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故事的前提下,我其實不知不覺偏離了故事的本身,電影具體敘述行為的方式則更具誘惑力。通俗地說就是視覺奇觀、音響效果、明星、導演、台詞以及服飾等等。
視覺上的奇異觀感真令人著迷,無從身臨其境和尚不知曉的民俗場景,英雄雙槍連發、上天入地下海,一連串飛機飛車輪船的追逐爆炸,威猛剽悍得讓人歎為觀止。看《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等,實際就是去驗證“無以倫比的電腦特技”的允諾。發現把技術用在超出現實的地方而產生的藝術,真是一件刺激的事情。何況看《臥虎藏龍》,想象周潤發西裝革履,張子怡著吊帶晚裝在竹尖上過招,還別有一番時空倒轉的樂趣。
一則廣告說秦皇島市新添一家按四星級標準設計與建造的6廳電影院,提到雅致大廳、水景噴泉、海報長廊、現代賣品,但隻字未提它的音響效果。要知道這可是左右觀眾對電影消費的關鍵。“音響效果震天撼地、螞蟻爬動能聞其聲”,這是怎樣的一種誘惑?現在那些殺出一片天地的電影院,無一不是采用了世界一流的放映鏡頭,以及DTS、SDDS、SRD等國際最先進的環繞聲係統。若不如此,縱有寬體軟座,空調地毯,凸顯享受風格,一秒不差地跟上世界放映速度,怕也是要大吃冰淇淋。
去看明星出場,毫無疑問也是電影消費的主要原因。比如我愛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員身份”的層麵上。一方麵有意無意忽略演員形象所代表的虛構人物,一方麵又在影片中“度身定做”實現敘事功能的那個演員本身,然後把他們的所有訊息加以整合,極為矛盾地欣賞或惡評他們的人品和演技。我會想,現在好萊塢,再也找不到比格溫尼斯更有高貴氣韻的女人了,歲月沒有讓張曼玉黯淡下去,布魯斯南會打開多少女人有關愛情的記憶密碼?
看電影的經曆在個人的生活中應該特別尊重一下。至於我,值得一提的是看過許多電影佳片,其間還包括幾次外國電影回顧展,還淘了許多碟片。甚至還可以套用一句話:我不是在電影院就是在去租電影盤的路上。
隻是,目前讓我倍感困惑的是,電影本身似乎已被製作者和接受者遺棄在精神的荒原上,它的重心正不折不扣地走向對商業利潤的追求。電影這個棲落在時代枝頭上的小鳥,羽翅雖說還閃閃爍爍,變幻莫測,但有時就像已走了的愛情,用卑微之態挽留可能與事無補。如若順其自然,恐怕必須要四下附贈話筒,標榜、做秀、賣弄。即使這樣,觀眾還是會說:“這些年,我一定一直都愛著你,隻是我自己不知道。”費雯麗這句聰明、幽默、進退自如的台詞,分明說的是觀眾和電影人的關係,就看你怎麼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