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北京黑豬(一)(3 / 3)

產仔數逐年增加,60天的斷奶窩重,也顯著提高,例如1973年平均斷奶窩重達127.8公斤,到1975年達到155.36公斤,僅兩年時間每窩重量多27.56公斤提高21.6%%到1982年上半年平均窩重為130.26公斤,比1973年建係之初還略有提高。

由於加強了種豬群的選育,生長豬和肥育豬的生長速度也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品係繁育的10年間育成期和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髙20外和62%24外。1982年與1975年比,每增長1公斤毛重所消耗的飼料前期略有提高,而肥育期有所減少。每年各群總用料量沒超過國家規定的指標。據統計,在建立品係育種以前,從1966~1972年的七年中累計虧料30餘萬公斤而建立品係以後從1973~1982年上半年的10年統計共為國家節約飼料35萬公斤;平均每年增收節支8895.8元,總計為75645元。可是豬群質量有了改善,生產能力和養豬生產效益就會隨之提髙。

二、品係育種效果

1973年在對育種豬群進行調查整頓的基礎上,於霍家營豬場建立了I、1、I、IV品係。I係培育目標是“多仔”,采用兩對父子繼代的交叉選配辦法,到1982年已有第四代成績。

經四個世代選育,總產仔數每窩多1.07頭,第四世代比第一世代提高10.5%;活仔數多0.51頭,提高5.6%;初生重、60天育成的仔豬數和斷奶窩重雖有降低,但不表明豬群質不好。I係是大斷奶窩重係從零世代開始,經過三世代選擇,現在正觀測第四世代成績。

I係三世代母豬產仔數比第一世代多0.31頭,活仔數多0.53頭,分別提高3,09外和5.795%。三世代母豬產仔期間正值患病,育成仔數和雙月斷奶窩重受些影響。

I係和IV係均有與I係和I係相似的成績,從繁殖性能看均有提髙.同樣從6月齡體重與體長的選擇效果,也可看出豬群質量有所提高。

三、結論與討論

幾年來的育種實踐證明:豬的品係育種是迅速提髙豬群質量,改善種群生產能力的重要搰施。霍家營豬場所采用的品係育種,對整個豬群質量的改進,提高豬群重要經濟性狀,增加全場經濟效益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采用品係繁育方法,投資少,見效快,方法靈活,不拘一格,簡單易行。這種方法在小規模豬群中.在遺傳性尚不十分穩定的時候,更有其促進一致性和突出固定一個或幾個個體優良性狀的作用。采用品係繁育方法更便於保持血緣。特別是在育種初期,或小規模引種時更是必須采用的方法。

當然,這種品係育種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點,例如由於以一個或幾個同質公豬為建係中心,遺傳基礎較狹,易於造成近交衰退。係祖的繼承者有時難於比祖先更好。但是如能吸收繼代選育的選擇方法,也不難得到糾正。譬如,在品係育種中,同時也借助於廣泛測定,大強度選擇,或綜合指數選種方法尋找繼承者,也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係組群閉鎖,閉鎖群雜交,這種建係方法,有利於係間形成差異,提高雜交優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