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變幻莫測(2 / 2)

1950年,工人陳家麟在《人民日報》的征文中描繪說:“希望在祖國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高聳入雲的工廠煙囪,像樹林;都能聽到馬達聲,像雷鳴。”上海著名作家林放同年元旦也在散文中以“千萬隻煙囪噴放著黑煙”象征祖國的春天。上述的心願顯然已經實現了,但麵對今天人們渴望碧水藍天、安靜祥和的綠色夢想,它已成為要義無反顧變掉的不合時宜。

老人們說,1956年起國家提倡移風易俗,要把吃餃子穿新衣的習俗移到元旦新年來。果然找到了例證。1957年1月1日,山東工人馬春良在《工人日報》發表了新民歌:“老馬我今年五十六,過新年的興趣卻很高,年前做了件新外套,老伴也置了新棉襖,大人孩子一身新,還給孫子買了個‘翁不倒’,裝了一斤白幹酒,豬肉牛肉荷葉包,買了一張毛主席像,順便再把陽曆牌捎……”上述老馬的描述,怎麼看怎麼像要過春節的勁頭,不過讓編輯利用一下提前發表了。也怪嗬,這麼些年,公曆新年似乎是提醒人們在煙塵彌雜的日子裏摸到了一個驛站,與春節的全民參與相比,它更多地屬於“單位”,屬公不屬私。歲月怎麼更迭變遷,新年對多數老百姓來說就是秒針的輕輕一跳。尤其近兩年,6平方米的包子鋪都刷上了“熱烈慶祝聖誕節”的花裏胡哨,把元旦襯得越發落寞,那聖誕節關你什麼事啊,看樣子公曆年變不過與國際接軌!

過新年道一聲“恭喜發財”是現在常用的討吉討彩的祝福話,與奔小康的全民願望相吻合。但這句新年吉祥話卻有許多年的演變史。1980年1月1日《人民日報》八版頭條刊出題為《恭喜發財》的言論,批駁一些清談家認為“口不語財、心不思財才最革命”的論調,和以窮為榮、以富為恥的窮德觀念。“新年第一天,說一聲恭喜發財,有人難免還要大吃一驚,至少會皺皺眉頭,因為在一些人的思想中發財還和剝削分不開,認為是應該永遠消滅的舊事物。”有《人民日報》為這句話正名,國人才開始樹立“發財”理念,並為“小康”不懈進取和努力。

日子一路走到現在,許多事情都變得令人眼花繚亂,新銳和主流媒體開始不折不扣地以回顧和展望概括總結與時俱變的社會。“十大新聞人物”、“十大新聞事件”、“十大感動”“十大尊重”“十大熱門話題”、“十大中國特色”、“十大紅人”、“十大惡人”、“十大驚豔”、“十大寵愛”、“十大憤怒”、“十大熱讀”、“十大廣告”,以及“難忘瞬間”、“××年中國民生”等等。這些沒有具體標準確最能切中肯綮的變化,讓百姓“驚變”的同時,既聞到了舊年的陳香,也看到了新一年的希望,甚至會認真思考一下,在這個變化萬千的現代社會,未來10年30年60年還不會改變的東西有沒有?什麼生活細節可以百年如故?不纏足,迷明星,結婚,鑽石恒久遠?

新年被不被重視,她都承載著所有“百變”“巨變”“突變”,從容灑脫地如約而至,此時此刻一承不變的隻有新年祝福:第一聲送給一輩子不容易的父母,祝他們健康長壽。第二聲道給愛人和孩子願家庭幸福美滿,萬事隨心。第三聲獻給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有福同享有難相幫。把最後的祝福留給自己:在新的一年再新的一年,懷著真誠和坦然,去迎接艱難的挑戰。

讀到許姓農民的一首打油詩:“新年大幹渾身熱,汗毛眼兒裏噴出火,凍土蹦到衣襟裏,也能烤成香餑餑。”這農家飯味道的表達,分明吹響了又一年巨變的啟航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