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在國家科委和農業部的領導下,在各地主管部門、科研、教學、生產單位同誌們的共同努力,全麵地完成了“六五”和“七五”養豬專題計劃指標和科研任務,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發表論文和專著:近20年,我國畜牧工作者對豬種資源、養豬新技術、豬的繁殖和營養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寫出了許多論文和專著,對發展我國養豬科學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此外,瘦肉豬科研和生產的發展對改善市場瘦豬肉的供求,促進農業的增產以及加速科研成果轉變為生產力等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效益。
主要經驗
以科研為主導組織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生產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有關力量開展大協作加該橫向聯係進行協同攻關是完成任務的根本保證:在有關單位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專家組和主持單位的技術指導作用,並具體負責組織協調,由於製定了課題總設計書和各項工作計劃,對課題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各協作組同意了認識,明確了攻關目標,及時地檢查工作進展情況並交流經驗,開展各項專題學術活動,不識加快了研究工作的進展,而且捶高了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協作組均按統一計劃,在省、市科委的領導下,製備了本地區的課題設計書和工作計劃,組織開展了各項試驗工作,並逐步建立了各地區的繁育體係。中央、省(市)、地方三級采用簽訂合同協議書的方法,協議書中明確了各方可承擔的任務和要求,起到相互製約的作用。組織措施和多部門、多學科的大協作,加快了攻關的進程,如參加“六五”科技攻關課題的科技人員及技術工作達450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21人,中級職稱人員104人。在全麵協作配合下,僅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提前並超額完成了各項攻關任務。為“七五”和“八五"工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按照我國的國情走中國自己商品瘦肉豬本產和發展的道路:對於國外培育瘦肉型豬種(係)的先進經驗,根據我們的需要加以應用。我國是一個大國,人民的主要肉食是豬肉,我國年產肉豬二億多,這大的數量要靠從國外引進豬種來發展瘦肉豬是不現實的。我國又是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大多數豬種具有適應性強、繁殖力髙、肉質好等優點,但一般存在生長慢、脂肪多的缺點,因此我們所要生產的瘦肉型豬,應是保留中國豬的優點而又是生長快、瘦肉率高的新型瘦肉豬。經驗證明,合理利用我國豬種資源,引進國外優良瘦肉型豬種(係、開展二元、三之雜交,是生產商品瘦肉豬的一條多快好省的路子。另外,“七五”和“八五”期間在中國瘐肉豬新品係的選有與配套方麵,前景將更光輝、寬廣。
我國蛋白質飼料資源較缺乏,要發展瘦肉型豬,必須有一定的蛋白質飼料,因此,按瘦肉豬的需要,選擇邊宜曲蛋白和氨基酸水平,也是符合我國國情、走自己道路的重要方麵。
宏觀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進行多學科聯合攻關既有科研的廣度又向深度進軍,是實現多出成果和多出人才的重要途徑:瘐肉豬品係育種和生產配套技術的研究,從宏觀上看屬於應用科技範疇。在學科上包括遺傳育種、飼養營養、繁殖和獸醫防治等多項研究內容。因此在確定中間試驗和生產示範各項指標的同時.深入開展品係選育、雜交利用、營養需要、肉質評定及活體估測、生長發育、經濟效益等專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突破,使大規模麵上的試驗研究從學術水平上得到了提高,用於指導麵上的試驗,加快了研究課題的進程,不僅有助於各項指標的完成,同時充實了配套技術,使其臻於完善。因進行多學科的聯合攻關,需要組織各方麵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既鍛煉了隊伍又培養了人才。在生產示範和建立繁育體係的過程中,數以千計的等層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和養豬專業戶的參加,使新技術得到了及時的推廣,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各協作單位先後舉辦了瘦肉豬的飼養管理、品種利用、人工授精、獸醫技術、資料分析、生物統計及電腦應用等各種形式的培訓班40多次,參加人員達一千多,這些都為科研成果廣泛地在生產上應用和迅速轉變為生產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研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到了示範推廣的作用:科研成果迅速轉變為生產力,不僅社會效益大,而且經濟效益顯著。攻關課題是在小試的基礎上,篩選出優選雜交組合後,立即進入中間試驗,中間試驗場地集中、豬數量大,是對小試的驗證,也為擴大進行生產示範準備了條件。在中試的基礎上進行帶頭生產示範,一方麵在生產實踐中用大量的數據驗證小試、中試的可靠性,另一方麵又將已獲科研成果直接運用到生產中去。因此,經過小、中、大試可形成的商品瘦肉豬生產及配套生產技術,是經得起生產實踐考驗的,而且可以廣泛地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瘦肉豬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故生產瘦肉豬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很大的,但在經濟方麵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通過試驗,以商品瘦肉豬與普通肉豬作比較,由於飼養期縮短、瘦肉量増加以及飼料報酬捶高,經濟效益是明顯的,不僅體現在外銷上可為國家增收外彙,在內銷方麵,如果國家能盡快地製訂出合理的瘦肉豬收購低格,經濟效益將更為顯著。
依靠科技進步集約化養豬生產取得明顯成效:我們畜牧所開展了大約克夏豬品係育種和規模化蚱豬生產配套技術的研究、應用及示範工作。通過科研和生產實踐使科研基點陳各莊集約化養豬場依靠科技進442步,應用配套技術,實現了科學養豬,近三年規模養豬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跨上了養豬生產的新台階。
陳各莊豬場目前是一個能飼養母豬300頭規模的商品豬場,1989年豬場開始推行“配種和妊娠母豬單飼和群養群飼”“母豬在分娩籠架(高床)內產仔”、“仔豬35日齡斷奶後在網欄(髙床)內培育至70日齡”和“商品豬於仔豬下網欄轉入生長肥育豬舍實行高密度肥育”的四個階斷新工藝的養豬飼養程序,在管理中實現了豬群給料和供水的自動化和半自動化作業。在養豬生產中,者重抓了以下幾項措施:
①采用優良豬種、品係和雜交組合,謀求養豬獲得大量商品雜優豬。
②配製、應用高質混合飼科和全價配合飼科,滿足不同豬群生長發育和繁殖的營養需要,充分發揮豬群的生產潛力。
③改革仔豬培育設備、環境和飼養技術,防治仔豬下痢等疾患,大力提高仔豬的育成頭數和生長速度。
④實行仔豬早期斷奶,提髙母豬繁殖利用強度和年生產力以及養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