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勃興,國人雖有些意外,一激靈以後還是能夠坦然,誰讓中國人曾經與他們患難與共呢?韓國誌士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替中國人出了口惡氣,中國人參加開羅會議,替韓國兄弟爭來了國家獨立。吃穿用等商品不算,等大批韓國影視劇以銷售文化和生活方式這種一流營銷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時,韓國的優雅、恬淡,傳統人倫關係與現代經濟基礎的自然銜接,似曾相識的中國印記與韓國特色的水乳交融,就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後現代特征——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彷徨徘徊的中老年國人和追逐時尚、前衛的年輕人全都趨之若鶩。
韓劇登陸中國已有多年,盡管有劇情拖遝和繁瑣的致命傷,但也可以理解為細膩真實。從偶像夢、苦情戲到曆史劇,展示了該國不同的風貌和品位。
從情趣和細節中找到偶像——韓劇脫胎於日劇,王子公主的夢幻童話是匠心所在,灰姑娘的美夢往往到結局才能實現。無論是劇中的帥哥美眉,還是劇情故事,都給觀眾以新感覺,韓劇中的女孩子總是溫順賢良,通情達理。男士們多溫文爾雅,愛家人愛事業。總有一個又帥、又專情、身世又好的男人死心塌地地愛著自己認定的女人。劇集的生活氣息濃鬱,小人物、小細節、小事件,家長裏短,婆婆媽媽,觀眾就像看別人家中的點點滴滴。在劇中還會發現自己和劇中人物的某些性格、行為有相似之處,從中看到了或反思到仿佛自家的倫理道德。當然,劇中夢幻想往的人物身份和愛情結局更是具有偶像意義的看點:歌手、模特、設計師、老板、大集團的公子、千金……
韓國風情風俗的展示——不論哪國的影視劇,肯定反映的都是該國的風土人情。曆數韓國的《天橋風雲》、《愛上女主播》、《藍色生死戀》、《人魚小姐》、《黃手帕》、《看了又看》……不僅僅是一部愛情故事,更是一部介紹韓國風俗風範的百科全書。飲食習慣、待人接物、居家環境、穿戴打扮、婚喪嫁娶等等生活細節,穿插在親情、友情、錯愛、離愁、別恨、生老病死的情景中,演繹出濃鬱的韓國風情,既美輪美奐又極富生活情趣,讓觀眾欲罷不能。
出色的演技,認真地做戲——劇情再精彩,缺少出色的演技也難以留住觀眾的眼球。韓劇中的主要演員個個都是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金喜善、張瑞姬、柳時元、安在旭……他們將人的勇敢和堅定、脆弱和孤寂、溫柔和怨恨,細致鮮活地展示給觀眾,個個成為“萬人迷”,不僅主演出色,韓劇中的“綠葉”也與劇情相得益彰。各個年齡段的眾多角色全都活靈活現,起承轉合毫不生硬,一舉一動自然到完全符合人物身份,感覺他們根本不是在演戲,簡直就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類型的人。
看過韓劇有反思——麵對韓劇的嚴峻挑戰,張國立、成龍、唐國強、劉巍等男演員都呼籲中國觀眾要抵禦“韓流”的“入侵”,認為中劇水平亞洲第一,韓劇根本不能與中劇相比。作家餘秋雨、畢淑敏反駁認為:國產電視劇大多充滿權謀、暗算、虛情假意,累人。
事實的確如此,韓劇以溫、良、恭、儉這種文化附加值,而非“暴力”“色情”等低級趣味吸引觀眾。在現階段中國人的情緒中,韓劇更讓人感到輕鬆愉悅。時間在生活化的劇情中滑過,總比在說教中度過要好受些。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孤立地比較韓劇和中劇,這可不是隻有電視劇來中國單兵作戰,如果韓國沒有強勢的經濟,以及三星、LG、現代等世界級品牌,沒有該國公民在國難當頭時捐出訂婚戒指換美元還債的真愛國,韓劇斷不能這樣風行。文化產品的成功銷售隻是經濟鏈上的一個環節。
理性和迷狂自有道理。