許多土著黑人的穿著現在也並不是十分精細考究。遠古時代的納米比亞人何以能夠超越時空,準確無誤地畫出幾千年後另一種族的人物形象及服飾呢?他們真的有超時空的力量嗎?難道這些真的是奇跡嗎?

在澳大利亞的南部一個洞穴裏,人們發現了一幅奇怪的古代壁畫,壁畫的主角是一個身穿長袍、頭戴圓形盔的人物。圓形盔上隻露出兩隻眼睛,使人看不見他的麵目。盔外麵寫著一些沒有人能夠辨識的文字。在這個人物左邊,畫著六十二個小圓圈。這些小圓圈不規則地分成三排,最靠左一排有21個小圓圈;中間一排最多,有24個小圓圈;靠近人物一排最少,隻有17個小圓圈。

在澳大利亞熱帶原始森林的洞穴裏,也發現過一幅耐人尋味的遠古圖畫:畫中的情形與前者十分相似,他們頭上也戴著圓形盔,盔上帶有四根長長的觸角。但他們身上穿著密封的緊身衣而不是長袍和帶有寬腰帶的工裝褲。在他們頭上,也刻有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文字,澳大利亞土著人將之稱為“兩個創世的生靈”。

人們都知道,澳大利亞土著人不可能單憑想象虛構出洞穴壁畫上的長袍、緊身衣和工裝褲,而壁畫上那些無人知曉的文字,同澳洲土著人的文字相差甚遠。

有人聲稱,壁畫上人物頭戴的圓形密封盔,同非洲撒哈拉岩畫以及南美瑪雅人繪畫中一些頭戴圓盔中的形象十分相像。而這些圓形盔又與現代宇航員的服裝相似。因此認為壁畫上的形象是訪問過地球的外星人,那兩個“創世的生靈”頭盔上的四根細觸角,也被解釋為宇航頭盔上的天線或信號接收器。當然也有人不同意這種關於外星人的說法,但又找不到別的更令人信服的解釋。還有那離奇的文字和62個小圓圈究竟是什麼意思?至今也沒有人能夠回答。

在英格蘭西部伯克郡烏芬頓堡的山坡上,有一座創作於公元前200年的白馬浮雕。這匹白馬長達100米,高40米,此馬神形兼備,貌似馳騁,橫跨一座山坡上,氣勢雄偉。說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是古代先民采取刮去表層的土後,露出下層的白堊層而雕刻成的。附近的村民們每隔6年聚集一次,為白馬鏟除雜草修繕環境。至今這匹白馬還完好如初,盡管人們驚歎地欣賞它,但卻不知道它的確切含意。不知道它到底是象征,還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

在美國佐治亞州有一個巨大的土丘,已有1500年曆史。土丘頂上有一隻用石塊堆砌成的巨鷹,展翅寬達40米,仿佛就要騰空而飛。這個巨鷹丘顯然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創作,但它們建造這個土丘的目的仍是個謎。

在美國大角山山峰頂上,有一處用石塊砌成的圓陣,被稱為“魔力巨輪”,直徑30米,有28行石砌的“輪輻”穿過圓心。有些研究人員猜測,這大概是印第安人用來預測夏至和冬至等節令的,但至今沒有定論。

在所有這些土丘中,最大也最令人困惑的,也是最神秘的,是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的“巨蛇丘”,這是一條用土堆成的巨大的蛇丘,它寬約6米,高2米,長達380多米,蛇身的實際長度達600米左右。巨蛇的嘴張得大大的,仿佛要銜住一個不知是蛋還是青蛙狀的圓錐形土堆。巨蛇丘中沒有埋藏著人的屍骨或其他任何人工製品和文字,因此是誰在什麼時候建造的,無從知曉。

現代研究人員利用高科技手段,能比較精確地鑒定出這些史前建築的年代,但是對於它的起源、用途、目的,以及誰是它們的建造者的問題卻無法確定。究竟是哪些古代先民建造出這些龐大到驚人程度的巨型圖案呢?這些令現代人敬畏的形態怪異的巨型圖案到底有什麼用途呢?

更令人迷惑的是,這些神秘而巨大的形象必須從高空中才能看到它們的全景。那麼,遠古時代的人們,怎樣設計和製作這些巨型圖案的?退一步講,即使能製作出,又如何去欣賞呢?這些巨型圖案留給人的不隻是驚歎,還有無窮無盡的探索。

巨石堆成的迷惑

菲律賓密克羅尼亞群島中的波納斯,保存著巨大的石頭城遺址,古城用又重又大的火山岩砌成,古城中有皇宮、神廟、房舍、大廳、地窖、王陵等,都鱗次櫛比地坐落在整治得非常標準的平台上,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曆史。

它的存在使考古學家們困惑。顯然,建造這座古城至少需要數萬名技藝高超的工匠。但是,據統計,密克羅尼西亞群島1500英裏範圍內,總人口也不足5萬,它是怎樣建成的呢?當地農民傳說:這是歐希巴和歐索巴兄弟施展魔法,一天之內建成的,要麼,我們不相信這段傳說,要麼,我們得追問歐希巴兄弟到底是誰?

