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
心理學家認定,愛逛商場,愛購物的人大多缺乏自律和自主性,盲目從眾沒準主意。我則以為應歸功於物質商品極大豐富,消費意識超級覺醒,以及少許家裏沒冷暖氣可商場裏有,占便宜磨時光的心思。你想,一個人即便是離群索居隻有一台老電視陪伴,每天也會有至少100條廣告信息侵入大腦,它們全都告訴如果你擁有了它們就會過上如何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麵,很多人口袋裏的確有些錢了,意識到了有錢不花掙它幹嘛?有錢不花死了白搭。購物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消費是愛自己愛家人愛生命的體現。看看,購物哪裏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做的問題。
大多數中國老百姓在花錢上是十分理智的,尤其錢是一分一分攢的那種人,把錢看的比什麼都大。他們決不會手裏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東西。無節製消費的“月光一族”隻是少數少不更事的傻丫傻小子。在買東西前,人們大都會算計一下口袋裏的錢買什麼價位的合適,什麼東西要等到月工資上3000後才能享用。所以說,滿城跑著買打折降價物品絕對不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相反,正是一種理智消費的表現。因為商品降價打折後,平時100元的東西現在用80至50元拿下,這就相當你的購買力增長了20%甚至50%,相當於掙了同等百分比的銀子,這不是理智的謀略是什麼?傻子才越貴時越掏錢呢。
報紙上曝光過商家打折的貓膩,例舉的盡是些掛麵、衛生紙、洗衣粉類的普通生活用品,頂天了說到電視機。這些個物件打折不打折性價比在那兒擺著呢,一用便知高下,都犯不著計較。隻有那些平時看的你眼疼的高檔商品打折時才值得你動心動情動容。比如那些值得尊重的名牌服裝、飾物、鞋包表筆等,這些好東西平時呆在專賣店裏蠻寂寞的,待它們放下身價一展親民風采之時你絕對應該接招迎合。何況買打折服飾是講機緣的,不早不晚,原先花1000元買不了兩件,現在人堆裏一下子挑了6件,賺瘋了不是。再說,名牌們走入尋常百姓家獲得珍惜,穿用者以它為榮獲得自信和風采“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哎”是物有所值。而用最少錢買到了好玩藝,跟不費吹灰之力獲得了俊男的愛情一樣,心滿意足呀!更有那打“飛的”奔香港、日本買打折品的貴婦名媛比著,咱這個哪兒到哪兒啊。
自然,什麼事做過頭了都有後遺症。開家具店的紅櫻女士告訴我,她最近開車去北京買了大包小包的降價打折物品,但回來後發現很多東西都不咋樣。買的哪有賣的精。我的同事說,某商場折後的東西比非打折店還高,價格欺詐。而我的體會是,原本用這些錢可買一件一直舍不得買的好東西,結果卻買了一堆隻能束之高閣的蹩腳貨的事接二連三發生,你一定要對自己的理財能力提出質疑了,痛定思痛,知錯快改。但如果下一次你又忍不住加入了搶購打折品的隊伍,如果你走進衣食住行的一切場所都首先要求打折,同樣的蘋果,櫃台上2元一斤你不要,小販地上一堆大喊“10元5斤啦”就搶,你就算坐下了病。以目前商戰的行市看,這輩子你就算跟打折拚上了。
幾年前,作家馮驥才先生說:“各國的博物館都收藏中國文物,唯有中國博物館不收藏外國文物,中國人在博物館裏看來看去全是自己,造成這種現象的是一種傳統的文化封閉觀念:不看別人的,便認定自己最好。”
記得此番說法曾引起一時評論,但不管有無關聯,若沿著文化開放這條主線走,在幾千年來已經習慣向外國輸出文化的中國,突然打開了一扇門,先是歐風美雨,繼而“日風”浩蕩,隨後“韓流”突襲而至。激起了中國大地外來文化合唱的彌天混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