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曰:“三代富貴方知飲食”,這是說如何培養美食家,挺誇張的。沈宏非說:吃飽喝足,天堂就在每個人的心裏;忍饑挨餓,即使身強力壯,也是在地獄門口。現在,老百姓愛吃、善吃、請客海吃,莫不充分體現小康程度的衣食無憂。民風尚食,國家倡導這樣。
多吃多吃!
有些人習慣地把“解放思想”這樣的要求當成口號,忽略它的現實緊迫感。
這也難怪,在“90後”已經登堂入室了的現今,那些有一把年紀的人不太容易與孩子們打成一片,而是更願意活在自己的意識形態裏。但以我看,“解放思想”是件較比不難的事,隻需做一些腦筋急轉彎式的思考。比如顛覆那些一直以為是顛撲不破的民間真理。
機會麵前人人平等這句話的使用率極高,但換個角度想,它難道不是借口、謊言和工具?在機會麵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例如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業務經理。如果把這個職位看成一次機會,把知道這一消息的視為人人,表麵看大家都有相同的機會,可實際上哪裏是平等的機會呢?條件要求碩士學位;同行業內工作5年以上;男性;年齡;有良好社會關係者優先……最後落座的那個人不是戰勝了機會,而是贏得了條件。
慈不掌兵,義不主財。這句祖宗遺訓現在也不通靈。軍隊的各級指揮官大講愛兵之道,心不慈手不善自有軍法處之。商場上惟利是圖不講義氣仁厚,到頭來肯定是不為仁者不富。
天下烏鴉一般黑。先不說還有白烏鴉、花烏鴉。你要是主張一杆子打死一船人,言談舉止難免偏激頑固。說上海人都能算計,說東北人都生猛豪爽,說河南人各個會騙,說農民工沒一個有手藝的,說男人像貓一樣不吃腥的沒有……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這句話害得你成了弱智。
一個巴掌拍不響嗎?錯,你用一隻巴掌拍桌子瞪眼,拍老實人的臉,拍小孩兒頭,拍馬屁拍驢腿,拍著口袋裏的信封拍開一扇門……好好在街上走著,冷不丁被搶了包、挨了悶棍、被飛物汙了臉,用“一個巴掌拍不響”處理可就有失公允了。
醫家父母心,隻怕四子人。這話是指醫生對病人有父母對子女那樣的慈愛心腸。但他們對痞子(胸腹懣悶結塊的病人)、頓子(悲觀厭世不願求生的病人)、癲子(神經錯亂的病人)、世子(出身高貴門弟的病人)是有怵惕的。可你再看現在的醫院,接受他以排除法開具的從CT、核磁到原子等一應檢查時,醫生的表情是慈愛且愉快的,反之,試試。而所謂的四子人有何可怕,隻要拿的出醫藥費就啥也不怕。有報道說,有個癲癇患者犯病,結果去了兩家醫院的救護車爭搶;一位老人一心想回到家裏等著去天堂,但醫院對其當官的兒子說:每天800的費用事小,你落個不孝的罪名事大。這麼講醫院哪裏有錯。
自家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若以此俗語嚴格遵守雪後清掃責任製到也可喜可賀。但此民間真理倡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精神著實可惡。路見不平沒人吼,鄰裏呼救隻作聾。如果各掃門前雪的信奉再繼續發揚光大,恐怕“看客”會越來越多,見義勇為會更加珍稀。這種與社會需求風尚相背的祖訓不提也罷。
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可不盡然。一日下班路上,隻聽兩個小學生說:“明天我讓姑姑來開家長會,我媽胖不嘰的不好看,還騎自行車,我姑有汽車長得可漂亮了。”另一個說:“我也不樂意讓我媽來開會。”哈!對門鄰居老人養一隻小狗,我若抱過來喂一頓肉腸加牛奶,它當晚保準懶著不走,現在甚至能聽出我上樓回家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