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黑豬瘦肉係的選育——樊生楠(北郊農場畜牧試驗站)
北京黑豬係雙橋農場和北郊農場從華北民豬、深縣豬、涿縣豬、定縣豬、巴克夏、約克夏、蘇白豬和高加索豬多品種雜交豬中選擇培育而成。
北京黑豬畜牧試驗站豬群的選育工作,在60年代由於受蘇聯形態遺傳學的彩響,純選育種工作進展很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數量遺傳學的發展和廣泛運用,我站於1976年開始,對該豬群進行了多世代閉鎖係統選育。北京黑豬畜牧試驗站現有豬群,體質結實,體型中等,頭大適中,全身被毛黑色,乳頭7對以上,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公豬8個月齡體重達100~110公斤,母豬90~100公斤,成年公豬體重250公斤,母豬200公斤。
“北京黑豬的係統選育工作,是在北農大師守堃、王連純先生,農場局張邦恢同誌的具體指導下進行。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在標準化飼養條件下,育肥豬175日齡活重達90.24公斤,育肥期110天平均日增重676克,每公斤增重消耗混合料3.48公斤。北京市飼料研究所在標準化飼養條件下,應用顆粒飼料測定黑豬育肥性能,20~90公斤平均日增重為743克,增重每公斤耗混合料3.3公斤。
北京黑豬的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均達到較好水平,從經濟效益上具有一定的商品價值。然而,北京黑豬遺傳上多數基因並非是一個純合狀態,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還不夠穩定,一致性仍不理想。因此,北京黑豬仍需加快品種選純提高的育種工作(生長育肥性能變異範圍較大,育肥期日增重在400~700克之間,外形的不夠一致,核心群中有兩種外形結構,雙脊背和單脊背豬共存,多數豬為15對肋骨,少數豬為14對肋骨,被毛不斷出現花豹型豬,多年來采用全窩黑毛方可留種繁殖,其後代始終有5%左右的花豹率。
一、北京黑豬係統選育方案
根據現代遺傳學原理,總結北京黑豬多年品係繁育和近交係繁育經驗,吸收加拿大培育拉康比新品種豬和日本豬種選育的最新方法,采用群體多世代閉鎖係統選育方法,加速培育繁殖力高,生長肥育性能較好的鮮肉型品種,為北京地區經濟雜交提供優良親本和工廠化養豬急需的品種豬。為此,必須對係統選育的基礎群進行嚴格地選擇,保證基礎群是一個有選擇餘地的豐富的基因庫。經篩選後組成的豬群逐代施行避免全同胞的隨機交配,使群體的近交係數緩慢增長,增加等位基因的同質純合,固定優良性狀和性能,提高整個豬群的品質。根據個體紀錄應用選擇指數,評選出優秀後裔組成下一世代豬群代替原來的一產母豬和公豬育種群。連續5~6個世代重複選擇,使豬群品質得到迅速提高,達到係統選育的新目標。
1.北京黑豬係統選育指標
繁殖力:每窩產仔數初產為9頭,經產為10頭,60日齡斷奶重初產135公斤,經產150公斤以上,
育肥力:20~90公斤肥豬育肥期每公斤飼料含12.97兆焦消化能,140克粗蛋白質,平均日增重650克,約需107天達到90公斤活重,每公斤增重消耗混合精料3.7公斤,料肉比3.7:1。
胴體品質:90公斤肥豬屠宰率74%,平均背膘厚4厘米,胴體瘦肉率47~48外,大腿比例26%。
體質外型:四肢健壯,抗逆性強,適應一般飼養管理條件,外形結構良好,無遺傳損征。
1.基礎豬群的選擇
1976年秋對試驗站豬群進行了調查分析,從100頭母豬和17頭公豬中選出57頭母豬和7頭公豬組成基礎群。這些豬表型無損征,生產性能高於平均水平。公豬要求表型好配種力強,產仔數高,而且後代無遺傳疾患和花豹豬。
2.群內隨機交配
基礎群及各世代豬群,均在選擇的基礎上,采用群內隨機交配。使群內各優良性狀有各種組合的機會,使優良性狀得到集中和表現。為防止近交係數急劇增長,各世代都避免全同胞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