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老凱現供職於北京青年報,是這家報社以一套房、一部車的價碼把他從中國青年報挖來的。老凱的故事都有別於俗常。他和第二任女友簽訂同居協議、個人財產公證等就是在北戴河一座臨海的房子裏。
北青報財大氣粗,有時10天的廣告收入頂我們報社全年的。國內外大事是北青報的佩劍,他們的記者一場不落地出場相拚,因此老凱總是在國際國內航線上飛來飛去,他發來的短信或電話是喚醒我想象力的武器。比如有一年春節他跟包機去台灣采訪,但不讓出機場,回來後發的短信是“北京的天是晴朗的天,桃園機場貓一晚。”中法文化年使得老凱沒少跑法國,雖說很緊張很辛苦,但跟著京城大官大團吃香喝辣看景也是超值。他發現法國人不論是寫文章還是閑聊天都喜歡夾雜幾句諺語,尤其在引用前愛加上一句“中國諺語說得好……”。在一次有關教育問題的國際會議上,法國教育部的一位官員發言說:“有一句中國諺語說得好,如果你為未來幾個月擔憂,那麼你應該去教育後代。”這是哪句中國民諺?莫非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法國環境部長一次接受采訪時就說了三句“中國諺語”,一句是“我家的牆屬於鄰居家的”,另一句是“黑屋子裏找黑貓不易,特別是那黑貓根本不在屋子裏”,第三句是“船走遠沉得快”。前兩句幾個記者集思廣益也沒想出是哪句中諺的法譯本,第三句的意思應該是“船到江心補漏遲”。
世間流傳的諺語,都是在表達生活和處事的哲理,哪個民族的原創並不重要。類似“失敗是成功之母”、“名師出高徒”、“朋友千個少,仇人一個多”這樣的道理,世界各國的人都明白,隻不過表述不同而已。但是法國人一說諺語就喜歡冠以“中國”二字,一方麵是出於對中國古老文化的崇拜,因為中法兩國在文學上的交流淵源甚遠,底蘊深厚,拿中國當“托”,能增強自己的話語說服力。另一方麵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是個中國通,狂愛中國傳統文化,據說從家裏的擺設到真絲睡衣大半是“中國製造”。有總統做榜樣,國民多說幾句“中國諺語”也在情理之中。
老凱說,法國人口中的“中國諺語”滿含法蘭西式的浪漫和幽默。比如“一卷不成春”,實則是感慨他們最愛吃的中國春卷,“獨木不成林”呀,一卷不夠,就得來10支,一盤。“男人想哭淚難流。”“石頭碰雞蛋——小心雞蛋!雞蛋碰石頭——也小心雞蛋。”最好玩的是,中國記者說:“婚姻是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這句法諺在我國最有名。”法國人一聽大惑,趕忙打開電腦,上麵分明把錢鍾書先生的這句話列為“中國諺語”。
在促銷上試遍了所有花招的商家,發現就打折這個遊戲還能常年玩下去,老百姓認。
前幾天去北京,約了一個女友見麵。“梅園”裏差點兒認不出她來。知道自己變化不小,所以張嘴就告訴我,“時裝3000,染發600,”點燃一支煙再接下一句,“全打5折。”貪婪地吸上一口再續下一句,“現在北京一年分兩個季節,一個是打折季節,另一個是季節打折。”對送茶點的服務員說句謝謝接著下一句,“一個折的是冬秋裝,一個折的是春夏裝,嗬嗬。”
我加油添醋,“從地方到北京,全國一片打折聲。見到過得一樣病的,沒見過得搶購降價商品這種通病的。在俺們秦皇島,家家都有一遝超市促銷廣告冊,專司其職的夫男婦女,每天的要務是翻看研究它們,照圖索驥奔目標而去,有為搶麵粉骨折脫臼的,有5點起來排隊買6折白菜的,有銀行白領買2折起的ESPRIT脫崗被下崗的。俺自己呢,嘿嘿小半年了,喝的全是打折促銷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