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品種是一項大的基本建設和巨大的工程,必須應用現代的遺傳理論和選育技術,當北京黑豬(雙橋農場黑豬群)經過了個體選育和品係繁育取得一定效果後為了加快育種進程於1976年采用群體閉鎖、世代選擇的係統選育方法,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一、係統選育方案
1.製定選育方案的依據
本選育方案的擬定以數量遺傳學為依據,采用群體選育的方法,即在5個世代內實行群體閉鎖,世代選擇,建立育種群,大強度全窩黑大窩選擇,一產母豬育種,縮短世代間距,不入世代的種豬補充繁殖群,建立和育種相適應的繁殖群,繁殖群生產的仔豬用於擴大生產群以作為雜交親本提高育肥生產力。公豬嚴格測交,掌埋毛色遺傳規律剔除花斑豬,使之達到基本純黑。
在應用數量遺傳學理論選育時,主要采用數量統計的方法,估計繁殖力、生長速度、背膘厚度表型性狀的遺傳力,利用選擇差,計算遺傳進展量,掌握選擇進度和實際選擇的效果,分析豬群的近交係數,控製群體血緣關係,緩慢增加近交係數,純合基因,逐漸使群體累加基因在育種中起作用,不斷穩定提高按選育要求的主要性狀的生產性能,穩定遺傳性,加強一致性。
基礎群的選擇
選擇基礎群的目的,是用它產生零世代豬群,根據生產性能高於同期生產群的水平,無親緣關係黑毛率高或全黑的公母豬以及經過測交觀察合乎要求的公諸組成基礎群,1977年春季產生選育群的零世代,1978年春零世代產生一世代,1979年一世代產生二世代育種群,以此類推。
世代豬的選擇
采用綜合選擇方法,以窩留大選,不同階段的個體篩選,結合同胞半同胞生產成績和活體測定來選擇,實行三選一定選擇種豬,組成育種群。
二、選育的進展情況
1976年秋選出6頭成年及4頭經過毛色測定合格的公豬為基礎公豬,選擇了72頭母豬組成基礎母豬,1977年春產67窩,到60日齡用選擇指數法選擇仔代30窩作為零世代選留群。1978年由零世代產生一世代,以後類推。然後零世代一世代豬進入生產群。
經統計可以看出,四世代活產仔數比零世代提高1.3頭,已達到計劃指標。60日齡頭數比零世代提高1.1頭,超過計劃指標。60日齡窩重僅選留群達到指標。總的看來各項性狀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應標準差都有所減小。
係統選育育種毛色改進較快,各世代之間都有明顯的變化。五世代與零世代相比較,黑毛率提高5.8%,達到了預期指標99%,花斑豬從三世代以後沒有出現。由於近幾年生產群豬由育種群補充,所以生產群黑毛率也有很大提高,1981年與1976年比較,黑毛率提高11.93%。
各世代豬的肥育測定
每世代要進行純種和雜交育肥試驗,繁殖性能測定。測驗的目的是檢驗本育種方案實施以後,觀測每個世代育種豬群雜交效果的提高和提高的程度。係統選育方案實施以後,育種豬群生產力的提高,包括純種豬生產性能的提高和雜交效果兩個部分。純種豬的肥育測定,每個世代按照60日齡第一次選留的原選部分,選有代表性的7~8窩仔豬,去勢進行肥育測定,180日齡結束。雜交測定是每個世代母豬中隨機抽取5頭與長白公豬進行配種,觀察雜交效果和按常規條件進行育肥測定,到180日齡結束。進行各世代之間繁殖成績,增重、飼料報酬等測定。各世代選育進展。
遺傳性相對穩定
從各世代豬的繁殖性能中看到十項繁殖性能的標準差變異係數逐漸減小,生長發育穩定,毛色基本純黑,體型外貌趨向一致。
三、有關情況的介紹和分析
近交係數小,群體閉鎖後近交係教將上升
為了避免近交係數上升太快,閉鎖群的交配製度是隨機的,隻避免全同胞,所以預定的群體近交係數為12.5終,到現在為止近交係數為7餞左右。主要原因是怕近交係數加大,公豬逐代淘汰少。
基礎群母豬各世代相對貢獻率
隨著世代選擇的進行,在引入的基礎群中無論基礎群公豬還是基礎群母豬有的子孫很多,所占比例很大,這是由於選擇所引起的群體遺傳結構變化的反應。現將各基礎群諸的相對貢獻率按公母分別計算在各個世代群體中,每個基礎群公豬、母豬的後裔占群體百分率的多少。
執行方案的體會
由於采用群體閉鎖,世代選擇的選育方法,選擇強度大60日齡窩選初時選擇強度為50%,定選時公豬選擇強度為7夯,母豬的選擇強度為33鈈,另外公母8月齡配種,頭胎留種縮短世代間距為1.2~1年,采用世代選育前全群世代間距為2.6年,因而加快了育種進度。
本方案設計較嚴謹,實施緊湊,環環扣緊,一年一個世代和用綜合指數法選擇和各世代豬能做到同期對比,效果明顯。
頭胎母豬留種,8月齡配種不影響後代生產性能,比過去12月齡提前4個月,經濟效率高,是當前豬的育種工作中可采用的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