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北京黑豬(一)(1 / 3)

一、北京黑豬培育簡史

雙橋農場和北郊農場,分別自1956和1959年開始北京黑豬的選育,至今已有20多個寒秋,能有今天這個雛型,完全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方針的勝利,是大協作的產物。

雙橋農場和北郊農場建場初期,養的多為巴克夏、約克夏、蘇聯大白豬,後又引進了高加索,這些品種雖有許多優點,但畢竟不是在我國條件下培育起來的,很難適應我國的條件,而且靠外國的豬種發展我國的養豬業,也不是方向。農場的廣大職工和協作單位的專家、教授、幹部和技術人員,決心為我國培育一個具有本國特點的新豬種。

北京黑豬是用複雜雜交的方式,經過精心選育而成的,父係以巴克夏為主,母係以華北型本地黑豬為主。

1960年以前的選育方法,可概括為“有計劃的選種選配,注意同質積累,嚴格限製外血進入。堅決去劣存優,選養並重,持之以恒”。在這種原則下,黑豬群日益擴大,黑色豬的比例日益上升,體型外貌日趨--致,生產水平逐年提高,抗逆性日益增強。經產母豬窩平均總產仔11.5頭左右,生後30日齡的仔豬個體重5~6.5公斤,60日齡斷乳窩重100~150公斤。黑色豬占產仔總數的75~82義。育肥豬大群平均8~10月齡為100公斤左右。屠宰率73%,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8~5公斤。為充分利用品種內的雜種優勢和有利於保持豬群的黑色,曾把豬群分為平耳型和立耳型,向兩極發展,以保持差異。

1960至1965年除堅持前述選育原則外,又引進了高加索豬,進行新的導入試驗,豬的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豬群迅速擴大,資料又有所進步。

1963~1965年成立了北京黑豬育種協作組,進一步明確了北京黑豬的選育方向,擬定了統一的鑒定標準。選育方法是采用“窩選和個體選育”相結合的方法。豬的體型外貌的一致性又有所加強,黑色豬的比例又有所上升,生產水平又有所提高。

1972年在市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對“北京黑豬育種協作組”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充實,對雙橋農場和北郊農場的育種群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在總結過去的基礎上,製定了以品係繁育為主的“北京黑豬1972~1975年育種規劃(草案)”,各場認真拉照方案的要求選育,使品種進一步純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資料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在十年動亂期間所以能夠有所進展,主要是廣大職工和知識分子的堅定意誌,堅強的毅力,忍辱負重和實幹精神取得的。

1976年又對1972~1975年的育種規劃草案進行了完善和改進,在北京黑豬的育種工作中,完全進入應用現代理論和技術的階段,即采用遺傳學,數量遺傳學和群體遺傳學的理論和育種方法,使得北京黑豬的育種速度有較快的進展,如黑色豬已達到995%以上。已完全消除了花豹豬。

三、北京黑豬現狀

目前,北京市農場係統有雙橋農場種豬場、北郊農場霍家營種豬場和畜牧試驗站豬場3個育種場以及4個北京黑豬繁殖場,北京市農科院及順義、昌平等縣(區),有7個北京黑豬場。現全市共有北京黑豬繁殖母豬12000餘頭,已成為北京市的當家品種。連同北京黑豬的雜交親本已在北京市的養豬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幾年來,僅雙橋農場和北郊農場就向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提供優良種豬12000餘頭。據引進單位反映,北京黑豬在當地飼養及雜交效果都表現較好,且有些地區引入北京黑豬改良本地豬。如浙江鎮海畜牧場反映北京黑豬的日增重比鎮牧“土豬”提高36.7%,其雜交仔豬頗受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