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我國集約化養豬生產和科研工作的現狀與展望(1 / 3)

一、養豬業現狀

建國以來,我國的養豬業在不斷發展(1990年全國存欄豬為49億頭、屠宰豬為2.93億頭廣養豬生產在農業和畜牧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豬肉是我國多數人民肉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相當長時間內,豬肉的生產和供應彩響著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安定。

十多年來,我國的集約化(工廠化)養豬生產正在穩步發展,廣東、廣西等地由於外貿需求,興建了許多集約化養豬場。廣東全省年生產商品豬五千頭以上的養豬場近80個,其中萬頭以上的養豬場有40多個。廣西全區以上五千頭以上的養豬場有20多個,其中萬頭以上的養豬場在7個以上。近五年來,北京市郊區、縣養豬業發展很快,現有母豬百頭以上規模的集約化養豬場上千個,年產商品瘦肉豬200萬頭以上,其中母豬五百頭以上規模的養豬場近20個,在南方地區,飼養母豬五百頭的養豬場,一般年產仔豬為1.9~2.1窩,每頭母豬年提供仔豬16~21頭,年產商品豬8000~10000頭,年盈利50~80萬元,創外彙70~100萬美元。目前,北京地區飼養母豬三百頭的回魔豬場年純利可達15~40萬元,現在全國各地也興建了一些集約化種豬場和商品豬場,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經營管理不斷改善。從當前看,集約化養豬生產中的繁殖和飼養工藝、豬舍和豬床設備、飼料和飼養水平、防疫保健、產銷流通、繁育體係和人員培訓等方麵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現在我國一些地區已建成的一批集約化養豬場,有效地促進了養豬專業化、企業化的發展,提高了國營和集體養豬的比例,節省了豬場和豬舍建築占地麵積,提高了養豬生產水平,從而提高了養豬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還保證了豬肉均衡上市和鮮肉供應,由此說明,在我國大中城市郊區、工礦區和外貿基地發展集約化和現代化養豬生產是可行的,而且,前景光輝而廣闊。

集約化養豬生產與瘦肉型豬的品係育種及商品雜優豬生產是世界養豬業發展的總趨向。國外瘦肉型豬種或品係一般有產仔數少和肉質差等缺點,有的豬種或品係尚有應激綜合症等嚴重遺傳隱患。然而,我國一些豬種和品係的繁殖性能高,胴體肉質好,這些性狀正受到世界養豬界的廣泛重視。隨著現代化養豬業的發展,當前國內外對養豬研究,重點抓:豬的品係育種和雜優豬生產;豬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和添加劑配方與營養需要豬繁育控製技術;養豬環境控製廢物處理及利用;種豬性能和育種價值測定;養豬場、豬舍、豬欄及附屑用具設計;豬的傳育種理論;豬肉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肉質評定等。對養豬育種與生產新技術、高技術、生物技術和電腦的應用等研究是當前及今後科技研究追求的新目標。

全國一些地區釋選出許多有代表性、瘦肉率在國內處於鋇先地位的商品瘦肉豬雜交組合,通過多次不同雜交組合對比試驗,篩選出杜X湖、杜X浙、杜X三、杜X上、杜X(長X太)、杜X(長X北)和大X(長X北)等高效而穩定的雜交組合,這些雜交組合產生的商品瘦肉豬瘦肉率高、肉質好、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適合於我國不同地區的生態條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豬的中間實驗取得了大量的試驗數據,進一步驗證了豬群小試的可靠性和大群穗定的生產性能:對不同雜交組合的試驗豬,采用全窩育肥法,在日糧平均蛋白水平為16%以下的飼養條件下,進行“中試”測定。其結果:生長肥育豬生後180天體重可達90公斤,比一般肥育豬縮短了15~55天,飼料利用率為3.23:1,比一般豬有較大提髙;90公斤時雇宰,瘦肉率達55%以上,比一般豬(38~45%)有明顯提高。

十萬多頭豬的生產示範,全麵地驗證了配套技術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大規模養豬科學研究密切結合生產實踐的新的嚐試:到1985年止,據六省(市)七個協作組(單位)資料統計,完成商品瘦肉豬11萬頭的生產示範工作。據對生產示範區內觀察豬群4000多頭測定結果,生長肥育豬180—190日齡體重達90公斤,飼料利用率3‘4:1,90公斤時胴體瘦肉率達57%,生產示範區內豬出欄率達137.0外,在生產示範區內豬良種繁育體係均已初步形成,並推動了周圍地區商品瘦肉豬的生產和發展.

在配套技術研究方麵有了新的進展和突破:

①在豬的繁殖力和母豬窩產瘦肉量方麵,據對34窩長X太二元豬統計,平均窩產仔豬17.32頭,窩育成肉豬12.59頭、窩產瘦肉446公斤,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②在生長肥育豬日糧蛋白水平方麵,經對17批次、19個不同組合、不同蛋白水平、1554頭豬試驗結果及七個優選組合4100頭豬中間試驗的驗證,提出了商品瘦肉豬適宜的蛋白水平為:前期6~15%,後期(60~90公斤)14~13%;或前期(20~35公斤),中期(35~60公斤),後期(昍~90公斤)12~11%,對瘦肉豬的增重、飼料利用以及胴體瘦肉率均能獲得良好效果,適宜在農村推廣應用。

③在商品豬活體估測瘦肉率(量)方麵,初步提出四個活體估測瘦肉率的回歸方程,經過800多頭豬的驗證,其個體相對誤差在38左右,為商品瘦肉豬收購標準的測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測試技術,達到了國內這方麵研究的先進水平。

④為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豬種資源、不同市場需要開展商品瘦肉豬生產提供了模式:以地方豬種為母本、外引豬種為父本,一般要采用“二外、一地”的三元雜交,以兼用型培育豬種時,均可獲得良好效果,有些商品豬在港癟市場均獲好評。

⑤在肉質評定方法上,改進了取樣方法與測定方法,除常規測定方法外,探索了肌纖維的組織結構、肌肉的電容值測定及肌肉吊掛損失等方麵的研究。通過肉質的理化分析,證實我國大X(長X北八杜X(長X木)和杜X湖等商品瘦肉豬肌肉中脂肪含量均在2%以上,係水力良好,肉色鮮紅,表明我國豬種資源與引進豬種雜交,其雜種後代,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時仍能保持我國豬肉質良好的特點。

⑥中國瘦肉豬新品係的選育與配套研究,“七五”期間開始,“八.五”期間完成,將會有新的成果與突破。

取得大量科學數據:1979~1983年,東北農學院等十個單位、十多個學科、二百多位科技工作者,對十個中國豬種的主要種質特性,進行了係統的綜合性研究,獲得了大量科學數據,為開發我國生物資源寶庫和畜牧業做出了貢獻。

二、養豬業進展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