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民風尚食;打個問號;一室香山(3 / 3)

如果能把一些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打個問號,跟上時代的腳步可能就會輕鬆許多。

這些年許多驚訝我都歎在心裏,比如升了職位立馬就端架子拿大的;受一點挫折,立馬就頹廢萎靡沒了形的;還有那些綿軟的感歎。前某日,我就在北京鼓樓那一間擺滿了香山、錦囊、玉黛子麵前一聲驚歎又接一聲輕歎,以至於表哥毫不遲疑地買了座8寸大的“香山”送我,“以聊補喜歡”。

說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奢侈品,即散發著天然香味,古色古香的擺設。之所以讓我心理反應劇烈,完全是那些東西讓人覺得又一種傳統被挖掘被解構,它充滿了現代商品社會的欲望和對前朝往事的詮釋。《太平廣記》有一則記載,描寫著名的華清池的內部裝修,其中的細節之一是,“又於湯池中疊瑟瑟及檀香木為山,狀瀛洲萬丈。”今人多以為是小說語言。後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文物中,真的有4件香料製成的小型假山。而且賬上記得很清楚。“乳頭香山二枚,重三斤;檀香山二枚,重五斤二兩;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兩;沉香山二枚,重四斤二兩。”雖說那二枚檀香山已破為殘段,但造型仍然完好,可以看出是山景的形狀,而且還有描金裝飾。

前麵提到的我表哥,我媽的親侄兒,是位古玩家。當年以一紙腦瘤診斷書逃避了上山下鄉,一張月票整日混跡於北京四城,練出一雙好眼力。所以改革開放初期,他就把家族中僥幸逃過劫難的古玩瓷器都以電子表這類新潮玩意兒攏於門下,一隻粉彩小瓶就換出三大件鬆下電器(據說擱現在能換個電視機廠),但他也有走眼的時候。說是一座明初的“乳香山尊”低價轉手後如夢方醒,差點沒後悔死,這也是他如今對現代香熏店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據表哥講,用整塊香料雕成山形,作為一種裝飾陳設,在古代的貴族生活中長期流行。宋人陶穀《清異錄》中記載:“後唐龍輝殿安假山水一鋪,沉香為山阜,薔薇水、蘇合油為江池,高麗舶主選沉香水近千斤,疊為旖旎山,像衡嶽七十二峰,有人許黃金500兩,竟不售。”《宋史》記載,北宋至道元年,向宋廷進貢的一批外國奢侈品中,就有“乳香山子”一座。蘇軾被貶海南的時候,也曾得到一座“乳香山子”的生日禮物。史傳,五代時有外國商人看準了中國市場需求,就開始做香料貿易,再加工成香山、佛像這一類擺設賣給有錢人家。

到了明清,外國人弄的那類東西抵不過奇巧匠人用天然珍貴香料精琢而成的“香山子”,“搜自險山,大有十五六斤,以雕盤盛之,以佛像供之,滿室皆香,真為奇物。”雍正二年造辦處的計劃裏寫著:“伽南鴛鴦暖手、扇器、上好檀香山景若幹”。可見,用香料雕成山形等狀器物擺在居室裏,任憑其散發未經人力攪擾的、自然天成的幽香,這就是中國昨天的雅致和奢侈之一。所以你若參觀過太和殿、恭王府、離宮、八廟,甚或是皖南民居、江南古鎮裏的大宅門,就一定會記得導遊的那句話:“這個是純香木製成,這麼多年仍幽香不盡。不僅蘊含祥瑞,更平添十分的神秘和富貴。”

我知道自己居住的這個城市的街麵上已經有不少香熏店了,走進去,那衝天的香味不知出自哪裏,隻記得表哥指著送給我的那座“香山”說:“別聽店家滿嘴錦秀,用不了幾天就沒味了,現在的東西,沒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