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素炒樓花;為誰流淚(1 / 2)

誰說自個兒沒物欲就跟說不睡覺也不困似的,假。

衣食住行4個字看似簡單,但道行忒深。衣服,我是絕對喜歡休閑款式,要個舒適,雖說身材不走樣,多會兒都穿得跟要掩飾缺陷似的,寬鬆、簡單、運動。鄰居大媽說我樸素也不在乎,說我特像記者也不在乎。飲食上的標準是不吃毛肚和大腸這類,就跟不想搞婚外戀當第三者一樣,怕心態不淨不爽地惡心著自己,其他辣也行,甜也好,隻要幹淨細致可照單全收。車嗎,名下有一輛,代步,離不了。唯一上心的就是房子了,它幾乎是我對生活三分之二的需求。下了班,關上門,拉上簾,躲人躲事看書聽歌寫稿網遊精神暗戀,愛幹啥幹啥,住,實在太重要。

喜歡房子有家族傳承,在承德有以太老爺名字命名的“廣仁胡同”。九五年剛來秦皇島那會兒,媽問我們,想定居嗎?想就買套房,就是將來不想在那兒呆了,買房也比錢存銀行值。果不其然,我這套不小的房如今市價已翻了近兩倍。

所住小區環境日漸惡劣,單元裏已有4戶另辟新宅,因此也萌生了賣舊房買新房的念頭。但老母親一核計,認為此舉不妥,不如將來還是舉家進京或京都周邊,留著這套,權當是咱有“海濱別宅”。我未置可否。

在港城生活的這些年,基本上總結出三大好處。

其一,城市小巧緊湊。坐公共汽車,10元錢三城區夠來回了,開車不出30分鍾貫穿南北。這就意味著購物、吃、喝、玩、洗衣、交費、會友等不用多耗時間全都辦了。不像大而無當的北京,6點出門,8點半到不了班上。

其二,有海。“這有海,你還求什麼呢!”這是我一同學說的。他生活在烏魯木齊,家裏有個“問題少女”讓他煩惱。夏天來北戴河,天天沿著海岸線溜達,默憶楊朔的《雪浪花》,吟詠艾青的“大海的饋贈是無窮的,陽光下到處是俯身可取的歡樂”。臨走留上述語錄,我感同身受。

其三,人際簡單。不在這生這長就意味著沒發小、沒同學、沒摯親,社會關係簡單。這也是我年年完不成訂報任務被扣獎金遭批評的原因,不知求誰。按“同性生物場”理論,女人之間沒真友情,你好和你不好總之背過臉去是諸多不好,那就慎記“客氣、禮貌是最安全的距離”。而男人,包括同仁在內都是工作上的交往,我把他們分為有裏有麵、有裏沒麵和有麵沒裏的。以“異性生物場”理論,甫一交手我就知道用哪種態度和他相處。這人要真假模三道,沒本事還裝得特有本事,除了官話套話不會人話或八問八不知,就再歸他一類:傻X。

雜樹生花,群鶯亂飛,但神理具足,自爾成局。

有了如上總結,開始抽時間看房。以排除法去掉了號稱“繁華、便利”的市區樓盤,直奔號稱舒適的、品位的、終極的;伴海聽濤魚和熊掌兼得的;健康生態、離塵不離城、上風上水、人文、自然環境雙雙堪稱港城之最的;從建築材料到施工,從美觀到實用、耐用設計理念的;充分考慮居住空間的安靜、閑適和隨意,運動、娛樂相對集中的;體現自在、接納、尊重與謙讓生活態度的各個樓盤。從初春到深秋,車後座上扔下了厚厚的一疊樓書,可我仍然在考慮買還是不買,買哪兒,為什麼要買,買新賣舊不,買了裝修時受得起累不,確實要在這裏呆到老得哪兒也去不了嗎!

冬至那天正在一飯店吃餃子,在承德有“龍頭企業”的弟弟發短信來說:莊園新蓋的房送你3間,帶廚衛,隨時回來住。心立刻就飛到了夏天山青水秀、采摘垂釣、漫坡野花的美景勝地。喜上眉梢後想到,自己爆“吃”了一通素炒樓花,鹹淡適宜,回味無窮。又想到,隻要願意,自己落葉後是有根可歸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