1937年,潛水員在距馬爾杜古城不遠的海域,還發現了一座沉沒的古城,從海底撈出了不少金銀財寶,這座海底的古城同海上的古城有什麼聯係呢?

1933年,千裏眼人埃德加曾經預言,古大西洋的神廟遺址,可以在比米尼附近的海域找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水下遺址的發現愈來愈多,在美國東海岸海底,發現了規模可觀的古代巨石建築,有近50處之多,大多是1萬年以前的遺址。

1967年,美國“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裏達、佐治亞、南卡羅林群島沿岸的海域,發現了一條平滑寬闊的馬路,可以供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行駛。

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一帶,發現了巨大的海下建築群,有房屋、街道、堤壩、倉庫等等,根據同位素碳—14測定:附著在牆上的紅樹根化石,已有12000年以上的曆史。是誰在12000年以前,修建了這座規模巨大的“比米尼大牆”呢?

在所有的遺址中,最現代的而又最富有浪漫情調的是美國佛羅裏達州的珊瑚石城堡。李特斯克奈是拉脫維亞人,他在失戀之後,遠走美國,決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鑿建一座城堡,獻給他永恒愛戀著的無情的情人。

這簡直是一座夢幻般的迷宮,濃蔭掩映,怪石嶙峋,一會兒空曠幽雅,一會兒峭崖筆立,廳堂、居室、雕欄、噴泉、石桌、石椅、幽徑、回廊,應有盡有,把人們引向一個神話般的世界。

一座鏤刻著火星、土星的模擬環宇的巨形石碑騰空而起,一張心髒形的石桌中間鑲著四季長鮮的名貴花卉,一隻石頭雕刻的日晷儀可以在一年之中的任何時刻向你顯示現在的時間。

一座天文望遠鏡由兩塊巨大的珊瑚石構成,第一塊鑿有一個小孔,高度和人的視線平齊,第二塊足有7米多高,頂頭有一大孔,假如在晴朗的夜,視線通過小孔、大孔,可以準確地望到遙遠的北極星。

最令人驚歎、迷惑、百思不解的,是那扇重達九噸的石門,隻要一個小孩輕輕一推,兩扇威嚴、沉重的石門就會緩緩開啟。

李特斯克奈不是石匠,不是搬運工,不是建築師,不是天文學家,然而,他卻完成了石匠、搬運工、建築師、天文學家,乃至物理學家加在一起都不能完成的工作。

他身材矮小,沒有雇用過一個工人,沒有使用過任何現代化的起重設備,甚至也沒有一件像樣的專業工具,然而他是怎樣豎立這些石柱,雕琢這些傑作,吊起這扇石門的?這真是一個難解之謎。

在埃及尼羅河上遊的努比亞地區,有一座阿美西斯二世神廟,它在尼羅河的懸崖峭壁上雕琢而成。神廟高33米,寬38米,縱深65米,幽暗深邃,渾然一體。令人奇怪的是每年2月22日,即阿美西斯生日,和10月21日,即阿美西斯的加冕日的清晨5時58分,一束陽光準時地穿過牌門樓、山門、大殿、廳堂,直指後殿,依次在後殿中的三座神像——阿蒙神像、阿美西斯二世神像、阿爾馬甘斯神像身上掃過,20分鍾後消失。

尤其令人驚歎的是:後殿中的坡塔神像卻安然地靜立在黑暗之中,從來不受陽光的照耀,因為,它是埃及的夜神。這座集天文、地理、建築和工藝於一體的3000多年前的神廟,給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麼呢?

1939年,考古學家斯特林在墨西哥東海岸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批巨大的石雕頭像,最大的高4.6米,重約60噸,都是用一整塊一整塊的玄武岩雕成的,而采石場卻在100千米之外。

考古學家鑒定,這些頭像大約是3000年前的作品。3000年前,這裏生活的奧爾梅卡人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既沒有車子,也不會使用牲畜,怎麼運輸如此巨大的石雕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石雕,也安放在石座上,頭像都麵向東方,和複活節島上的石像是多麼的相似。

墨西哥誇特林昌村的河床裏有一座雕像,高7.5米,直徑4米,總重量160多噸,石雕像上鐫刻著“不得隨意移動,否則暴雨無情”的字樣,並注明因挪動石雕,導致水災的年月日。

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文物,墨西哥政府決定將石雕像運往首都,村民個個反對,但無濟於事,石雕像被一輛72輪的巨型卡車運走了。

1964年4月16日,石雕安放在國家博物館的主樓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龐然大物剛剛安頓完畢,暴雨便滂沱而至,僅第一天的降雨量就超過40毫米,是多年來的最高日降雨量,全國城鄉鬧水災,唯獨誇特林安然無恙,因為他們曾經領略過石像的報複,早已做好了防洪抗澇的準備。

後來,政府組織了一個探索與研究石雕奧秘的工作小組,仍不能破解其中奧妙。現在這座神秘莫測的石像現由警衛隊晝夜守護,以防有人再度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