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黑豬的毛色遺傳
北京黑豬是用通縣、深縣等華北型豬種和巴克夏、約克夏等國外豬種複雜雜交選育的,從1963年正式開始育種工作以來,經過20餘年的嚴格選育,北京黑豬已經成為育成中的新品種。在育種過程中發現黑豬毛色是不穩定而有分離,因此毛色能否穩定遺傳成為影響黑豬盡早育成的實際問題之一。
一、毛色問題的概述
家豬的不同毛色都是由正常的野毛生色突變來的,成年野豬毛色是灰褐色,而幼年野豬毛色較紅且體軀上還有乳黃色的縱向條紋。突變後,家豬的毛色主要是白、黑、花、棕四類。由表型觀察已經明確了各毛色間的顯隱關係,據此可以得到一個顯性係列。
對白豬來說主要是顯性白(無顯色基因,有色素元基因、而白化的隱性的(有顯色基因,無色素元基因)則是極少見的。
在黑豬內,六白黑豬色對棕色是不完全顯性,還有其中的白帶黑色對六白黑色又是顯性。如以代表白帶黑色,識、代表六白黑色,則有:
至於黑對花的顯隱關係還不很明確。由多品種複雜雜交形成的北京黑豬,在育種之初,參加雜交的各豬種不論如何組合,應用什麼方式雜交,其子一代毛色顯隱關係均符合上述表觀規律,當子一代間自繁時,則出現毛色的分離現象,產生白色(包括白毛黑皮斑、黑色(包括末端白)和花色(包括白或黃色的毛片)等三類仔豬。北京熏豬就是從這三類豬中挑選性能較好的黑色豬育成的。自從進行黑色種豬的自群繁育以來,發現全黑的雙親所生的仔豬毛色,除多數是黑色外,顯然極難出現白色的,卻有一定數量的不完全六端白和花豹的。對此,曾采取每代都從全窩黑仔豬中選留下代種豬,經過10多年連續多代的嚴密選種,還是存在上述的毛色分離現象。這就是北京黑豬育種實踐中提出來要求動物遺傳學給予解決的一項具體問題。
二、材料和方法
為了解決黑豬毛色分離問題,從1975年起相繼考察研究了北京黑豬的三個主要原種場,即北京市北郊農場畜牧試驗站、笛家營種豬場和北京市雙橋農場種豬場。本文材料來源就是這三個原種場曆年有關的記錄資料。
從動物遺傳角度看,毛色性狀是由少數具有顯隱關係的基因所決定的非此即彼的質量性狀。現今,決定性狀表現的個別基因效應是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和區分的。當進行帶有某些性狀的個體雜交時,可根據後代性狀的分離組合來識別所涉及的基因,同時還可根據相對性狀的表現率按照孟德爾遺傳定律來判斷,決定這一相對性狀的基因對數。為此,可進行測交試驗。進行測交試驗有多種形式,一般可歸納為兩種。
被測個體與純合隱性親本的回交
此時表型正常的被測個體產生正常後裔的概率為1/2,判斷被測個體某基因型是否純合的安全概率是:
被測公畜產生正常後代的概率;一連續產生正常後代的個數。在動物上,由於回交還要求飼養符合測定需要的供配畜群等原因,應用上不如分析記錄檔案簡便。
被測個體與顯性親本的回交
顯性親本包括純合顯性和雜合顯性兩類,此時表型正常的被測個體和雜合顯性親本回交產生正常後裔的概率為3/4,於是判斷被測個體某一有關基因型是否純合的安全概率。
三、結果
北京黑豬三個原種場通過多年全窩黑選種後,群體毛色的比例情況是黑色的占95%;花豹的占5%。黑色的又是包括全黑的和不完全六白黑的兩類,其中全黑的約占群體的80~85務,不完全六白黑的占群體的10%~15%。由於黑豬內的全黑和末端白黑是由其它修飾基因所造成的差別,而不同於黑與花的差別,所以統計處理時將全黑與末端白黑合並計算。
例如:1975年統計雙橋種豬場17頭公豬所配的542窩的5699頭仔豬的毛色,黑色的5404頭占94.8%(其中全黑的4834頭占85%,不完全六白561頭占9.8%),花豹的295頭占5.2%。
觀察到群體內個體的後裔毛色分離情況有所不同,有的個體其後裔不出現毛色分離,沒有產生花豹仔豬有的個體後裔表現毛色分離,產生花豹仔,在沒有分離現象的個體中即有公豬也有母豬,由於母豬的後裔32少不便說明所研究的問題,所以隻用公豬的材料。表2是雙橋種豬場前述的17頭公輯中後裔沒有分離現象的4頭公豬的資料。
北京黑豬的黑(包括黑和不完全六白黑)與花的毛色是由一對基因所決定的性狀。例如畜牧試驗站統計出現毛色分離的48窩514頭仔豬中,黑色仔豬388頭,花豹仔豬126頭。再如霍家營種豬場,1974年秋季產仔中有毛色分離現象為130窩,其中黑色仔豬1009頭,花豹仔豬359頭,黑與花的比率為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