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種豬選育(二)(1 / 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副食品消費需求的增長是不可逆轉的,今後若幹年,我國人民副食品消費總量仍將處於增長時期。在副食品消費中,瘦肉豬的生產是主要奮鬥目標。當前我國各地都在抓這一項工作,搞一些科研,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吃瘦肉難的問題。

豬胴體內瘦肉的多少,是由遺傳和環境兩個因索決定的,要增加瘦肉,除了選育出長瘦肉多的豬種外,改變營養水平和飼養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豬種資源豐富,應如何立足於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本國資源,走中國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跟著外國人屁股後麵跑。采用經濟雜交,利用雜種優勢,以增產瘦肉,已是當代世界廣泛采用的一項先進技術,也是多快好省的辦法。為此必須積極開展良種選育,采用配套雜交技術,並形成相應的純種、雜交繁育體係。依靠科學技術,提高豬內品質,保證中國豬的肉味鮮美,使其享譽海內外的這種特點長盛不衰。最後還要在現有的商品瘦肉型豬場內,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依靠科學管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才是低消耗、低成本、高速度、高效益發展我國商品瘦肉豬生產的重要途徑。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華北地區豬育種科研協作組的統一籌劃下,在各級黨政領導下,各地的生產、教學、科研單位積極配合,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撰寫出大量的科學論文,據統計達127餘篇,現彙編成冊。考其內容包括:豬種選育,雜種優勢利用,飼料與營養,肉質與遺傳標記,生產與效益,現代化養豬,實驗用小型豬等七個方麵。上述論文皆由專家們執筆撰寫,他們既富有該學科的理論知識,又長於實踐技能,故適用於具有中等文化水平,急欲探求科學養豬致富門徑的現代農民以及廣大畜牧科技人員的參考。祝願本書出版後能在“科技興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之本書遂命名為《科學養豬之路》,以冀其在促進養豬科技進步,對促進養豬生產發展,對保證市場繁榮,將起到積極的保證作用。

北京花豬I係的鑒定,適值國內一些城市實行豬肉限量供應,全國生豬存欄、出欄頭數較大幅度下降,-些地區出現豬肉缺乏的現象,因而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切。李鵬總理於1987年12月9日下午在北京市領導同誌陳希同、王憲、黃超等陪同下,來到東郊農場葦溝豬場,親自考察養豬生產情況,提出了發展養豬唞業的要求。國家還決定在1988年將拿出30億公斤糧食做飼料,並由中國農行貸款9~10億元建設京、津、滬養豬生產基地。各地政府紛紛聲言要大力發展養豬,各大城市要建立養豬生產基地。看來我國的養豬業將會再度呈現興旺發達的新局麵。北京花豬I係在此時此地的出現,無疑對養豬業的大發展,特別是對首都建立自己的養豬商品基地,為養豬生產係列化,提供優良豬源,活躍市場肉食供應,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現代化養豬業中,以獲得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前提。要保證養豬生產經營有利,必須抓好“豬種”、“飼養”、“疾病”和“供銷”這四大環節,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豬種”問題。正如北京市在發展養禽業的蛋雞生產中所提供的經驗:“凡是年產卵量達不到240個以上的,則無利可圖”。故如無優良的種豬,亦難於經營有利。所以應該十分重視原種場的豬種選育提高的工作。

北京花豬是50年代由北京本地黑豬為母本,用引進的巴克蕙豬、蘇聯大白豬等優良豬種為父本,經過複合雜交育成的(關於詳細育成經過,可參閱吳顆華同誌撰《蘇聯大白豬與北京本地豬、巴克複雜種豬雜交的初步結果》,載於《北京農業大學家畜繁育講習班畜牧調查研究論文集》第199~234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年)。北京花豬這一新培育的良種具有其祖代北京本地豬的良好適應性、嫩美的肉質、兼有巴克夏豬的早熟性、前期增重快的蘇白豬的繁殖力高與後期增重快等特點。特別經過1960~1962年這三年自然災害的考驗,其他豬種難於適應而被淘汰,唯獨北京花豬卻平安渡過了難關,故在60年代即成為北京市最好的母係品種(詳見《北京養豬學》第21~23頁,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年)那時北京花豬曾向本市和外省市推廣了3萬餘頭。十年動亂期間,選育工作被迫中斷,但由於郊區廣大農民反映良好,樂於喂養,故仍繼續繁殖推廣。70年代在選育方麵開始作了一定的工作,直至1984年恢複了與北京農業大學畜牧係的協作,在南郊農場建新種豬場,就原有北京花豬的基礎上,開展了“北京花豬I係”的選育工作,並被列為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