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美,胖難道不美?怎麼解釋環肥燕瘦和島國湯加的審美標準?
中學時看過一本連環畫,上麵的楊玉環臉若銀盆,身如壯樹,但笑容燦若桃花,十分和善可親。幾天後學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一句是“侍兒扶起嬌無力”,心想,就楊貴妃那麼胖,一個小宮女怎麼扶得動。眼前就幻化出食堂大師傅那個瓷實肥碩的身軀,心理不良反應很重。後來讀了一篇文章,說研究表明,楊玉環不是傳說中的那麼胖,是小骨架,稍顯豐滿,珠圓玉潤、嬌弱無力、體有異香且極會保養。覺得這還差不多。打小就喜歡皇後、娘娘、公主、公爵夫人的我,得到很大安慰。
看央視國際頻道節目,短片說太平洋島國湯加不再提倡以胖為美了,以前這個不富足的小國一直視胖為有錢、生活好的象征,現在發現胖已落後於時代,西方文明國家的窮人多是胖子,胖是被嘲笑和摒棄的。更何況國人因胖致病的越來越多,已成社會問題,他們國內年輕一代已在飲食上奮起反抗了。
瘦到底怎麼好,這裏堆砌幾個形容詞:輕盈、窈窕、曲線優美、亭亭玉立、飄逸、挺拔、朗俊、瀟灑、清臒、睿智……而胖則是臃腫、慵懶、拙笨、累贅、愚蠢……
瘦人、腦濁是兩隻樂隊的名字,歌好,歌手樂手是真酷,不是心裏沒底硬扮的那種。關鍵還有具現實意義的名符其實的故事。看了一段猶如戲說的八卦新聞,“瘦人”的全班人馬從小就特有覺悟,不僅熱愛運動,還討厭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人家吃素。曾經有位女歌手,6歲習舞練琴,身材纖弱楚楚可人,其母胖,小時鄰居常聽小姑娘喊,不吃不吃就不吃,你自己吃吧,吃成全中國最肥的母豬。19歲時,女歌手每晚酒吧趕場,更瘦、微癟的雙頰很是俊俏,行動卻嫋娜無依。終於在某日上場前昏厥,一查,嚴重的營養不良,心肌缺血,沒救了。
再說樂隊“腦濁”,胖子,全是胖子。往一塊湊以前,他們熱衷減肥,節食、針灸、辣椒、吸脂、減肥藥、減肥茶一樣不落。林主唱終於瘦了,但她給人的印象是,枯槁的容顏,呈露著鬱抑、倨矜和病態,無光澤的皮膚、頭發,無生氣的眼睛,唇邊一條苦命線,而歌聲也顯得底氣不足,朋友無不驚詫。後來,她決定不再折磨自己,反彈,讓體重強烈反彈,決定做一個胖並快樂著的人,組建腦濁樂隊,讓灌水的腦子從此變清醒。
太娛樂了,還真教育人。其實,早在很多年以前,英國的著名作家培根就說過:“美是不能製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往往是機遇,而不是公式。”因此,盲目追求“瘦梅”之美的人,是不是先對著鏡子看看自己更適合“環肥”之美還是“燕瘦”之美呢?
無所事事也是需要勇氣的”,看到這句話我樂了。那個時候正坐在一家電影廳裏等著《魔幻廚房》的開演,觀眾隻有7個人,3對情侶加上拿著幾張報紙一盒酸奶的我。因為人少,我為電影廳不值,心裏有隱隱的不安,雖然我和小友紅梅還看過隻有我倆是觀眾的《紅磨坊》專場。
經常光顧電影院倒不是我經常無所事事,而是帶著一種恬淡平和的心態去享受一種喜愛的生活內容。我認真思考過別人的一句問話:去電影院消費什麼?故事,我想首先這樣回答沒有錯誤。自從梅裏愛把故事引入初期電影的領域,以前的雜耍影戲和簡單的新聞事例的畫麵就升格為一門藝術。除紀錄片,科教片外,敘事形式的影片無不與“故事”緊密關聯。去看講故事的電影,意味著“卷入”銀幕上一連串虛構的事件中,精致細膩的,火爆熱烈的,深邃繁複的,詭譎唯美的,無一不是更深刻更超越地揭示人類的精神世界。就是處理暴力與美,愛恨情仇的關係,也最終會有個或悲或喜的結局,使我找到了理解什麼或誰的契合狀態。因為故事不僅敘述時間觀念中的生活,還包括按價值觀念衡量的生活,因此在消費電影故事的同時伴隨著對體現在故事中價值觀念的認同或反否,這讓我的大腦和心不那麼蒼白和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