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北地區豬育種科研協作組的活動,對促進全區養豬科技進步,促進養豬生產的發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隨著豬種選育提髙,豬種(係)間雜交優勢利用的開展,更有力地促進了養豬生產水平的提高。北京市北郊農場霍家營豬場1974年春母豬平均窩產仔數,比1972年提高44%,斷奶窩重提高了54%。對深縣豬、昌黎豬、河套大耳豬等五個地方豬種進行普查,擬定了選育方案,種母豬數有了很大的發展。到1975年昌黎母豬已達4987頭,占全縣母豬總頭數的26.4%。山西黑豬、內蒙黑豬的育種豬群也在迅速發展。
外引父本豬種,在養豬生產中得到了重視,各省、市、區均設立了外引豬種的選育場,內江豬、大圍子豬、榮昌豬以及長白豬、大白豬、約克夏豬等均得到了選育提高。隨著不同類型豬種的改良和選育,除摸淸了豬種資源、明確了選育方向以及利用途徑外,各地均有了適合於當地自然資源的優秀雜交組合,初步形成公本豬引進優種化,母本豬當地良種化,商品豬雜交化。由於廣泛使用雜種豬育肥,商品豬出欄率提高了20~30%,肥育豬生產速度提高了15~20%,節省飼料10%,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在雜交優勢利用的基礎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不斷對豬肉肉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願吃更多的肥肉,要求多吃瘦肉、吃鮮豬肉。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由一般品種間雜交,轉變到瘦肉型與本地豬種和培育豬種(係)之間的雜交。近十年來各地均在發展瘦肉型豬,培育瘦肉型豬新品係,發展瘦肉型豬的飼養規模,協作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針對市場的需要,國家科委、計委、經委、財政部、農業部等對養豬生產的發展十分重視。在“六五”期間國家經、計委委托農業部主持,將“商品瘦肉型豬生產配套技術和良種繁育體研究”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七五”、“八五”又將“中國瘦肉豬新品係選育及配套研究”列入窗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現均有良好進展。不久即將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瘦肉型豬配套雜交新品係,應用於生產。
總之,華北地區豬育種科研協作的20年,在各級黨政直接領導下,對促進養豬科技進步,對促進養豬生產發展,對保障市場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現在將其主要成果,彙編成冊,以視瀏覽。但由於時間倉促,編委會成員水平有限,遺漏謬誤難免,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由於篇幅有限,文章的摘要和參考資料一律從略,望廣大讀者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