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北京黑豬(二)(3 / 3)

3.近交係數

育種群多世代閉鎖中不允許在中途引進血公、母豬。每世代近交係數平均增長2義,經過6個世代後,育種群平均近交係數可能達到12.5%。

4.縮短世代間距

采用一產母豬留種,青年公、母豬8月齡體重100公斤左右配種。1年1個世代。

5.提高選擇強度

提高育種群的選擇強度是加速遺傳進展量和提高群體一致性的重要措施。主要選擇的經濟性狀是生長速度和繁殖力,公豬側重前者,母豬側重後者。

禮選育效果的測驗

為提高選育效果和進行各世代間的比較,每一代世內均需進行純種和雜種豬的育肥測驗。每測定組4窩豬。雜交均用長白豬為父本。通過測驗以比較逐代選擇效果和進展。

二、零世代至六世代的選育結果

1977~1983年,每年完成一個世代的選育,零至六世代選育情況如下:1.基礎群的生產性能及特征

基礎群繁殖產仔後,從57窩仔豬中,選留零世代仔豬22窩。22頭母豬平均產仔4.3胎次平均近交係數0.57%。106胎次總產活仔1041頭,平均每窩產活仔豬18頭。104窩60日齡斷奶窩存活13頭,窩重160.7公斤,個體重17.3公斤。

2.零至六世代豬的繁殖力及其特征

3.世代豬的毛色變異

根據北京黑豬曆史資料分析計算,北京黑豬群個體毛色基因型有雜合體(後代有分離現象)和顯性純合體(後代無分離現象)兩個類型。在世代選擇過程中,特別重視公豬基因型的判斷選擇,每世代選擇顯性純合體黑毛基因型公豬進行繼代,降低花豹型和不完全六白型豬的出現。

三、存在問題及討論

1.世代豬的培育條件

選育測定要求飼養條件相對穩定。基本滿足豬群的營養需要。但在目前條件下,很難辦到,這給育種工作造成很大困難。

2建立繁育體係

育種場豬群較小,公母豬年淘汰率髙,約50%,這些豬生產性能好,但無計劃出路,給育種成效和經濟效益都帶來影響。

3幾點體會

1976年,據北京黑豬現狀和北京養豬生產之急需,對北京黑豬采用了係統選育。經6個世代選育後的北京黑豬,與國內外多品種進行二元、三元雜交,雜交商品肥豬生長快、肉質好、瘦肉率高。為此,北京黑豬已成為當前北京地區理想的母係豬種。

據北京黑豬基因庫豐富而品種結構不夠整齊等特點,我們在選育中采用了群體(寓\個體表型指數選擇、適度近交,一胎留種,公豬測交、遂代測定(純種及雜交)等新技術,使該品種能在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提高。

配合育種,開展多項養豬專題研究,如豬的營養需要、雜交效果測定、胴體品質分析研究、遺傳參數的計算和應用、毛色遺傳規律和繁殖生理規律的觀察研究等工作,是提高育種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

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育種協作組,多年來密切配合,工作中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各盡其職責,取長補短團結協作,確保了選育計劃如期完成。

今後打算

從宏觀的育種角度來看,今後的選育工作應保留和發展該品種肉質好、產仔多、適應性強的優點,同時,要充分認識到該品種現有水平遠遠不能滿足和適應當前機械化半機構化新工藝飼養的要求及瘦肉型豬生產係列高標準、髙速度的需要。為此,我們在純選的基礎上,選擇優秀公母豬群,純選群稱對照群、另一組為觀察群,即分別引入長白、杜洛克、皮特蘭三個優良品種的公豬外血。對兩組的後代,進行嚴格的、有計劃的測定和觀察,目的是選育出多個更為理想的瘦肉率高的係組群,純選組、長北組、杜北組已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